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三山镇洋坪开闽王氏源流探讨

2020-11-13 12:34:57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关于三山镇洋坪开闽王氏源流探讨
——兼与林秋明先生商榷
王华民
      8月26日,广东湛江北山王氏一行5人,怀揣《寻根探源启事》和旧谱复印件,专车专程来福清寻根探源。福清市王审知文化研究会、福清王氏宗亲联谊会派员陪同赴三山镇洋坪村调研,并赠送《福清王氏大宗谱》。10月24日,北山王氏宗亲再次来融,以研究成果与福清宗亲座谈,25日再赴洋坪接源。我们邀请林秋明先生全程参与,冀为洋坪“开闽王氏宗祠”申报文物保护点发挥重要作用。26日,秋明先生即在网上发表《惊人发现!广东湛江北山王氏源自福清三山泽岐洋坪》报道,因引用2005年版《福州姓氏志》中有关洋坪王氏源流有误,即请修改后再发。11月4日,知福清公众号发表林秋明文章《广东湛江北山王氏源自福清》,仍引用《福州姓氏中》中有关洋坪王氏源流的错误记述行文,并断言“洋坪王氏应该是在唐末宋初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入”,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就洋坪王氏源流等与林秋明先生商榷。
一、开闽王氏的由来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河南光州固始县军正王潮,携弟审邽、审知,扶母随王绪军经江西入闽。次年(886),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为泉州刺史。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二月,陈岩病逝。此前病危时曾遣使召王潮,欲授以军政。三月,岩妻弟范晖自称留后,发兵拒潮。王潮遣从弟王彦复为都统、审知为都监领军攻福。景福二年(893)五月,克福州。王潮委弟审邽权泉州刺史,往福州卜葬陈岩,以女妻岩之子延晦,由此声威远播,建、汀二州皆降。十月,唐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使,共理军政事务。唐昭宗乾宁三年(896),潮为节度使。四年(897),泉州刺史审邽加工部尚书。十二月,王潮病逝,卒谥广武,遗命审知权军政事。王潮执政11年,建邦启土,仁德保民,功绩卓著,泉州人民于崇阳楼建祠塑像以纪念。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审邽加兵部尚书,三年(900)加金紫光禄大夫;天复元年(901)加左仆射晋封开国子,次年加司空,三年(903)加司徒,晋封开国伯;天祐元年(904)卒,谥武肃。
       后梁开平三年(909)三月,梁太祖朱温加审知为检校太师,晋封闽王。王审知主政八闽29年,保境安民,政绩卓著,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卒,谥忠懿。民间祠以祀之。广武王王潮、武肃王王审邽、忠懿王王审知即开闽三王,他们的后代称开闽王氏。如今,开闽王后裔遍布八闽大地、五洲四海,皆以开闽王的子孙而自豪。
二、洋坪开闽王氏源流
       2008年,福清市成立王审知文化研究会,开展闽王文化调研;2012年启动《福清王氏大宗谱》编修工作,通过五年的逐镇逐村且赴各相关县市调研考证,基本厘清福清各支王氏源流。据洋坪王氏族谱记载、族人代代相传,洋坪王氏始祖为闽王审知公九子、富沙王延政公次子继元公。宋初,太祖赵匡胤敬仰闽王德政,于开宝七年(974)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匾额钦赐闽王后人。此时,于南唐保大三年(945)随降唐的殷帝王延政尽迁金陵(今南京)的开闽王氏族人,先后获准归闽回祖。王延政次子王继元,当是时归闽,沿祖父闽王开辟的甘棠港南下,卜洋坪宝地发祥。继元生二子,后携次子再返福州北园定居,留长子在洋坪繁衍生息,数代后人丁兴旺,建《开闽王氏宗祠》以光前裕后。
       《福州姓氏志》编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轮修志之时,2005年8月出版。当时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谱牒等姓氏资料匮乏,编者又不能到实地调研考证,只能凭上报材料或道听途说编就,错误在所难免,记载“王敬宗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福清三山泽岐洋坪村,传三世王继勋迁福州北园”,现在一看明显错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直接由河南光州固始迁福清洋坪的,跟开闽王氏有关系吗?再说传三世王继勋迁福州北园更是语无伦次了!据《开闽忠懿王氏世系谱》《锦江王氏总谱》《灜江王氏族谱》等十余部王氏谱牒记载,审知公九子、富沙王王延政,生子三:长继勋、次继元、三继重;须知王继勋是王延政长子、王继元长兄呢!说是王敬宗之孙,所据何本?实在牵强附会!而延政公三子王继重,乃后唐上柱国附马都尉,是三山前庄、沙埔上下华开闽王氏之先祖呢!所以,秋明先生断言“洋坪王氏应该是在唐末宋初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入”也不对了!须知唐末和宋初,中间还隔着“五代十国”时期(907一960)53年时间啊!这期间正是开闽王氏在闽建功立业的时期呢!而福清唐代入融的是唐咸通三年(862)进士、唐律赋名家、官水部郎中的王棨支,他们的先祖自建康(今南京)乌衣巷走出,与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历任晋元、明、成三帝的宰辅王导血脉相连。正如福清市王审知研究会副会长王其桃先生所言:“这不是多说并存的问题,已有史据定论的就不能再混淆视听,尤其是非常不靠谱的乱说”,所以,《福州姓氏志》所载的讹误之处,我们不应以讹传讹,平添困惑,造成混乱。
三、关于国宾公科名及三山巷地名
        广东湛江北山王氏宗亲族谱载:“太始祖国宾公自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九溪境三山巷迁来,署雷州府同知事”。尽管没有任何史志谱牒能找到国宾公和九溪境三山巷,但宋末王国宾自福清县迁广东应是史实。据1994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福清市志》卷一·建置记载: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933),闽王王延钧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依爱妃万安娘娘陈金凤的意愿,据“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一语中“永福”“清源”各取一字,改福唐县为福清县,沿用至今。可知国宾公迁自福清县是没有疑义的。至于王国宾“署雷州府同知事”找不到史据,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南宋末兵荒马乱的年月,导致所在州县的史志“科名录”“职官志”失记或被毁;二是宋朝的科举配额制所致。宋朝的科举,素来“重北轻南”,且又曾设置“分路取士”法,压制南方考生的录取名额。而有宋一代,正是福清科举的鼎盛时期。福清自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出了第一位进士林简言,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1067年间,应试中式举人1446人,中进士768人,两宋进士就占421人。配额制下,一些怀揣“学而优则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子们,只好想方设法顶别县余额应试,那么,本县科名录就没有他的大名了。就如福清沙埔赤礁商厝明代族贤商梅修的《三商族谱》载“皇宋石竹军寨七进士履历”,前面六进士在《福清县志》科名录、《福清市志》人物表中都赫然在目,而第七位进士,即赤礁商氏始祖商景春,偏偏没有记载。谱载:“商景春,字熙叔,登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官楚桃源令。感宋季之乱,解组归田……”。怎么回事呢?后来,在《福州市志·人物篇》进士名表中找到商景春的大名,祖籍栏填“闽县”,即今福建省闽侯县。那么,同处宋末的国宾公,是否同理呢?因无详细资料,目前也无法查证了。
      而九溪境三山巷,正如福清一些明代修的王氏族谱记载从莆田或闽南迁来,而如今去莆田或闽南也找不到踪迹一样,九溪境三山巷地名,经千百年沧海桑田,己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从查寻了。“三山巷”之名,有可能是继元公从祖地福州带来,就如东张衡山王氏,源自漳州衡山王氏,为不忘祖,迁来后仍称衡山王氏,连墓碑上也刻“衡山王公××”一样,洋坪王氏带来祖地三山之名,并把洋坪港称“三山港”,先有三山港,后有三山巷,最后数百年变迁,沧海桑田,仅留下三山地名。再如清代因“迁界”从福清辗转迁福鼎秦屿的一支三槐王氏,在所修《三槐王氏宗谱》序中所言“墨巷塘边即为吾祖之旧居,临斜塘族人不甚蕃衍。闻前明聚族百余家,世业竹器。闽人谓竹之破裂成条为篾,故曰篾巷,今呼墨巷乃音之转耳”。而嘉庆二十一年(1816),秦屿第四世孙学贞、嵩魁兄弟试事毕承严训来福清探源寻根,就慨叹“何计之拙也?地之相距也不过千里,时之相后也甫逾百年”,无论在先祖始迁地龙田漈塘,还是本支祖故居所江镜塘边,都找不到“墨巷(篾巷)”的蛛丝马迹。更不用说相距1200多公里,时之相后七、八百年,九溪境三山巷销声匿迹了!而“漈塘”“塘边”仍在,福鼎秦屿宗亲亦每年回祖地祖祠祭祖;福清三山也仍在,一念尊祖敬宗的北山王氏,也终于找到祖地归宗。
      我们非常感谢秋明先生对闽王和王氏文化的关注和热心,真诚希望秋明先生为洋坪“开闽王氏宗祠”重修及申报文物保护点做出成绩。

2020.11.09
上一篇:爱国睦族奖申报材料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