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邓友华:万寿岩前颂闽王――土地的力量:岩前纪行之一

2020-12-17 21:48:00来源:邓友华美篇

打印 字号: T|T
 
  土地是有力量的,万寿岩前的岩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像万寿岩那样万古不废的,是这块土地本身就蕴藏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像“杨罗李朱”那样千年流泽的,是这块土地劝学上进的文化传统提炼出来的文化教育的力量;
  像闽王开闽那样千年激荡的,是每代子民血管里流淌的血缘的力量!
 
     古人类遗址前的闽王颂典现场
 
  我在写过《翠云书院与“杨罗李朱”:流泽千年的师生故事》之后,就等着去岩前朝拜翠云书院的遗址。作为一个当代读书人,我有这个愿望很久了,一直无缘实现,到邢保兴给我王本增这篇文章时,机缘接踵而至,我们约好11月22日一早一起和黄昌平与余峰同去岩前朝拜翠云书院的遗址。
  很巧的是,那一天,岩前要举行一场类似文化节的活动。保兴在头一天发给我的链接上,就显示着是由省、市、区各级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主办和承办的,名称为“‘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四季行’三元万寿岩穴营暨三元民俗荟”。
  头天傍晚,李显淮来电话问我明天有空吗?我说明天邢保兴叫我去岩前。他说本谦今天下午已经去岩前了,问他要不要去。他问衍燮,没空,就再问我。我说不知是不是一起的?我这下就是在等电话通知在哪上车。他说那你坐他们的车去吧,我们明天岩前见。
  22日一早,昌平7:30就开车来接我,再去列西接保兴。保兴上车时还带一本当年王本增叫他编的《开闽第一站――王氏一门大宗祠》的画册给我。这老兄跟我同年,文化感觉跟我非常接近,经常能不约而同地想到一块去。我有注意到岩前的闽王文化,都想向本谦要这方面的资料,只是还没开口,保兴却再次让我意料之外的如获至宝!
  小车再去翁墩桥头接余峰等人,然后往小焦方向的路去岩前。
  到岩前万寿岩约8点多些,现场人还不多,我们的小车先开进去,抢时间在万寿岩前留个影。
 
 
  小车再开出来停在原水泥厂已废弃的公路边树荫下。下车后保兴电话联系岩前的老王,他没空,要参加颂典,是有任务的,下午才有空带我们去翠云书院遗址。
  既然如此,我们便去里面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保兴打电话通知相约同来岩前的明溪杨时研究会的一行四人先去看活动启动仪式,等演出结束后再集中。他自己则向已经碰面,脖子上围了条黄色围巾的老王要了张凳子站上去摄影,我们则当观众观看节目。
  随后,看到保兴和在看演出的四人打招呼,估计就是明溪的来客,我猜其中的一个年纪最大的人是李云生老师。我也看到盛华舅在舞台边的音响旁忙着,心想20世纪60年代三明一中的一对师生就这样不约而同地一起来这。
  在这难得的文化现场,我看到市区两级很多文化人都悉数到场。李显淮、邓长青、马玉太、邓衍淼等;其中最显眼的是王本谦,一袭唐服,一看就知是等会的重场戏《闽王颂典》主奉祀官的扮相。
  本谦看到显淮和我,还特意起身和我们先后握手。
  活动启动仪式按既定流程举行着,我不时用手机随意拍照着。
 
  也许是我作为书生书泡太多了成了个书呆子,我今天此行的目的就是去朝拜翠云书院遗址的,所以会推了其他事务跑来这里,只是事不凑巧要在这等时间。这节目我也早就知道,三元区文化部门和有关人士忙了很久我也亲见耳闻。我本来是等时间蛮在那当观众的,但当《闽王鼓》演出开始时,那铿锵激昂的音乐和歌声,伴随着背景屏幕上铁马金戈的画面,我站在跟随闽王入闽各姓氏的猎猎旌旗前,就逐渐被闽王文化这一元素吸引进去了。
 
  当我看到本谦上台颂闽王时突然心里被一股力量给打动了,我猛然想到:这块土地有极具穿透力的力量,有万年的,千年的,百年的!这种力量能穿透时间和王朝!不是吗?我这下站在万寿岩前河边的广阔滩涂上,面前的山洞里有18.5万年前的化石,还有4万年前古人类把渔塘溪里的鹅卵石搬进山洞铺成人类最早的“石铺地面”;1千多年前闽王可能就是在这练兵,近千年前“杨罗李朱”就是先后从这走向位于后岩的翠云书院;1946年陈景润来岩前朝拜翠云书院的遗址,走的大约也是跟“杨罗李朱”相同的路线;而我面前的演出则是这块土地上前所未有的演出!不要说这是事不关已的官方文宣,我的祖先邓光布就是王审知的部将,跟着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来到这块土地,我的背后就有赫然印着“邓”字的大旗;三王后裔、五老叟之一王远耀是我父亲邓繁诜和陈景润的同学,当年他们跟陈景润一起走过这里;这下当主奉祀官的王本谦也像是我的同学,我们一起在台上台下用我们这一代本土文化人的言行去告知世人,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有着怎样的力量!
  那下,土地的力量像一股暖流,汨汨地流过了我的心间,我的眼眶都闪出了泪花!
  我肩挎的陈景润实验小学百年校庆时发的黑皮包里装着的画册《开闽第一站――王氏一门大宗祠》,这时让我感觉到她的份量。
 
        闽王开闽第一站
 
  由王本增和邢保兴主编的这本彩印画册,是大16开本,正文28页,杂志似的标准的竖本。
  目录显示着该画册的九大部分:“一、前言”;“二、开闽第一站‘考略’”;“三、闽王――王审知”;“四、闽王从弟――福州守城都督王彦复”;“四、三明王姓源流”;“五、我省宋元之际最大的古代陵园的发现――岩前百阶冡”;“六、永安青水王审知母亲(徐氏)墓”;“七、王九三之母一一荆西伍氏婆墓”;“八、天下王氏宗亲交流活动掠影”和“九、三明岩前王氏祭祀活动掠影”。
  编者在“前言”中写道: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史称梅山、桃山、十八、蝙蝠洞、杨岩、岩忠等。1958年成立岩前公社,1984年改街道,1987年改乡,1992年建镇。岩前镇位于市区西部,距市区32公里,面积330平方公里,人2万。
  岩前在福建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着十八万年前的万寿岩古人遗址,有着汉唐的文明,宋元明清的兴旺,民国的衰弱……
  曾属于汀州,剑州(南平),漳州三府兼辖,沙县,永安,明溪,三元四县共管的岩前,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及从弟王彦复在万寿岩屯兵设闽王寨,整编训练部队三月有余,进而下漳州,克泉州,取福州,统一八闽,谱写了一幅壮丽的闽国篇章。
  王审知十世孙王九三(讳仕宁),元至正年间任连城县令十六载,后辞官归田。先后慷概捐银八十两重修永安市青水“罗兜祠”,祀奉开闽三王;捐银一百二十两重修岩前祀奉王潮,审邽,审知,彦复的“王氏一门大宗祠”,投巨资在三明市三元区岩前当豪坑修筑自己的大型陵园“百阶家”,现为我省宋元期间最大的古墓葬。
  这一个个鮮活的故事,一件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一幅幅生动的人文画面,无不在倾吐着,还原着“开闽第一站”的传奇历程。[1]
  这本画册中有篇文章《“开闽第一站”考略》很具份量,作者是刘光军、王本增。前者是著名学者,考古专家,曾受聘于万寿岩遗址保护管理所。文中的引言写道: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原人南迁,入闽教化,对于开发福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迁闽越地区的移民大多来至河南,而淮河南岸的固始是其中最有名的两支南迁队伍的始发地,即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来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和唐末光启元年(885年)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及其所率领的队伍。作为既非战略要地又非交通要津的固始,因何能成为福建重要历史人物的输出地,这是历史的偶然事件还是必然过程,有待专家、学者考证。但“二陈”父子和“三王”兄弟在福建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尤以“三王”兄弟为最,已是不争的事实,历代典籍都有定论。而关于“三王”兄弟入闽的因由和行经路线及时空概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以新的考古材料为论据,结合方志、地方宗所提供的文献资料,对这一事件进行重新梳理,以求客观、完整地还原这段历史。[2]
  该文在叙述过“一、起兵经过”、“二、南奔起因”和“三、一路向南”之后的“四、岩前修整”中,作者写道:那么,王绪军攻打临汀之后2月至6月间这段时间到底在何方活动,根据永安、三元一带王氏宗亲的考证以及该地所出现的三王文物古迹和文献资料,可以确认,王绪军当时的活动中心是以三元区岩前镇为中心的闽中地区。这里的闽王寨、闽王藏兵洞、王潮、王审知母亲墓、闽王演兵场、忠山十八寨及百阶冢等“三王”遗迹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们是见证这段历史的信物。
  闽王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后约500米的万寿岩山顶,距三明市区约30公里。万寿岩又名黄杨岩“界永安、归化间。岩上多水黄杨本,故名。又名万寿,又名麟峰。四壁如削,周回可十里,角出群山之上。”兵寨位于山顶之上,成书于南宋庆历年间的《汀河志》载“绍兴间,设黄杨寨,因旧寨起舍栅。”直至南宋绍兴年间,山上寨址犹存。又据清流《东溪陈氏族谱》记载:其祖上由北宋祥符年间由贡川一迁忠山,再迁岩前黄杨岩下,顶有王寨,石垣洞门犹在。据当地老人口述,解放初期万寿岩山顶仍有部分石筑寨墙存在,山上尚能捡到朽烂的铁矛、箭镞等物,相传:闽王兄弟在此驻守三月有奇,为适应闽地多山的地形特点,闽王每天率军徒步爬万寿岩锻炼脚力,胜者牛酒。时至今日,岩前村每年的大年初一仍有攀爬万寿岩的比赛,全村男女老幼踊跃参加,气氛热烈,先到山顶者被认为一年都有好运伴随。[3]
  文中例举了6个例子(另5个依序是:闽王藏兵洞、忠山十八寨、闽王演兵场、三王母亲墓和百阶冡)后再指出:以上三王文物遗迹点的发现及相关资料的佐证,已经可明确的得出结论,王绪军在攻下汀州并“不能据”之后,并没有以疲乏之师,冒浇漓大雨,翻崎岖山路以趋闽南,而是选择以岩前为中心的闽中地区暂时住下以修养生息,因为队伍经过一段时间不停顿的行军打仗,可以说已经到心力俱疲的地步,尤其是一些随军的老幼妇孺,情况更为糟糕,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作休整,已成为队伍首领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岩前一带休整,事实证明,王绪军这个选择是正确决定,历史的机缘使岩前小镇成为闽王入第一站。现在看来,王绪军选择岩前作休憩之地,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
  1、岩前位于闽中地区,虽地属汀州,而它恰处于福建五州福、泉、漳、建、汀的结合地带,政府统治力量薄弱,且该处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地方土著势力单薄,对王绪军构不成威胁。而力量相对强大的福州、泉州等地方势力由于戴云山系及闽江,九龙江水系的阻隔,对此也鞭长莫及,军事环境的相对安全是促使他们停下脚步的根本原因。
  2、岩前位于闽江水系的中游,由渔塘溪泛舟可通闽江而下福州,进可直下闽东,退可据守武夷山脉,万般无奈,亦可退江西返回河南。事实上,王潮统军后确买有打回老家去的打算,并真的从闽南退兵沙县(即岩前一带)休整,并伺机北还。而王潮取代王绪统军后的首次行动既是率军退回岩前,可见王潮及其部下官兵已把岩前一带当成可靠的后方和根据地。
  3、岩前盆地周围15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岩前、吉口、星桥、忠山、楼前等几块相对平旷的盆地,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些地方都有闽越先民活动的遗址。最迟在唐代早期,已有中原人在此生息繁衍,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已在此地开花结果。相对丰富的物产保证了队伍修整时的基本需求,这也是王绪军驻足停留此地的主要原因。[4]
      该文的后续是“六、进军闽南”、“七、走向巅峰”和“结语”。
 
        闽王治闽垂青史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
  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
  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
  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
  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済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淝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干亩。
      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8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买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教和保存祖国的文化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在其故乡固始县,有王审知之路。[5]
 
    我省宋元之际最大的陵园――百阶冡
 
  据考证,这座古墓乃闽王王审知第十世孙王九三的陵墓,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坟冢依宋制阶梯有百级,所以名为“百阶冢”。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庞大、保存之完好属全国罕见。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的宗亲2007年中秋祭扫前夕,到祖墓当豪坑“百阶冢”劈草,对淤土动用挖掘机进行清理。一铲下去,忽闻“咔嚓”一声响,竟从泥土底层下挖出了一铲的青砖。宗亲文物保护的意识很强,猛地想起了2000年全程参与过岩前万寿岩古人类遗址开发时,三明市文管部门的瞩托,“以后有发现古文物遗迹要特别注意加以保护!”这句话,立即警觉起来,示意挖掘机停止工作,改由人工挖掘,用锄头轻轻往下挖。
  当翻开五十多厘米厚的土层时,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从挖出青砖的现场顺藤摸瓜,一直挖掘到山坳出口处,纵向100多米的狭长地带都有竖铺青砖。大家大喜过望,急忙星夜电告市文物管理部门,并请两名考古专家来考证,经专家证实,这座古陵园是福建省迄今发现的宋元之际规模最大的一处古陵园,具有较高的历史与科学价值,对研究我国该时期墓葬形制结构、丧葬习俗及客家文化探究具有重大意义,是该时期最为宝贵的遗产。
  经整理修复,这条与众不同的竖铺青砖的小路就是古陵墓的“神道”,足有百米之长。王氏族人年年来此祭扫的祖先的看似平凡的一座古墓的全貌就此揭开,“百阶冢”设计奇特,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它经历了700多年雨的侵蚀,依然雄姿不逊当年,气韵尚存,威仪不减。
  100余米长的神道和100级台阶,陵园呈圆弧形,面朝东北方,四面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坟冢依宋制砖砌有百级,由泮月池、牌坊前方埕、陈道、牌坊、100米神道、陵前大埕、上案、通堂石阶(17级)、垂带踏垛、肖生埕、享堂、坟凳、须弥座砖阶(83级)、围拢、天池、坟界及排水系统等17部分组成。
      陵园占地30亩,约合两万多平方米,宏伟壮观,是我省目前发现的宋元之际最大古代陵园。
  岩前王氏族人传承了客家人敬祖睦宗的优良传统,发动宗亲集资30多万元,许多宗亲到古陵园参写大规模修复工程,用时整整百日。使这座南宋晚期和元代早期的大型古陵园真颜完美展现在蓝天白云下,岩前王氏宗亲可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闽王王审知去世后,王延钧之子王继鹏被杀,其子昌公逃到邵武潘沟漈。昌公之子夷公,又徒居到更为偏僻的清流九都邱山(现为明溪县湖坊乡福西洋村)。夷公传六代至九三公。“俱以货殖闻”,“颇立产业”。九三公(1228-1299年)讳仕宁,富而好施,元时出任连城县令16年。多次经过岩前村,发现这世外桃源。就在这里买了4000亩山林和200多亩田地传延后代,死后葬“当豪坑”,岩前村《太原王氏家谱》称:“塚依宋制,砖砌数重,坟前阶百级,故呼为百阶塚”。
  “当豪坑”山凹矗立着一个上题“百阶塚”三个大字的6米高木牌楼。牌楼前有一泮月池。两边均有石阶上登,一边是九个台阶,另一边是五个台阶,象征九五至尊。牌楼后有一百米青砖砌成、东西走向的神道。但以前却淹没在厚厚的黄土下,连旧族谱也没有记载。前几年经过挖掘,才显现出来。精心设计和精心掩饰相互交织的痕迹无处不在,可见九三公的心思。
      神道的尽头是大埕。转而向北现百级阶梯,阶尽是墓。前段17级台阶后是长方形坪地,原先立有享堂,现在只余柱础。两旁用碎砖砌出十个“王”字,隐喻着从从闽王到九三公已历经十世。接着是83个台阶连续上行。阶道宽3.7米,水平高差共18.2米,气势非凡。精心布置的排水沟,高、宽各约50厘米。从百个阶梯和百米神道下面穿过,直至泮月池排出。近年挖去覆土后,下面青砖古道保存完好,可见排水设备精湛设计。墓室上坪(俗称天池)十分开阔,由青砖平砌成扇面状箕形坡面,背围拢两侧相围成半月形。天池前面可望到九重山岭,后是一片翠绿的山林。九三公墓至今依然保持完整。是历经千年的风水宝地。[6]
 
      闽王颂典与王氏一门大宗祠
 
  2020年11月22日上午9点多,万寿岩前的活动舞台上,闽王颂典的流程在一身唐服的主奉祀官王本谦的主持下,走过了“敬献花篮”、“敬献高香”的程序。
  我看到,满头白发的老王围着黄色围巾,就在敬献高香的行列中。
 
  舞台上,原来站在侧边的本增移步中央,他朗声道:“读颂文,请全体起立!”
  全场起立。
  本谦朗声读道:“唐末巢乱,中原板荡,王氏三龙,崛起草莽。琅琊世代,固始东乡,才为世出,德标时尚。扶母起军,八千戎行。纵横江淮,挥师南向,屯军岩前,勇降汀漳。拜剑三动,天命所臧,孝友服众,三军气壮。泉州除暴,福州安良,汀建归顺,一统闽疆。兄终弟及,奠基安邦,忠贞于国,终封闽王。”
  蓝天下,本谦站在舞台的红色塑料地毯上,一手持麦克风,一手持红色文件夹,朗声唸着颂文,他这个闽王的后裔、“杨罗李朱”的后世学子,那高亢的声音像朗朗的读书声,在向四面八方飘荡开来……
 
  形如寿桃、胸怀万古的万寿岩矗立在舞台的后方,此时此刻,历尽沧桑的它像个慈祥的老人,在竖起耳朵静静地倾听着……
  我在台下的观众中凝视着这一幕,那一刻,土地的力量又暖流般地汨汨流过心间,让我眼中泪花闪闪……
  本谦说道:“下面共拜闽王,全体行施拜礼。一鞠躬!”
  我谦卑地向屏幕上的闽王像一鞠躬。
  本谦说道:“二鞠躬!”
  我再二鞠躬。
  本谦说道:“三鞠躬!”
  全场人员三鞠躬。
  本谦说道:“礼毕。请全体入座。”
 
  随后是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原老校长邓衍淼主持的成长礼……
  启动仪式结束后,保兴见满头白发的老王还没空,就电话联系另一位黑发老王带我们上去看翠云书院遗址。讲定后他打电话联系明溪的人,一起到舞台边集合,我这才和李云生老师正式认识。黑发老王更年轻一点,也像本增一样当过村支书。
      看过翠云书院的遗址后下山去吃饭。
  吃饭时看到本谦在隔壁间陪客人,说是朱熹的后人,而我们这桌明溪客人中有两个就是杨时的后人。本谦来我们这桌招呼。
  下午本谦就有空陪我们一起活动了。饭后先过河看吕厝,在河对岸时,他就说我,你动作很快,都弄好发出去了。
 
 
  然后去看杨厝弄、四角亭。
  我们一行走往王氏一门大宗祠的路上,经过一长溜砖混结构的房子时,本谦停下脚步介绍说,他家就住在这里。这房子是他们几兄弟一起盖的。就是他们几兄弟人都在外面,只留最小的弟弟看家。他带我们往通道走进去,里面是几植木结构的老式房子。他介绍说,“这就是我父亲盖的房子。”我一看到这老房子眼睛就亮起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我马上就想到两年多前来岩前采访我爸的同学、五老叟之一王远耀的儿子王天宝时,他给我介绍身后的木屋是他爸爸手上盖的,我也像那次一样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拍照下来。
 
  我们再去瞻仰王氏一门大宗祠。
  在那里,我想到袁义达先生曾经写过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祭祀文化似乎更堪称世界之最。祖陵宗祠家庙是祭祀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国民对传统思想坚持和捍卫的体现,其规模、规格和形式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正统政权的高度关注和严厉管控。几千年来,我们的先祖敬畏天地敬仰祖宗,这种文化传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社会稳定。如果没有了祭祀文化,中华民族各姓族的家谱和宗祠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历史”……[7]
 
  第三天上午我打电话给本谦,说前天岩前之行给我的感受,我想把感动过我的东西表达出来,并简要地说给他听。我一说“我们都是本土文化人,我感觉到土地是有力量的”,他就很赞同我的说法,说:“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最重要的就是土!”在本土文化人中他的文化感觉是跟我最接近的。我讲土地的力量时讲得眼眶都闪出了泪花!还讲想分切开来写几篇,都报给他了。他听了很高兴,讲:“你感觉很好,这么快就有灵感了。”我说这下先写闽王这篇,根据邢保兴给我这本王氏的画册和那天现场的活动,分剪混合成一篇文章。我向他要那天的节目单,还有他在台上念的颂词。他答应马上就发给我。
  本谦是我的“同年”。我们这一对本土文化人都知道自己肩上负有的历史使命,我们都知道土地的力量,都愿意尽力为生养我们的土地做些什么;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历史规律――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时段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土地之所以会有力量的原因之所在。
 
注释:
[1]三明岩前王氏一门大宗祠管理委员会2013.12.20编印:《开闽第一站――王氏一门大宗祠》,第1页。
[2][3][4]同[1],第4-10页。
[5]同[1],第11-12页。
[6]同[1],第17-19页。
[7]袁义达:《序》,赖启明编著:《赖氏宗祠大观》,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第1页。
 
    二0二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
部分照片由邢保兴拍摄、提供,特此鸣谢。
 
上一篇:韩偓客居沙县天王院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