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有王羲之、王导镇场子的琅琊王氏,究竟有何教育高招

2021-02-22 16:22:19来源:学顺网

打印 字号: T|T
提起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至今还有很多人津津乐道、经常翻出来回顾一下。但提到山东琅琊王氏,恐怕就不是都知晓了。
其实,相比“琅琊榜”,琅琊王氏才是真正的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据《二十四史》记载,从东汉至明清,千年历史中出了92位宰相、36个皇后、35位驸马,就问你牛不牛。
琅琊王氏可以称得上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绝对当仁不让的“中华第一望族”,也被称为中国第一豪族。
中国古代的很多家族,往往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到了三代之后,因为娇生惯养、缺乏斗志等各种因素,所谓“富不过三代”,成了很多豪门望族逃不开的魔咒。
你问为何琅琊王氏能打破这个怪圈,家族子孙一代代延绵不断,且成就更胜以往,那就必须提到他们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家训。
古代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有的是长长一段话,有的是一篇文章,但琅琊王氏的家训只有短短六个字,却是字字珠玑、发人深思。
说到琅琊王氏,首先提到的必须是王吉。他本是一个小官,当时在昌邑王府中担任五品中尉。
昌邑王刘贺荒淫无度喜怒无常,身边常聚集的都是一些溜须拍马之辈,在如此险恶的官场中,王吉感到“如履薄冰”,时常恐惧忧虑。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汉武帝时的著名宰相公孙弘,送了他三字箴言:
言宜慢
就凭借着这三个字,保王吉官场有惊无险,还在官场赢得了好口碑,后来被汉宣帝任命为谏议大夫,成为朝廷重臣。
随着官位的提高,王吉也开始有了和其他高官相同的毛病,打击异己、报复政敌,曾经恶意弹劾一位长史,导致其被罢官后郁郁而终。
当王吉回乡省亲时,公孙弘再次送给他三个字:
心宜善
王吉如醍醐灌顶般自我反省、认真遵循,终成西汉一代名臣。
自此,“言宜慢、心宜善”被列为王家家训,代代相传。而这看似短短的六字家训,也创造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家族。
东汉末年的王祥、王览兄弟俩,一个因为“卧冰求鲤”的故事,入选《二十四孝图》。
另一人因对其同父异母的兄长王祥十分恭敬,抢着饮毒酒,帮其试菜而被列入《二十四悌图》中,被后世称为“孝圣”、“友圣”。
再就是赫赫有名的西晋时期的王导,当上了东晋开国皇帝的宰辅,并总揽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将王氏家族的辉煌可谓是发展得淋漓尽致。
还有我们最熟悉、也最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他按辈分上来说算是王览的曾孙,与儿子王献之被世人合称为“二王”,在书法上的造诣可谓是无人能比肩。
除了这些名人,还有宋仁宗时著名的“全德元老”宰相王旦,明朝著名心学家、哲学家王阳明等等,他们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各种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那六字家训。
别小看这六个字,作为王氏这样的名门贵族,从小在极其优厚的环境下长大的子弟,更易产生骄横之气,容易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但琅琊王氏却始终能将这“言宜慢、心宜善”的家训铭刻于心,实属不易。
年轻时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方能保存实力求发展;等有一定成绩时要保持一颗仁爱善良之心,才能少给自己树敌人,多交善缘,也就多了一条进退之道。
这助琅琊王氏千百年来兴旺发达、人才辈出的神奇家训,你,学到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