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家国·福建长乐迁山东淄博窎桥王氏名人录

2021-01-30 09:07:18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据载窎桥王氏始祖王贵自明朝洪武初年,占籍于泮泉乡杨家庄(今之大窎桥村)已六百多个春秋。经历代繁衍,人丁兴旺,成为村里主要成员。从康熙二十一年至二0一一年,历经十二次家谱续修,在册人数已达六万余众。主要分布在山东各地以及吉林、辽宁、黑龙江、天津、山西、台湾等省,美国、日本、新加坡也有族亲。
       明清两代为
窎桥王氏巅峰时期,科甲蝉联、人才辈出,中举18人、进士7人,并有“家孝世友、贻谋忠厚的好家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窎桥王氏涌现大批浴血奋战的英勇将士,有的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已载入史册,让人永远缅怀!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各阶层、各行业为保卫富强祖国和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王 崇 义
       字子由,号方田,
窎桥王氏第六世,生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享年五十二岁。自幼聪慧好学,年仅十岁,即精通《易经》、《诗经》、《礼记》,初展不凡才华。嘉靖十年(1531年)二十岁山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二十九岁录取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刑部员外郎,升宁波知府,晋阶中宪大夫。从而开创了窎桥王氏仕途先河。
       崇义公为官清正廉洁,主持正义,勤奋执政。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遇到了震惊中外的“壬寅宫变”,抗疏论救上悟全活者七十余人,恤狱河南,免死罪减刑数百人,宁波任太守,惩恶霸,扬正气。仕官数载,居无厅事,戚族酬金为筑一室,名曰:“多助轩”,其清廉可想而知。四世同居一堂,贻谋中厚,家孝世友。弃官归田后,除课事子孙外,写诗著书,著有《隐君子集》、《归来集》、《闲居笔谈》、《五经注辩》等书。卒后葬东王林,有小型石人石马一套,他的事迹载入通志、郡志、县志、家谱、王氏一家言等书,县志列名臣,谕旨建功德坊,在县城东街曰“大郡伯坊”。淄邑乡贤祠有名公盛赞。
         联曰:筮世西曹辄抗疏洗冤阴骘与于公并懋。
                    出守南越即桂冠解组清风共陶令争驱。
 
       王 宁 远
       原名思昭,窎桥王氏第十四世,字德音,号康侯,邑庠生。清乾隆十六年辛酉(1741年),山东武科(武举),乙丑年(1745年)会试中武进士,辛未年(1751年)殿试,钦点御前侍卫,升广东高州镇标游击加二级,署雷州协事,统辖水陆等处地方副将,选江南江北寿清镇标右营副将,诰授武彝大夫。  
 
       王 泽 永
       字恒沐,号翔垓,窎桥王氏第八世。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山东乡试中举人,次年丁未年(1607年)联捷成进士,授北直棣大名府清丰县知县(今河北省境内)。少年登第,仪状魁梧,性刚直,为人推服,居官有治声,以病休官致仕不数年卒,未竟厥施,邑人叹惜焉。 
                                                                                                                       王 君 赏
        字汝懋,号四山,窎桥王氏第七世,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七岁时考为庠生,二十二岁时(1558年)考中举人,次年联捷进士,二十四岁授中书舍人,封朝鲜副使,此行符合圣意,被赐一品官服,秩满考绩,擢升为浙江道监察御使。他主持正义,不避权贵,敢与贪官污吏作斗争,凛然正气在身。后来巡视河东盐务,惩贪除豪,使盐政得以治理。巡按陕西,秉公办案,得罪权贵,受到打击,贬为河南许州州判。到任后仍铁面无私,政绩卓然。半年后升为开封府推官,次年又被刑部调回京城,任刑部主事升员外郎中,又升按察使负责浙江水利道佥事,治理那里的河、海泛滥之灾。他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带领百姓筑塘坝、修海堤,抵挡海潮侵袭,卓有成效。后又被调到秦州治理军队,治理有方,使军队和睦、统一、地方稳定。后升至陕西苑马寺少卿,蒞一年后请辞归田。居家三年后,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君赏公著作多数丢失,仅有四十多篇载于《王氏一家言》,其中有县志旧序一文。时有县东街为王君赏建坊一座,曰:豸史坊。
 
       王  晓
       字寅亮,号小田,窎桥王氏第七世,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卒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享年五十二岁。史料记载他“性成孝友,节植刚廉、志伉直,人不敢干以私,少端正,不好弄(玩),早岁能文,古文词一过目辄不忘”。十六岁为县学庠生,十八岁为廪生,二十三岁中举人,因事孝父母,迟在隆庆五年考中进士,王晓、王教和新城王象乾系同年进士,时称“三王”。初授行人司行人,政绩卓然,提拨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城内太监勋戚很多,请托者日百至,晓屹立不为动,俱不往,都人称凛铁面之风。万历四年(1576)奉命巡视两淮盐务,顶住官商勾结威胁压力,严律自洁,广为宣传,严格执法,政界民间交口称颂者不绝于耳。万历六年升为巡抚,复去浙江巡按,抑豪强,惩贪官,墨吏为免惩而望风解印而逃。海国(浙江)大治,成为当时二百年治理最好时期。戊寅(1578年),与任总兵戚继光【秋日登狼山同戚总兵戎视师】写下了这首气势豪迈诗篇。万历九年主持河南道事务,监考选拔国家军事人才,考场上不为说情者所动,兵部尚书之孙的武状元梦没达到,大闹考场,引起轩然大波。尔后因晓身正理足,安然无恙。
       万历十二年受任主持京畿道政务,万历十三年升任大理寺左丞,主持审理朝廷收的奏折和大罪疑狱之事。明察秋毫,秉公办案,日夜操劳过度,越明年病故。
        淄川县志载:“王晓,擢浙江道御史,巡鹾两淮,商人便之,巡按浙江,墨吏望风解印绶去,好击强宗,气节矫矫,寻升大理寺左寺丞,以病卒。”著有【东山遗稿】传世。
        谕旨建坊:1、父子进士坊,县治东,为王崇义、王晓建。
        2、兰台执法棘寺持平坊,县东街,为王晓建,一坊两面刻文。

       王 鳌 永
       字克巩,号蘅皋,又号涧溯,窎桥王氏第八世,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天启四年(1624)中举,次年考中进士,授湖广襄阳县知县,到任后,清除恶吏,抑制豪强,减赋降税,改革县治,百姓感恩,刻石立于县内,以颂其德。崇祯四年(1631)调任宜城知县,对仗权贵骚扰交通要道驿站者严惩。因大治平安,崇祯九年(1636)升刑部按察司佥事,出监通州军,十一年(1638)改调荆州,到任后筹粮增兵,训练有方,使战力大增。十二年(1639),升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十五年(1642)巡抚郧阳,因与兵部尚书意见不合,解印归籍。思宗追忆鳌永前疏有理复启用,令其以佥都御史,督通州军务,掌鼓诸事(铸钱)。鳌永在职期间,时时为民,为官清廉,调任时自书“归装唯有佥书在。”在任几十年,上疏三十七篇之多,多数是为民请命。崇祯十七年(1644),受命招抚山东、河南中,至青州界因逆军诈降遇难,享年五十七岁。顺治赠户部尚书,世袭,赐祭葬。晋阶资政大夫。卒后,山海关士民恩慕不忘,请祀宦祠,载通志,郡志、县志。著作有《霏雪馆集》、《郧台奏议》等。现在能查到的在《王氏一家言》中,上疏三十七篇,启三百零四篇,文十二篇,诗歌二百二十四首。
 
        载 扬
       字汝宾,号见山,窎桥王氏第七世,生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嘉靖四十年(1561),山东乡试考中举人第一名(解元),淡泊名利,继而任教三十年,期间把张中发和张至发培养成才。一为书法家,一为明一任首辅大臣。于万历十九年(1591)去北京会试中进士,授为海州知州,初到海州荒乱至极,民不聊生,百废待兴。载扬公自掏俸禄,修复县衙、孔庙、整吏治、惩贪腐、杜枉法,鼓励百姓即渔又农,发动群众盖草房、建粮仓、修道路、疏河道,改粮种、垦荒地,办学校、育人才、减重赋、免杂税,民心大振,万象生机。为防海盗倭寇侵犯,开辟教场,设立演武厅,招募民兵,对官兵晓明抗匪自卫大义,演练戚继光鸳鸯阵法,震摄保卫了海疆安全,保证了百姓生产、生活的安全。
       载扬公性格“执”字著称,上对权贵、近对亲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弃官归田时,百姓恋恋不舍,赠于当地优良酸枣树(乡人称“海州酸枣”)和看花石,这些赠物在家乡流传几百年至今。
       载扬公居家课事子孙,且淡泊明利,低调处世,自赋联曰“闲生名利无干处,乐在纷华不足中。”去世后,周村进士、陕西布政使刘一
相撰写了墓志铭,《淄川县志》载为“循良”人物。

        王樛 
        字子下,生于1627年,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顺治元年(1644年),其父大司农公在青州遇难,乙酉年(1645),荫銮仪卫指挥佥事,戊子(1648)改镶蓝旗,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顺治六年(1649),姜瓖叛变,公统领火器西征。顺治十年(1653)上疏陈钞法,世祖大奇,于翌年拔至中秘,入内院办事。越五年,升太常寺少卿兼内阁撰文中书舍人,朝廷内外奏章,奏疏,全部翻译订本。康熙四年(1665),授通政司右通政,是年病卒于官,年三十九岁,诰封通议大夫。 
 
        王敷政
        生于(1636),字代工,号澹庵,原名敬政,顺治十二年(1655),随从叔樛抵京,并立籍旗下,入太学肆业,满汉贯通。康熙二年(癸卯1663),中顺天举人,特旨以举人录用,授县令。康熙四年(1665),樛病故,无子,承其嗣,弃本职,袭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时圣祖下诏求言,上疏四款,适中圣意,钦取入国史院纂修官,撰世祖章,皇帝录。康熙十年(辛亥1671),实录告成,改授吏部考功司郎中。十二年(癸丑1673),生内阁侍读学士,授阶中宪大夫,加四级进阶资政大夫,凡内外章疏,悉以德政译之为无憾。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奉命代祭西岳及诸陵。十八年(乙未1679),在署中校译章疏时,突遇地震,头颅被伤。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七月九日,以病卒于官,年四十五岁。
 
       王培荀
       培荀公,字景淑,号雪峤,窎桥王氏十五世,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83年),十九岁入泮。道光元年(1821)三十九岁中举人,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五十二岁,逢朝庭六年一度挑场,以县令分发四川丰都、荣昌、新津、兴文、荣城等处为官,开始仕途生涯。
       在蜀任职十四年期间,勇于吏治,秉公执法,擒盗魁,剔囊役,为民解忧,对循良百姓,问苦排难,关爱倍至,亲如父子。传播故乡先进耕作技术,植桑养蚕,开办学堂,讲授经义,发展了当地经济,提高了道德修养。晚年致仕归里,于咸丰九年(1859)病卒于家,享年七十七岁。
       王培荀公利用闲暇时间,写诗著书颇丰,有《管见举隅》、《学庸集说》、《乡园忆旧录》、《听雨楼随笔》、《寓蜀草》、《雪峤外传》、《秋海棠唱和集》、《蜀道联辔集》、《雪峤日记》、《王氏家传》十一种,另有《四书集义》、《读书续论》、《雪峤闲录》三种未刊世,计十四种,六十六卷,数百万字之多,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特别是《风雨楼随笔》和《乡园忆旧录》,在鲁、蜀两地至今影响很大,为许多学者、专家查证引用,提供了方便。
 
       王怀琪
       王怀琪先生,字竹亭,号筱岩,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卒于民国十年(1921年),享年五十五岁。邑武生,晚清民营企业家。
少受母命习武,后辍学立志开办煤矿,先后在淄川地区凿井六十余眼,后延伸至章丘地段,因苦心经营,利润可观,成为当时煤炭行业的风云人物。
       王怀琪先生致富后,在家乡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以及家族文化事业。1、荒年开仓济民,赈灾捐资,诰授“奉政大夫”,又晋阶“中宪大夫”;2、修建祠堂,奉旨建坊,续修家谱,出版“王氏一家言”,为传承和宏扬家族文化做出了贡献;3、投资办义学,买桌櫈,聘老师,使穷人家子弟也能进学堂读书;4、修桥铺路,修围墙,建庙宇,是附近有名的慈善家和实业家。
       王怀琪先生办煤炭的成功,为当时农民办企业闯出了一条路子,促进了地方煤炭事业的发展,并活跃了农村经济,引进了西方先进机械为我所用,提高了生产能力,安置了大批劳动力,发展壮大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