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志愿者·学生骨干王琇琨战“疫”前沿为国发声
原标题:学生骨干王琇琨:医护背后爱心守望,战“疫”前沿为国发声
4月15日晚,在联合国“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研讨会上,来自武汉大学研究生会的学生骨干王琇琨首个发言,面对来自全球的万名青年,沉着介绍中国的抗疫经验和成果,并分享了自己在疫情下参与志愿服务的亲身经历。
现任武汉大学研究生会文体部副部长、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的王琇琨,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作为团中央推荐参加网络会议并发言的唯一一名中国青年代表,作为“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志愿团队的发起人和组建者,她胸怀志愿精神之初心,勇挑时代青年之担当,以身体力行致敬白衣战士,奉献蓬勃力量,让青春之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青年表率:心有大我 掷地有声
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对中国青年在抗击肺炎疫情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行动力给予高度认可,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其他6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受邀在线交流战“疫”经验,助力全球青年解决疫情时期的心理困扰。

4月9日上午,王琇琨作为团中央推荐的候选人之一与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视频连线,交流了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感、所作所为。9日下午,她被确定为最终上场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代表。此后6天时间里,在学校老师以及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她前后修改11次发言稿,反复背诵上百遍。
发言时,王琇琨总结了两个关键词:一是“信心”,困境是暂时的,只要坚信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就能保持冷静与坚强;二是“合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的团结、国与国的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关键。王琇琨向世界青年分享了武汉的情况,讲述了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并给出了缓解心理压力的建议。

“新生代的榜样”“95后已经走向世界舞台”“山东骄傲,中国骄傲”……全英文流畅对话的自信表现让王琇琨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对此她坦言有些不适应,并表示:“真正应该被关注的,是所有在抗疫一线拼搏坚守的人,我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厉害。”
王琇琨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父亲自律、坚韧、负责的品质是她从小一直学习的榜样。早在读初中时王琇琨就已经开始参与义工活动。高中成为公益社团负责人后,王琇琨多次组织同学参加敬老院义工、爱护流浪狗、卖报纸、整理图书等活动。高中毕业后,她以年级前二十名的成绩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德语专业。本科期间,王琇琨曾五次献血,并参与市级、校级志愿者工作十余次。
2019年9月,王琇琨进入武汉大学德语专业继续深造,并担任校研究生会文体部副部长、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席。作为校研会、院研会的学生骨干,王琇琨参与筹备了研究生迎新晚会、团体风采大赛、就业分享会等多项大型活动,推动研会的团体建设。在疫情期间,王琇琨参与组织筹备了校研会线上运动打卡等活动,丰富武大研究生居家期间的学习生活,并带领外院同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开展防疫宣传、志愿服务推广、在线翻译等工作。
抓住广大同学的切身需求、积极承担责任、保持创新意识,是研会的工作经历给王琇琨带来的宝贵经验,她也将这份经验充分运用到了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之中。家国情怀厚植于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早已是王琇琨不变的价值选择。“从大方面来看,中国对其他国家实施疫情援助;从小方面来看,作为中国青年,作为志愿者,作为90后,我所能做的是帮助一线医务人员子女,贡献一份中国青年的力量。”说起那段“日夜颠倒”的日子,王琇琨历历在目。
服务先锋: “疫”不容辞 挺身护“苗”
疫情爆发后,武汉大学第一时间组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作为研究生会骨干的王琇琨立刻报了名。在队员们与中南医院医护人员联系物资捐献事宜时,有医生牵挂着家中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如果我家孩子也像武大孩子一样让人放心就好了。”王琇琨瞬间被这句话牵动了心弦,急切地想为一线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减少后顾之忧。
二月时,她和几个同学筹备了“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关爱行动,招募、组织青年志愿者与一线医务人员家庭结对,为年龄在5至18岁的青少年提供在线家教和心理疏导,陪伴孩子们度过这段特殊时光。
志愿者招募的倡议书一经发出,便迅速得到了武大师生们的热烈响应,仅48小时,首批报名志愿者就超过1500名。前期只有五名成员的核心工作组要面对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及配对家庭的信息,在进行匹配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年级、学科、专业等基本需求,还要对志愿者的教学经历、志愿服务经历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最大程度地满足医务工作者子女的辅导需求。
医护人员的换班时间多是凌晨,王琇琨和队友们经常在半夜才能收到家长们的消息回复,与他们进行对接和沟通。面对庞大工作量,“头昏脑涨”的精神状态无法避免,王琇琨坦言:“熬夜到三四点是常态,往往睡不了几个小时又要起床上网课,一天处理上万条消息。”

从2月9日起,王琇琨一直连轴转,除了统筹志愿工作,对接培训事宜,维护项目小组和优化教学方案之外,她还要给自己负责的学生准备英语课程。这段时间,王琇琨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完善线上辅导方式,发挥志愿者们各自的学科优势,联动附属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和教育行业校友力量,在学业辅导答疑的基础上强化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首创了线上辅导一线医务人员子女“五个一”方案,即“一个小组对接一个家庭”“一人一计划”“一科一备课”“一日一反馈”和“同读一本书”。
“面对孩子们,我们不仅仅要做到在学习上进行辅导,还要注重心灵上的陪护。”繁忙且充实是王琇琨近两个月来的最大感受,“希望自己在抗击疫情的战斗里尽到了绵薄之力。”
时代新人:志愿精神 星火成炬
截至三月底,关爱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志愿服务队共有1378名志愿者为100多家武汉市医院和全国援鄂医疗队的641名一线医务人员子女进行了服务,线上辅导4745次,连线时长达297426分钟。

“志愿服务既帮助了别人,也极大地激发了我面对难关的勇气。”在王琇琨看来,志愿工作的收获是双向的,在星火汇聚,照亮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进行着蜕变式的成长,“疫情初期我也有过迷茫低落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参与行动队后我懂得,只有一直抱有对国家的信任,对自身的信任,我们才能采取措施,帮助家人、邻居、社区、一线医护人员,是信念支撑着我们共度难关。”
疫情可以阻隔相见,却阻隔不了屏幕前温暖的笑靥。在学生们看来,志愿者更像是大哥哥大姐姐,在“屏对屏”的互动中,很多孩子和志愿者们成为了“心连心”的好朋友。王琇琨记得自己帮助过一个其母亲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的8岁小女孩。刚接触时,视频那头的小姑娘一直不愿和她说话,对课程也提不起兴趣,只是反复说想妈妈。“你妈妈是一位英雄,她现在在医院为更多人的生命在战斗。再过不久,她就能回到你身边。”耐心的王琇琨一遍遍鼓励安慰,直到女孩开始信任她,开始愿意和她互动。
3月18日,一封写给志愿队的感谢信向武汉大学团委的志愿者们表达了诚挚谢意和美好祝福。寄信人是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的汪昕医生,自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报名去隔离病房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女儿的学习和陪伴问题成了他最大的难题。关爱行动展开之后,汪昕的困扰迎刃而解,平时还可以在QQ群中与志愿者交流沟通。“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志愿者,服务更多的人!”听到女儿的暖心发言,汪昕大受感动:“有意义的教育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你们的志愿服务精神深深熏陶了她。”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目前,王琇琨在组织志愿者为学生们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疫情期间学习课余的点点滴滴,挖掘志愿者和孩子们的故事。等疫情结束后再一一反馈给父母,让父母能了解到他们不在身边时孩子们的成长轨迹。疫情结束后,王琇琨和队友们还计划与有意愿的家庭继续保持沟通和交流,带领武汉的孩子们举行手拉手同游武大活动,让他们从小树立目标,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王琇琨希望毕业后可以在国际组织里实习工作,让世界上更多人看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她深刻明白,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如今,王琇琨依然坚守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展现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直面艰险、勇于担当、不惧风雨的精神风貌。
编辑|余琪 陈妮帆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71岁的华裔设计师王薇
这两天的社交媒体上有一组照片引发了热议,其中有性感泳装照,有露着 [详细内容]
- · 71岁的华裔设计师王薇薇,爱自己是终身的浪
- · 95后志愿者·学生骨干王琇琨战“疫”前沿为
- · 南开大学老师王树振起诉美国联邦政府。反而
- · 王琇琨:向世界讲述中国青年的战疫故事
- · 劳动节特辑|王西友:不上天的“特级飞行员
- ·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金台论道)
- · 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
- · 每日寓言故事:害怕影子的人
- · 平安卫士王益娟:她的故事被写成了小说
- · 甘谷县王姓来源(八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