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黄宝成·福鼎市点头岐头散记

2020-06-28 10:19:22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福鼎岐头村位于美丽的八尺门内湾,依山面海,是一座僻静古朴的滨海村庄,这里毗邻马洋,与八尺门大桥隔海相望。岐头古称“旗头”,源于村后河边寨山丘状若旗子,因“岐头”与“旗头”谐音,后来人们称它为岐头。村庄布局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两侧山体环抱,契合传统风水学理论,具有藏风聚水之效果。
      身处海滨一隅的岐头,这里不但风景独好,而且物产丰富。人们漫步海堤,凭海临风,聆听潮声,顿感惬意。夕阳西下,海面波光粼粼,蓑子行舟,这场景颇具诗意。村民们看潮涨潮落,伴着海风入眠,当第一缕阳光还未洒向海岸,人们就开始一天的忙碌,日子过得井然有序。
      岐头村民风淳朴,世代耕田牧渔,这里郑、魏、张、夏等姓先后迁居于此,和睦相处,在十里八乡堪称典范。据传岐头古时因地僻人稀,村民出海打渔经常遭遇海盗,村庄亦曾遭侵扰,聚居在这里郑、魏、张、夏等姓合力同心,共同御敌。先辈们出于健身和自卫,全村习武成风,世代相传,但都内潋而低调。现村里的年轻人忙于自己的事业,常年在外奔波,无暇顾及舞枪弄拳,习武之人已寥寥无几,令人惋惜。在这个村子里魏姓居多,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魏姓迁入鼎邑岐头肇基始祖高四公,因慕名岐头山水之秀,于康熙年间自福建柘荣泰阳迁居岐头。高四公一生经营棺椁生意,节俭持家,家道渐丰,传至茂武公(生于清嘉庆丁卯年,字秉韶,号车朋,监生。),人称“岐头武”,由于致富有道,事业蒸蒸日上,开始广置良田,年田租收入达2500担,特别是海洋捕捞生意做得风声水起。茂武公生二子,树菡、树柏。树柏公为人豪爽,胆略过人,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拆巨资承包下福州码头,由于经营不善,散尽千金而宣告破产,从此家道中落,风光不在。
      历经百年沧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的岐头村。境内存留有河边寨烟墩,古樟树、地主宫、高四公古墓、魏氏宗祠等。其中河边寨烟墩曾经做为抗倭的前沿哨所而声名远扬。烟墩又称烽堠,俗称烽火台,是防止敌人入侵而修筑的高台,如遇敌情,则白天放烟,晚上点火,台台相连,以传递海上敌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预警和防御设施。成语中“狼烟四起”一词便是形容烽火台的场景。岐头地处八尺门内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河边寨居高临下,海上一举一动,一目了然。硝烟已散,鼓角停寂,焦土成荫,飘逸着茶香。据《福鼎县志》载:“点头烟墩遗址,位于福鼎市点头镇岐尾村外200米的一座山丘上。明嘉靖年间为抗倭而筑,烟墩为方形,石构。平面63.96平方米,高3.5米,宽7.8米,长8.2米。内亦为方形,只留一墩口。现基本保留完整。1989年,福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政府已把河边寨烟墩纳入乡村历史文化景观建设。目前修葺一新,将它开辟为点头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岐头文化旅游景点的一张新名片,它将向人们展示其深邃的身份背景和文化内涵。
      从烟墩下来的左侧,有一棵300多年的树龄的古樟木,它吸岁月之精华,得山水之灵气,树势强健,冠大荫浓。树高约30米,树围7.3米,平均冠幅20米,为我市境内最大的一棵古树之一。周围民众对其存在一种敬畏之感,视为风水树。古樟木为岐头魏姓先祖所植,是三百多年来岐头兴衰的见证。四十年前(1974),时值文革期间,当地干部缺乏保护古树意识,强行要砍下这棵古樟树而引发一场“保树风波”。当时全村村民为保古树,挺身而出,险遭牢狱之灾,无奈之下,村民魏成尾妻林氏找到时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叶克守大校,经叶司令引见魏金水省长,魏省长得悉详情后,做出批示:“古树名木不宜砍伐”,得以保存至今。古樟木三百多年来,挂过明月,泊过白云,驻过缕缕炊烟,历尽风雨洗礼,如今劫后重生,更显得苍劲古雅。“保树风波”过后,人们对这棵古树敬仰有加。
      古樟木的左侧的小山丘平园顶上,魏氏宗祠就座落其间,宗祠建于2015年,祠堂分两进,前屋是大厅,后屋是拜谒祭祖的香房。祠堂青砖黛瓦,飞檐斗拱,朱漆圆柱,雕梁画栋,古朴高雅。其风格祠阁一体,屋宇相连,祠堂大门两侧一对石狮威武高大,气宇轩昂,雕刻精致,生态逼真。紧挨祠堂左侧便是迁居岐头始祖高四公之墓,“凤”字形建制,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距今已有242年的历史。
      天佑岐头,一条滨海大道途经村前而过,村民们乘借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兴建家园,通过自筹统建,整合土地,集中建设,改善生活环境。新村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一轴两片”的规划格局。创造了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生态宜居新村。
      岐头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百年来无悔的守望,原来不起眼的村庄变得生机勃勃,这里偏安一隅,没有外界的纷扰,与世无争,静静的享受时代的馈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