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成·福鼎市点头石马岭古道


石马岭古道起于柏柳村横溪桥,止于管阳南山。起点横街桥修建于清康熙年间,里人梅以鲍、徐廷孔等人倡建木桥。嘉庆五年叶得玉募资修建石拱桥,后几次修建重建,始成气势恢宏的石拱廊桥。该桥成为柏柳二十二景点之一。先人有诗赞:
“长波一碧雾初销,鳄柱虹梁架作桥。
路转溪横山远近,踏花常送马蹄遥”。
横街廊桥做为登上石马岭的始发地,行人在这里稍作休憩,便开始登岭。沿着蜿蜒的古道,一路上茂林修竹,绿荫匝地,古韵盎然,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像赋闲的文士,隐于山间,年复一年地吟诵早已写就的四季之歌。从横街桥上马坪亭,古道沿山间盘桓,蜿蜒逡巡,徐徐升展,登至马坪亭地势趋于平缓,四野茶山流翠,茗香扑鼻,见证着茶乡的繁华。石马岭古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山民的脚步磨去了石块的棱角而变得光滑,展示数百年来,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路转溪横山远近,踏花常送马蹄遥”。
石马岭上两侧的摩崖石刻与古道同龄,大小九处石刻分布于道旁。由于石刻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剥蚀,大部分石刻风化严重,模糊不辨,写满沧桑。其中一处石刻铭文还依稀可辨,字体方正,行距匀称,镌刻内容为修建石马岭古道捐款情况,铭文中管阳境内的广化寺、象山寺、上兴福寺的捐款善举也赫然在列,其落款为:“北宋绍圣四年”。这些石刻呈现给我们不但是前人的善举,而且更能体现当时社会的政治清平。
茶亭与古道共生。石马岭上,孤悬一亭,曰:马坪亭,位于石马岭中段,始建于清代,依山跨路修筑。该亭前后各有一个拱门,亭内两侧各有四对立柱,道路从亭中穿过,侧面开窗,单脊双坡,四壁垒石,左右耳房,呈梯形向上收缩。当年亭内设座凳、茶桶、茶缸,守亭人每天施茶,供唇干舌燥的行人痛饮消渴,足见前人的用心和善良之举,这是民间禅茶文化的真实记录。因地处古道的马坪亭,行人挑夫至此几近筋疲力尽,在这方寸之地,暂做小憩,待消除疲惫后,再次启程。现马坪亭已经改造为小寺院,院内四壁至今还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那曾经熙来攘往的古道也不再热闹,永远定格在想象深处。路边两块修亭“功德碑”落寂一旁,但那布满历史沧桑的石碑见证着它曾经的过去和山一般淳朴的先人情怀。

石马岭古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但给当地经济建设带来了繁荣,而且也给沿途百姓带来灾难。上世纪三十年代,屏南、寿宁等山区土匪猖獗,匪徒曾流窜霞浦、福鼎沿海一带打家劫舍。据《福鼎县志》载:“民国十九年一月十一夜,屏南匪首何金标率徒数百人由霞浦柘洋星驰到白琳,所过管阳、浮柳(柏柳)、仁山、石床等乡悉遭劫掠,而白琳受害尤甚。阅半日飏去,综计遭匪地方房屋被毁者数十,人民被卤者百馀,备受戕虐,勒赎多金,久乃放回。其被害而死及被胁而从者约有十馀。财务损失尤更仆难数云。”这股土匪就是沿着这条茶马古道越过石马岭进入柏柳的。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黄宝成·福鼎市点头石
石马岭茶马古道,亦称横溪岭,位于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境内,因 [详细内容]
- · 黄宝成·福鼎市点头石马岭古道
- · 16日新增确诊病例44例 本土33例
- · 民国时期结婚证
- · 【家训大家书】王氏书家精品家训辑之王峥
- · 王永新|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
- · 王文博|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
- · 王磊|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中华王氏当代书画
- · 王会讲|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
- · 福鼎“花式”秀非遗 文体旅融合提升全域旅
- · 谁偷走了我们的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