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黄宝成·福鼎市点头孙调书堂

2020-05-30 17:45:29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孙调书堂”,位于普照山北麓的孙店古村,依山傍水,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书院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属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远处丘山若屏,近处扆水如琴。村前田野平坦开阔,烟水氤氲,一条古道绕村而过。书堂石框门楼古雅别致,残墙苔痕阶绿,古意盎然。孙氏族人介绍:以前书堂屋顶为歇山顶,檐角飞翘,格局恢宏。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分列左、中、右三幢。自前而后,依次为门楼,天井及两庑、讲堂、讲堂左右为藏书楼和孔圣殿。天井内植有桂树,在古代被求学士子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即取蟾宫折桂之意。桂树每到金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讲堂前面两侧是鱼池,堂池相依,倒影成趣,池内养鲤,寓意“鲤跃龙门。书堂内青砖铺地,条石砌阶,高堂深邃,书堂门楣、窗棂都有精美的雕刻。门口通道三弯四曲,这是当年主人为防风水及财水外漏,按《易经》八卦方位设置,化解煞气,以图吉利。“孙调书堂”创建者是孙调父子。孙调之父孙宥,《福宁州志》载:"宥,绍定间任长溪县令,后家本州昆田,今名孙店,即治之古村十五都也。孙宥主政长溪任上,关心民瘼,时有政声。他博学多才,手不释卷,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曾为本邑铁嶂山驻履亭赋诗,诗云:"闻说君家千仞岗,着亭山麓费平章",这是现在唯一能看到孙宥留下的诗句。孙调系孙宥之子,字和卿,号龙坡,赠太子少傅,理学闽派重要人物之一。他出生一个“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官宦家庭,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家学渊源深厚,造就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毕生潜心朱程理学,熟谙圣学之要,主张″阐扬经术,排摒佛老,推明圣经"为本。孙调治学严谨,博学强记,长期在孙调书堂”讲学,著书立说,兀兀穷年,著有《孙氏策府》50卷,《易诗书解》、《中庸发题》50卷、《浩斋稿》3卷、《左代春秋事类》、《尚书发题》、《诗口义》、《龙坡文集》等,可谓著作等身,成为南宋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邑中数百年来,其文名大噪,堪称翘楚。遗憾的是孙调的文学作品历经世代更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已是难觅踪影,一纸难求,这对地方文化历史究无疑是一大损失。
     孙调对理学的探索和传播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南宋魏了翁撰的《鹤山大全》、明黄宗羲纂的《宋元学案》及其《遗补》、明朱衡撰的《道南源委》、明黄仲昭纂《八闽通志》、清李清馥撰的《闽中理学渊源考》及《福宁府志》、《闽东孙氏志》等历史志书分别为他立传,记载其事迹。福宁府感其成就,将孙调列入乡贤祭祀。清乾隆四年,福鼎建县,设乡贤祠,将杨楫、高松、孙调三位理学家列入乡贤祠,春秋两祭,福鼎百姓称为“三贤祠”,足见对孙调等理学家的敬重。本邑后学推崇其文学成就也多有称赞。著名诗家朱挺光诗赞:"长溪县宰有贤昆,设教家堂手泽存。一代鸿儒崇理学,文风曾此启泉源"。诗家高一迅撰诗盛赞:″一代鸿儒理学明,孙调设教起扬名,文风从此空前凑,遗迹留碑永不倾。现“孙调书堂”成为点头十二景之一,遗憾的是不久前书堂毁于一场大火,惟书堂门楼犹在。孙调死后与其父孙宥合葬于孙店村后山,墓为砖石结构,坐西朝北,风字形建制,顶部高3.7米,宽3.5米,墓埕面积34.65平方米,道旁有神道碑,碑文:宋长溪知县孙宥公暨男理学崇祀乡贤调公龙坡先生之神道",现被福鼎市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调书堂”曾经是鼎邑著名的文化中心,成为向闽浙地区展现朱程理学文化思想的圣地。孙调创立书堂,传播文化,当时倍受官方的重视和民间的推崇,朝廷赠其太子少傅,从一品官员。虽然少傅是个虚衔,实则是朝廷表彰他在研究传播朱程理学思想方面取得辉煌成就。自书堂创办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文人萃聚,文风迭起的局面,硕学鸿儒在此谈经论道,登坛授业,答疑解惑,闽浙士子,前来候教,一时名重海内。“孙调书堂”因在闽东文学史,教育史上的重大影响而载入史册。书堂虽然早己失去昔日的繁华,落寂一旁,但它是福鼎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永远成为福鼎乃至闽东地区后世学子心中的一座丰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