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习主席与父母】习家家风,泪感首届世界家风大会!

2021-03-25 18:16:02来源:弘护小组

打印 字号: T|T
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
大兴学习风   传播正能量
树立民族魂   实现中国梦
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习主席与父母】习家家风,泪感首届世界家风大会
 
 
 
习主席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来源:学习小组  公众号
 
习近平与他的父亲习仲勋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2001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88岁生日。当时家人为习仲勋举办寿宴,唯有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而缺席。于是,习近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既充满了对父亲生日的祝福,也有不能亲临父亲身旁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人格与品德,胸怀与作风,信仰与追求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将父亲的好作风、好家风世代相传,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投身于人民的坚定决心。
 
信的全文如下:
 
习近平给父亲的一封生日贺信
 
敬爱的爸爸:
 
    今天是您的88周岁生日,中国人将之称为米寿。若按旧历虚两岁的话,又是您90岁大寿。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喜日子。昨晚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既为庆祝您的生日而激动,又因未能前往祝寿而感到遗憾和自责。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48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我从您身上要继承和学习的高尚品质很多,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是学您做人。爸爸年高德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志、党外人士的尊敬。这主要是您为人坦诚忠厚、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宽宏大度。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且要求我也这样做。我已把你的教诲牢记在心,身体力行。
 
二是学您做事。爸爸自少年就投身革命,几十年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您相比,实觉汗颜。特别是您对自己的革命业绩视如过眼烟云,从不居功,从不张扬,更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
 
三是学习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爸爸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坚定不移,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您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四是学您的赤子情怀。爸爸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的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五是学您的俭朴生活。爸爸平生一贯崇尚节俭,有时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您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
 
此时此刻,百感交集,书不尽言,上述几点,不能表达我的心情于万一。我衷心遥祝尊敬的爸爸健康长寿,幸福愉快!
 
儿近平叩首
 
二OO一年十月十五日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很重视家庭。习近平的母亲齐心曾回忆:“对于时任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职务的仲勋来说,他宁愿在业余时间多照管孩子们一些,有时还要给四个孩子洗澡、洗衣服,那时我们的孩子都在住校或全托,这期间家里没有请保姆。对此,他视之为天伦之乐。尤其是当孩子们与他摔打着玩时,仲勋总是开心极了。”
  
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
习仲勋教育子女颇为严格。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央视《东方时空》栏目采访时说道父亲的严厉。习近平上学时,一直住校,逢年过节才回家,“回家了以后,先是一溜,子女站在墙根上,接受他(习仲勋)的训话”;“也就是讲他自己怎么参加革命,你们今后一定也要革命,革命是怎么回事,我们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有的时候很想去玩一玩,很不耐烦,但是也不敢不听,这些东西(革命教育)也就潜移默化”。
  
习近平儿时的生活非常简朴,“我们平常穿的衣服,且不说补丁摞补丁,而且都要穿兄弟姐妹的衣服,哥哥的交给妹妹,妹妹的交给弟弟,我比较惨的就是上面有四个姐姐,只有一个哥哥”,习近平说,所以他大部分穿姐姐的衣服,“花衣服,花鞋子,我绝对不干,但是也不得不穿。逢年过节了,我们也都去参加一些晚会,到人民大会堂,到天安门上面,工作人员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破衣褴衫的?懂的就说这是习家的”。
 
 
据习仲勋秘书张国英回忆,习仲勋曾对习近平说:“近平,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对干部有毛病有错误,要先跟他打招呼让他改,要是他还是不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批评教育要从严,但要给人出路。”
 
习近平给父亲习仲勋八十八岁生日的贺信,原载《习仲勋革命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668-669页。

 

习近平和母亲
 
来源:央视新闻 2018-05-13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架上,摆着这样一张照片。记录下了习近平陪伴母亲散步的温馨时刻,习近平拉着母亲齐心的手,漫步在公园中。(详情点击:习近平和母亲)
 
孝敬父母、重视亲情,习近平有着深厚的家庭情怀。
 
 
 
 
母亲的牵挂
“娘的心”
 
习近平的父亲母亲都是老干部、老党员。由于父亲习仲勋从1962年受冤屈,母亲齐心带着尚未成年的小儿子习远平在河南省黄泛区的一个农场劳动,两个姐姐被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习近平也前往陕北插队。
 
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离。妈妈的心里又怎能不挂着孩子们,怎能不挂着远在陕北农村吃苦的儿子。她便亲手给习近平缝制了一个针线包,上面绣了三个红色的字:娘的心!
 
 
 
 
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吟诵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他说,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结。
 
在梁家河的日子,习近平没有让母亲失望。那些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习近平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7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离开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在送习近平(前排中)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与习近平的合影。(资料图片)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把母亲绣的针线包“娘的心”送给了邻居张卫庞以作纪念,就像他说的“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
 
 
母亲的嘱托
精忠报国
 
“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习近平对家教的重要性深有感触,他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幼年时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并逐渐孕育形成。
△1958年,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在一起。来源:《习仲勋画传》
 
习近平时常回忆起小时候与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在自述《我的文学情缘》中透露,自己五六岁时,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买回来之后,母亲就给习近平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
 
“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习近平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母亲的告诫
从严要求自己
 
注重家庭教育的齐心影响着习近平整个的成长过程,她循循善诱,经常依照家里的规矩给在外地工作、走上领导岗位的习近平写信,告诫他“高处不胜寒”,并嘱咐他要从严要求自己。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齐心还专门召集家庭会议,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习近平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
 
△1975年,习仲勋和齐心与儿女在洛阳红旗照相馆合影。后排左起:儿子习近平、女儿习安安、女婿吴龙。来源:《习仲勋画传》
 
受父母耳濡目染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去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
 
 
母亲的理解
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孝心
 
习近平非常孝敬母亲。每当有时间陪她一起吃饭,饭后他都会拉着母亲的手散步,陪她聊天。但作为领导干部,节假日也常常不能回家与母亲团聚。 
 
在重庆电视台的纪录片《忠贞——习仲勋的夫人齐心》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瞬间:
 
2001年春节,母亲齐心与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通了一次电话,这一年的春节,习近平没能回京跟父母团聚。
 
 
“你这么多工作,妈听着还挺高兴的,关键还不在于你来不来,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孝心,这就是对家庭负责,也对你自己负责,这都一致的。”当听到儿子是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的时候,齐心反而是高兴的。这一席话中可以看到母亲对于习近平的工作是极大支持的,对于不能团圆也是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对于一个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家庭来说,“国家”和“人民”始终是第一位的,自己的“小家”则排在了后面。其实不只是那一年,1985年至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了17年,从厦门市副市长一直到福建省省长,这17个春节,习近平很少跟家人团聚。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贫困户节列俄阿木家中。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习近平和他的家庭的底色,也已经深深烙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中。“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多年以来,习近平牢记母亲的嘱托,也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回顾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以来的六个春节,他的脚步遍及“老少边穷”地区,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化作为国为民的生动实践。
 
资料来源:央视网  新华社  人民日报  重庆电视台
 
 
习近平谈亲情和家风
 
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2017年1月26日,习近平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
 
延伸阅读:习近平: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
首届世界家风大会 | 听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讲述习主席的家风
 
5月16日上午,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应邀在首届世界家风大会主讲《家庭教育与家风》。其中,刘教授介绍谈及习主席的家风,令人关注、发人深思。刘教授说,习仲勋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就是习仲勋留给子孙后代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以光辉的榜样,教诲儿女们如何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现刊载如下,以飨网友读者。
 
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在首届世界家风大会上主讲《家庭教育与家风》
 
习主席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很重视家风建设。他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始从胎教。周文王的母亲怀孕时就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传承家风,进行家教,要从祭祀祖先开始做起。祭祀祖先不是搞封建迷信,而是要继承好的家风和德行。百善孝为先。诸事不顺皆不孝。没有恩义的处事原则,只以利益为原则,就会诸事不顺。孝的内容很多,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习仲勋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饭时掉在桌子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孩子们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
 
习仲勋非常注意保护环境,节约水电,经常教育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厉行节约。习仲勋习惯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着让孩子们再洗,然后还要用洗澡水洗衣服。家里厅堂的灯晚上一般很少打开,他要求房间里只要没人,一定要随手关灯。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地上有烟头,他都会俯身捡起,扔到垃圾桶里。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一直保持着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龙头、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儿女们一直保持着,就连孙辈们也继承了爷爷的这些好传统。
 
 
习仲勋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就是习仲勋留给子孙后代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以光辉的榜样,教诲儿女们如何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来源:硕果网
 
首届世界家风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在联合国第 25 个“国际家庭日”之际,首届世界家风大会于5月15日、16日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大会并宣布开幕。大会以“从家出发,拥抱世界”为主题,由学习中国、盛世伦文化发起,正商书院与全国各界公益组织联合举办本次大会,国内外嘉宾近600人出席大会。
 
 
 
【专家学者精彩论述家风建设】
 
大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心怀家国情怀,积极论述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主讲《礼仪之邦与礼仪重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分享《治家莫如礼》,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论述《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北京大学原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继华讲述《家庭文化建功、礼门德风鹏翔》。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勇论述《家训家风的内涵及关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分享《中外家风传统异同、利弊对比》,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主讲《家国天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刘余莉阐述《家庭教育与家风》。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论证《父训母教——中国的家庭分工与家庭教育》,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兵讲述《红色家风》,世界家风大会执委会副主席、大会承办单位德行天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谭进演讲《从家出发、拥抱世界》……一席席家风建设的思想文化盛宴,多角度、多层面论述家风建设,丰富而精彩的家风视角和观点引人入胜。
 
【孔子、颜子嫡孙传授家风传承】
 
首届世界家风大会亮点频频。引人瞩目的是,孔子嫡孙、颜子嫡孙联袂出席大会并登台传授家风传承。孔子七十五代嫡孙、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传授《诗礼传家:孔氏家族的祖训与家风》,颜子七十八代嫡孙、曲阜孔子文化学院院长颜廷淦传授《颜氏家风传承》,以优秀家风传承的经典内涵,赢得现场嘉宾广泛反响和共鸣。
 
 
 
 
【犹太民族家风建设引人瞩目】
 
5月16日,以色列教育部原学监芭提雅-巴列夫以《家在孩子教育中担任的角色》为题,向与会嘉宾介绍犹太民族的家风家教主要特点,引人深思。他认为,父母参与制度化的教育,如果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有助于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获取知识,获得教育方面、社会和情感的技能。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参与在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家风建设”项目发布】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学习中国创始人、世界家风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陈建才表示,世界家风大会组委会基于人们对于家风建设的现实和未来需求,发布“家风建设”项目。一是计划成立家文化创意设计院,二是自首届世界家风大会之后,将在每年5月15日至16日,举办一届世界家风大会,三是每年计划办一届家文化博览会,四是计划在大城市郊区建家博园。
 
 
 
【天下一家·家庭盛典】
 
 
5月16日晚,来自世界各地的家文化爱好者为与会嘉宾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天下一家·家庭盛典”,这场家庭盛会让大家亲身感知体验了一把“天下一家”的亲切,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
上一篇:不能遗忘的家训文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