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霞浦牙城王氏宗祠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

2020-05-05 10:44:09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廉政文化示范点”位于牙城中街76号王氏宗祠。据王氏族谱记载,霞浦十大文化名人、元朝名宦王都中娶平江(今江苏苏州市至上海嘉定区一带)周氏为妻,生有四个儿子,而老三王崇即是迁居牙城的始祖王雄、王增两兄弟的祖父。牙城王家始祖王雄、王增两人自赤岸迁居牙城至今已有二十世了,约近640多年,繁衍子孙有1400多户6000余人,是牙城镇第一大家族。
      从这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培养了许许多多族人为之骄傲的王氏名人,而今他们的创业、为人、处事,从政清廉的公众形象,不但是王氏的子孙后代的学习榜样,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民众学习的典范。为了弘扬先辈们的事迹,牙城王氏宗祠董事会决定,在王氏宗祠内创建“廉政文化长廊”,对子孙后代进行廉政思想教育。整个长廊设展牌区域和音像视频区域,两者相结合,让参观者以视听的感受,增强了教育的成效性,从而对族人及参观者在传统文化中进行廉政思想教育,以达到如下几方面的教育目的:财富均衡、为官清廉、中正和谐、人性本质、义利关系等。
       廉政文化教育长廊的内容选取于王氏在霞浦影响比较大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王氏历代功宦及商贾、名绅、英烈等。他们分别是唐朝县令王务琨、宋元大臣王积翁、南宋家风家训王伯大、元朝名宦王都中、忠义之士王公哲、画家廉僚王树人、慈善商贾王霄九、爱国学生王纯澄、兴教乡坤王纯忠、青年烈士王纯锐等十大宗祠文化名人。在这些名人故事中较大篇幅地介绍了王伯大的“留余”的思想内容,进行家训家风教育。
霞浦福宁文化公园王伯大铜像
      王伯大(生年不详—1253年)字幼学,号留耕。劝儒乡赤岸(今福建省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人,嘉定七年(1214年)登进士第。曾任尚右郎官、枢密副都丞旨兼左司郎中、刑部侍郎、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职。嘉定十年,江西清江饥荒,时任临江军的他设荒政局,清理户口,张榜赈粮。淳癗三年,受命督漕于闽,自捐白银五十两,倡修故里赤岸营田坡,受益农田千余亩。掌管财粮要职多载,致仕回乡清风拂袖,事迹载入《宋史》本传,“谥忠文”。
霞浦福宁文化公园《四留铭》石刻
       晚年他回乡后自号“留耕道人”,在赤岸建留耕堂,自题《留余铭》(也叫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宋末元初开始,王伯大的《留余铭》广为世人传诵,清世宗雍正皇帝对他的《留余铭》也十分推崇,将其抄入他的《悦心集》中,留耕堂至清乾隆年间犹在,时任福宁知府李拔登堂参访,并题诗一首,以表对其风范的仰慕之情。
       七百多年来《留余铭》不仅是霞浦王氏家族家风家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在全国各地也影响深远。河南省巩义市康百万庄园的先祖将王伯大的《四留铭》做成匾额,高挂在庄园的大堂上,以此来召训和教育家族后人。江苏省苏州市潘氏家族、宁夏吴忠市同里镇王氏家族、广东省梅州市梅城张氏家族也都奉留余、留耕思想为祖训。
      2005年,王伯大被评为“霞浦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2013年霞浦福宁文化公园门还建有王伯大《福宁赋》浮雕及“留余亭”一座,2015年12月霞浦县纪委委托宁德市电视台拍摄了《博大的留余铭——王伯大的廉政故事》的电视宣传片,2016年霞浦县委与宁德市文体新闻出版局及宁德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霞浦·千里海疆行》之第七集——《人杰赤岸(留余篇)》,全面介绍和宣传了王伯大及其家族清廉家风的事迹。
霞浦牙城王氏宗祠廉政教育文化长廊一角
 次  如今牙城王氏宗祠已被开辟为廉政教育示范点。它将为传扬王伯大的留余思想起到重要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