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龙华:古老神奇的竹江岛

2020-04-07 09:00:53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竹江岛位于东吾洋北侧,隶属霞浦县沙江镇管辖。远眺竹江岛,其状酷似古代击弦乐器——筑。于是,筑屿之名由此而生。“筑屿”和“竹屿”谐音,再加上岛上盛长竹子,顺理成章,“筑屿”也就成了“竹屿”;再后来,政府将临海的几个村庄都以“某江”命名,因此竹屿就成了“竹江”。
    竹江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旅游扶贫重点村”、“中国海蛎之乡”,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小岛面积约0.2平方公里,建制一个村民委员会,分前澳和后湾两片区11个生产组。户籍在册人口3530人,以郑、张、陈三姓居多。此外,村中尚有吴、林、王、李、魏、黄、侯、韩、孙、胡、翁等姓氏。
    竹江孤岛,无田可耕,人皆业渔。过去以捕鱼、种蛎、割鲶为主,如今主产海带、挂蛎,辅以乌鲶、小型网捕等经济收入。多数村民在县城购置房产,闲时住县城,渔忙回村里。竹江在闽东沿海地区堪称为历史悠久,人才荟萃之地。
 
    一、神奇的孤岛   
    竹江岛人称虎地,也称浮地。小岛四周环水;水之外,又四面环山。岛东高西低,俯视如猛虎卧江。潮涨卧虎“起立”,潮退猛虎卧滩而息。史上经历无数大潮、台风和海啸,少见海水倒灌小岛。岛上居民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因此,虎地、浮地的传说深入人心。
   竹江“汐路桥”天下称奇。它建于清嘉庆16年,为清代乡绅郑志鳌(字启昂)独资捐建。全长约七里,是全国最长海埕石板路,号称“天下海埕第一桥”。石板路宛如长龙盘旋在滩涂之上,途经7条海港,建有7座石桥。石板路潮涨没于水下;潮落露出供人行走,出没全受潮汐影响,故称之“汐路桥”。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江锣鼓井名闻遐迩。据《福建省志》和《福宁府志》记载,明末郑姓人家在家门口挖了两口井,相距不足2米,久旱不涸。扔石头于井中,上井响锣声,下井响鼓声,因此得名“锣鼓井”。古往今来,慕名而至者不计其数。村里另有30余口明清古井,各具故事。
   岛上文物古迹众多。建于宋明时期的前、后两座天后宫风格迥异、富丽堂皇。可惜,2019年5月的一场大火将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前澳天后宫化为灰烬。明嘉靖年间所建古堡遗迹依然屹立山巅;独具特色的古民居是竹江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厚重的人文
    相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于庆元5年(1199年)游历霞浦长春镇武曲村。一日,他登高远眺,只见万顷碧波之中,一座其状如虎、其势不凡的小岛静卧洋中。于是,他将这洋取名为东虎洋(即今东吾洋);那岛就是竹江岛。
   “妈祖走水”是竹江岛上沿袭数百年的传统信俗活动。竹江人信仰妈祖由来已久,每年农历三月廿一日至廿六日,岛上居民便要举办隆重的庆典活动来纪念这位海上女神、天上圣母。在闽东众多妈祖文化中,竹江岛的妈祖走水(阿婆走水)海祭活动最具地方特色,也最有影响力。“妈祖走水”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几次上了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成了闽东妈祖文化的典型代表。
   竹江岛还是著名的抗倭前沿阵地。岛上居民为保家卫国,阻止倭寇与海盗侵挠,进行了长期抗争。嘉靖年间在一次战斗中,竹江村民与官兵并肩作战,里应外合,共同剿灭倭寇。为此,岛上居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战下来,居民死伤数百人,尤以陈氏族众伤亡最大。
     三、古老的渔耕   
    早在数百年前,竹江先民就发明了流刺网捕捞马鲛鱼、黄瓜鱼的生产技术。每年渔讯来临,村里的近百艘渔船便会一起出发,在官井洋内捕捞马鲛鱼和黄瓜鱼。流刺网捕捞马鲛鱼技艺,在福建沿海至今尚无人能出其右。可如今已失传却成了一项记忆。
   竹江郑氏先民发明了海蛎养殖技术。明成化年间,岛上居民用深海牡蛎壳放置滩涂之上,期待来年长出海蛎。海蛎肉鲜美常遭鱼蟹吞食,后来用石头四周堆砌护之。不过数日,石头也被风浪推倒,产量不高。郑氏先民尝试着用山上竹竿为篱笆将海蛎围住,以竹竿摇曳,鱼惊不入。不料翌年竹竿长满海蛎。于是,竹竿扦插养殖海蛎技艺被掌握。竹江先贤、明江西都昌县令、赠奉政大夫郑洪图将此技艺翔实总结记载,名曰《蛎蜅考》记载族谱内,流传于世,造福人类。
   种鲶割鲶、排罾网鱼、打塔捕鱼、蟹舍囚鲟、滩涂溜板、锄挖章鱼、滩涂钓鱼等古老渔耕劳作方式多为竹江先民所创。
    四、得天独厚的摄影视角
    竹江岛上民风淳朴,是一个尚未开发的旅游摄影处女地。登上这座小岛,目之所及,原生态的渔耕劳作场景尽收眼底。
   站在小岛之巅,只见四周环以海水与群山。小岛成了一个同心圆点。退潮之后水墨画卷一览无余。无论是穿梭往来的竹筏小舟,还是线条优美的竹竿帆影 ,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岛上摄影不分四季,不论潮水,360度无死角。凌晨可以在小岛山巅摄影平台或者小船上拍摄海上日出;傍晚时分可以无遮挡的拍落日晚霞;夜里还可以在山上拍摄星轨大片。
     竹江先贤、清奉政大夫张光孝,曾作竹江十景:“石桥晚归、虎头远眺、大门帆影、榕坪消暑、秋江蟹舎、沆尾橹声、蛎市估船、渔村神会、夏夜渔灯、崎壑饮泉”;多少诗人为竹江填词题诗,诗情画意历历在目。 
     公元二零一九年八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