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太姥之子】王绍据:忠诚赤胆写春秋

2021-02-25 13:35:46来源: 幸福福鼎

打印 字号: T|T
【太姥之子】《王绍据:忠诚赤胆写春秋》精彩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太姥之子 · 福鼎传奇
王绍据,福鼎市沙埕镇台峰村人。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在头版刊登了时任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王绍据的读者来信。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封自揭其短、大胆尖锐的信件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勇气!
当时感到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担当,最后就豁出去。我们来自农民,不敢替农民群众说话,那宁可再回去当农民。就有这么一个决心,所以才把这个信发到上去。
—— 王绍据
 
 
这样的举动,并不是王绍据一时冲动。他童年失父, 13岁念到初中一年级时便辍学回村,边当放牛娃,边参加生产队劳动。小小年纪就承担起赡养母亲、扶养妹妹的重担。艰难生活的记忆,使他对农村有着真挚的情感。
 
时隔半个世纪,王老对那段学业时光仍记忆犹新,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
我家住在台峰,在秦屿镇的四中念中学,走路要五十华里。妈妈缝的鞋子舍不得穿,赤脚走路,到了学校才穿起来......
 
学校要交学费,周六回家上山砍柴,周天挑到南镇村去卖,卖了几毛钱......
 
辍学以后更困难,晚上看书买不起煤油灯,只能抓萤火虫装蛋壳作照明......
 
离开校园的王绍据,并没
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望。勤奋刻苦的王绍据,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借书学习,坚持写作,逐步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农民通讯员。他踏上了与文为友的写作生涯。
1984年,得知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的新闻线索后,王绍据决定进村去看个究竟。凭着这份新闻敏感性,以及对农村的真挚情感,王绍据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刊发后,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一场浩浩荡荡的扶贫开发工作就此展开,全国亿万贫困群众的命运就此改变。
 
因为这篇报道,王绍据的人生轨迹也从此发生了改变。1989年,王绍据调往宁德,负责宁德地委机关报《闽东报》的复刊工作。仅仅用了2个月的准备时间,《闽东报》正式复刊,与读者见面。
那个时候,应该说,用“废寝忘食”这四个字来形容是最切合的,不懂什么时候睡,也不懂什么时候吃。所以,我从原来的130斤瘦到110斤还不到,也闹出了胃病,这应该说是非常艰辛的。
——王绍据
王绍据虽然工作单位从福鼎调到宁德,但他对下山溪村、赤溪村仍然牵挂于心。一有时间,他就回村里走走看看,和村民们成为莫逆之交。下山溪“造福工程”搬迁,他带头捐出两三个月工资;村民门窗安装没有着落,他去争取部门支持;村里没有公厕,他带领村书记村主任去省里争取支持;1996年还未实行义务教育,18名适龄儿童没钱交学费,他毅然拿出6000块的中国新闻奖奖金!那个时候,王绍据一家六七口人,住着50平方米不到的小居室。
铁肩道义,赤胆忠诚。三十多年来,王绍据见证着赤溪村的美丽嬗变,见证着小康梦想的逐步实现。在个人工作岗位上,王绍据也凭借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认真执着的态度,创造出一项又一项骄人的业绩。他连续十三年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个人不仅荣获福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福建省第一、二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还成为闽东第一位高级记者(教授级)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感到人生只是一趟单程的车,没有返程。我觉得年纪越大越高,越接近终点,所以说时间越显得宝贵。趁现在身体自己可以支配的情况,应该对社会、对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我觉得这样,自己才感到快乐,感到幸福!
——王绍据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