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寻找百年上海的发展和辉煌
看到这样一段话:“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为什么?一百年前的上海,幸运地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上海,从哪里去看辉煌的起点?自然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但是,走进博物馆之前,我先去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石库门,再一次在那里看看转转。那是十三个人参与的第一次党代会纪念地。这是一座与我们的党几乎同龄的建筑。在此之前,虽然在文字上看过无数次“石库门”,却始终没有概念。当我第一次站在这幢建筑物前时,我对石库门有了具体的认知。这是一座石库门的代表。新天地里,看往日的老建筑,整整一百年!

新天地一大会址
进入博物馆,一百年是挂在墙壁上的画面。我曾经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下面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里,大体感受过老上海的味道。这座属于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封地的城市,“申城”的“申”来自春申君黄歇。
至今,里下河地区打鱼人还有一个工具叫“扈篓”。“扈篓”由晋代“申”的人民发明,这里又叫了“扈”,逐渐简化为“沪”。林林总总,哪一件都不止一百年啊。都有绵长的历史。可是,今天说到上海,说到大上海的林立高楼,说到上海外滩的西洋建筑,不就是百年吗?
百年上海,从工商业说起?
走过松泽六千年的文化后,转入到近代上海。是的,历史博物馆的展览陈设有自己的特点。偌大的博物馆东楼,以基本陈列为主。展厅设立了“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个常设展厅。进门大厅,著名的汇丰银行铜狮子,威风凛凛地注视着进门的游客。这对狮子,从 1923年6月23日汇丰大厦落成,便被安放在大楼门口。它们以非洲雄狮为原形,大小与现实中的狮子相仿佛。这对铜狮最珍贵的原因是,狮子铸成后,模具便销毁了。由此,它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对原版铜狮。

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序厅里,精美的百子花轿、县学编钟与黄包车一起,构成了一幅文明进步的简单路径。据说大花轿是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今天难以想象,一顶轿子耗费了十个工匠的十年时间。花轿高达2.75米,工艺的特别之处在于,整座花轿没有一颗钉子,榫卯结构完成。每一层雕刻着花草虫鱼、仙禽瑞兽、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数不胜数。
在宁波、在江浙一带的博物馆,常常能看到“百工床”、“千工轿”等陪嫁品。这座轿子,可为最高级,比起什么“十里红妆”费心多了。这样人家的父母,不但有钱有心,还一定是“女儿奴”!
进入“近代上海”厅,“镇远将军”大炮身上铸就的文字,记录了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迈出了走向现代大都市的脚步,有了一个名叫“上海工部局”的团体。
其后,“邰万生”、“先施公司”、“新新公司”“永安公司”等品牌,横空出世。他们至今是上海滩上著名的商标,代表着将近一百年的荣光。虽然如今实体店难以经营,被电商冲击得遍体鳞伤。可是这些响当当的牌子后面,是民族工业最早的崛起和努力。

这个广告我喜欢
我记住了一块“天晓得”牌子。这是一块最能代表“俗文化”的证明。比起其它展品,这一件木质招牌,中间位置刻有一只大乌龟。这个展品的背后,是一个商业竞争的故事。当时有位商家在广西路汉口路口,开了家“嘉兴文魁斋”糖食店,生意火爆。与现在一样,有李逵的地方,一定有李鬼。在“嘉兴文魁斋”附近,一家“苏州文魁斋”抢了风头。
“嘉兴文魁斋”老板不高兴了,定做了这块“天晓得”招牌,直指冒牌货是乌龟王八。招牌上写着“乌龟眼睛太小 见人牌号 就要假冒 所以被人抽吊”的文字,大俗大雅,太搞笑了。我想,在《广告法》还没有出现的百年前,用“乌龟”来骂人,大概是最狠的一招。这个招牌一挂,一定吸睛无数,让生意再度火爆吧。因为这块招牌,当时还有了一句上海本土谚语:“大舞台对过——天晓得”。

天晓得招牌
这样有创意的招牌,放到现在不一定能挂上。当然即便挂一天,也是个热搜新闻。算是大上海商业史上的趣闻一件。兼容,不一定非要高大上,这样的“个性”,也是其中不可少的环节。
上海文化、上海菜、上海建筑,哪一样细细看来,不是兼容并蓄的产物?在上海,开始中国革命,对极了。
不说那些在中共党史上的著名人物了。那位在刑场上面露微笑的工运领袖王孝和,我每看一次他的事迹,便会心中悸动一次。是什么力量让他在经历种种酷刑后,还能在刑场上嘲笑行刑者的色厉内荏?那位用生命最后的一点点时间,送出最有一条情报的李白,用一句“同志们,永别了”而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我们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多少知道一点李白的故事。对王孝和,更多的人并不了解。但是,重要吗?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取得了胜利,便足够了。

以史为镜
历史是一面镜子。漫步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在一面面镜子前,看看过去、现在,期待未来。


最新推荐

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寻
看到这样一段话: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 [详细内容]
- · 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寻找百年上海的发展和辉
- · 1894年的老照片,一百多年前的晚清
- · 盐阜头灶王氏2021年祭祖活动在阜宁头灶隆重
- · 有关河塘小知识
- · “有一种家风,叫遇事不责备”
- · 少数民族那些特别的家谱习俗
- · 家谱起源 | 中国家谱起源第一部家谱是什
- · 中国36个姓始祖起源!看看你是谁的后人?
- · 为什么要编修新家谱
- ·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姓氏家族开始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