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纯鸿·清明时节思孝道,王都中母慈子孝感白华

2020-04-05 22:20:42来源: 赤岸王氏史话

打印 字号: T|T
清明时节思孝道,母慈子孝感白华:王都中一朝闻名天下知
    元代南方汉人(原南宋臣民,简称“南人”)在朝堂上备受压制,普遍难有作为,唯王都中以其杰出的能力与卓著的政绩脱颖而出。《元史》评价说“当世南人以政事名闻天下而位登省宪者,惟都中而已。”
     王都中(1279-1341),号本斋,谥“清献”,福宁州(今福建霞浦)赤岸人,官至江浙行省参政政事,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探寻王都中成功的足迹,父亲的余荫不可少,但母亲张普贵对他的成长更是影响至深。
 
      张普贵为尼三十九年,元皇帝赐锡号“宏宗圆明佛日大师”,又身兼母亲身份,独自抚育王都中,诲儿不倦,终培养出一代名宦,可谓奇女子。而王都中事母至孝,“天彰其瑞,孝感白华”在当时也传为佳话。他们可谓古代母慈子孝的典范。
 
     王都中出生于大都(今北京),是王积翁最小的儿子,生母张普贵为王积翁妾氏。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王积翁出使日本,在对马岛不幸遇难。张普贵悲痛万分,次年在京郊净垢寺出家为尼,虚岁三十。而王都中此时年仅七岁。
 
     大夫人叶氏携王积翁众遗孤(嫡子王建中、庶子王都中等)上殿哭诉后,打动了元世祖,赐给他们平江(治中在今苏州)田8000亩,独院房屋1座(具体地点在今天的无锡宜兴的丁蜀镇蜀山村)及全家南迁“驿券”。
 
     但很不幸的是,在大都前往平江途经扬州“维扬驿”时,王建中突然病发身亡。叶氏承受不住丧子之痛,不久后于杭州出家为尼,从此不问家事。王积翁年长的几个儿子居住福州等地,年幼的王都中陷入无人照顾的困境。
 
    母子连心,张普贵闻讯匆忙从大都南归,改住持平江阳山妙净院(位于今苏州浒墅关镇)。阳山位于太湖东岸,当时这一带十分荒凉,妙净院也是破败不堪。王积翁好友陈深曾作诗《登阳山妙净院》描述阳山景象:
野寺虽牢落,山僧亦自如。
幽栖娄虎空,灵迹近龙居。
地胜轩楹古,天寒草木疏。
      凭高望城郭,把酒一唏嘘。       
      但对张普贵来说,苏州阳山与宜兴蜀山一水之隔,朝发夕至,方便照料儿子。从此王都中与母亲相依为命,只有在阳山,少年王都中方能享受天伦之乐,阳山如故乡让王都中一生魂牵梦萦。多年以后,王都中亲自选定了阳山金井坞作为自己葬身之所,自有怀念母亲的情愫在当中。
 
      张氏极其重视对王都中的教育。她利用田租等收入,创办了王家书院,高薪聘请当地知名学者为王都中的老师,如陈深、俞琰皆为元初大儒。王都中的叔叔王中斋、姐夫黄春谷偶尔也会到书院指导王都中的学业。
    陈深(1259-1329),字子微,平江人,宋亡年方弱冠,闭门著书,著有《宁极斋稿》。终身不仕,与王家为世交。王积翁出使日本时,陈深前往送行,并赠诗《送耕存大参使日本(两首)》,祝福王积翁“笑下扶桑国,归来致泰平。” 
     在王都中十二岁时,陈深应张普贵之请,客串了一段王都中的老师。陈深还曾作《洞仙歌(八月十七日寿耕参夫人时命羽士设醮)》祝贺张普贵生辰。另有《寿元俞治中》贺初入仕途的王都中生日。
    俞琰,号林屋山人,宋末元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尤精于易学。俞琰终身不仕,很早就到王家书院当老师,直到王都中正式入仕才离开。俞琰将所学倾囊相授,与王都中亦师亦友,两人曾一同北游。俞琰死后,王都中为他亲作行状(类似墓志铭)。
    张普贵秉承王氏留余家风,从小教育王都中“清忠仁恕”。王都中钟孝于母,谨记教诲,一生为官亦秉承这四字信条。
     张氏逝世前,王都中已历官平江(苏州)治中、浙东道(金华)宣慰副使、荆湖北道(江陵)宣慰副使、江淮泉货大监、郴州路(今湖南郴县)总管及饶州路(今江西鄱阳县)总管,皆勤政爱民,声名鹊起,《元史》称其“所至政誉辄暴著,而治郡之绩,虽古循吏无以尚之”。浙江苍南人章嚞则评价说:“(王都中)治为百城最,慈训之功居多。”
     “寸草报得三春晖”,王都中至孝,平生最大愿望“惟悦亲,足以解忧”,早年所得俸禄悉数交给母亲,剩余则捐寺庙,为母亲祈祷延寿。张普贵逢人便夸:“吾子孝,且若是吾忠愍(即王积翁)为不死矣”。
    在外为官,王都中也掩藏不住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至大二年(1309年),王都中在千里之外的郴州路(今湖南郴县)当总管,常常登临苏仙岭遥望苏州。
 
      原来当地有一传说,汉武帝时当地人苏耽在此修道,日夜思念住在岭西南的母亲,苏岭云松为之感动,便将枝叶一齐指向西南,以昭示世人勿忘母恩。王都中诗云:“苏仙孝感动乡闾,橘井千年事若符。时上仙坛坛上望,白云飞处是姑苏。”
 
     张普贵出家三十九年,“尝参高峰妙公得性妙之矣”,在弘扬佛教文化上贡献颇大,为古代女性中罕有的佛教大师。
 
     张普贵自号无为,先是住持阳山妙净院,“道行冰雪”,广受赞誉,后经苏州妙湛禅寺原住持推荐,转任妙湛寺住持。张普贵两次翻修妙湛禅寺,使其“规模宏丽,视昔有加,事业恢恢,光明盛大”,高僧中峰明本禅师为之作记,元皇帝赐锡号“宏宗圆明佛日大师”。
 
     张普贵身在方外,却仍思念王积翁不已。元世祖虽追封王积翁为“敬愍侯”,却迟迟未立祠祭祀,张氏挂念此事,夜不能寐。妙湛寺既成,张普贵辞去住持一职,“自筑室方丈之西,而退处焉,日阅大藏经,五年而编一藏,夜则施幽冥修禅观,寒暑如一。”
     张普贵又在妙湛寺东庑建“敬愍祠”,塑王积翁遗像“以严香火”,“冠佩有肃,神采如生”,并“市田百亩,舍入常住,为此祠岁时熏修及七月十五日忌日追远费,专一僧掌之。”
 
    元大德七年(1303年),王都中升浙东道宣慰副使后,出资重修并邀请父亲生前好友牟巘作《敬愍侯祠记》以慰母亲。
    王都中受母亲其影响,对佛门特别亲近。元末明初高僧愚庵智及禅师,幼时就喜好佛学,曾“释书儒典”呈送王都中,王都中“大为赏异,抚之如己子,使其祝发,受具足戒。”。
 
    至治二年(1322年)初,张普贵病发,时任饶州路总管的王都中念母亲一生清苦,遂向朝廷请辞,归家养母。他亲自煮粥尝药,衣不解带数月,又“亲书佛经,以为之祈安”。
     当年七月,张普贵“趺坐而逝,寿六十有七。”张氏诚心向佛,出家三十九年,死后火化,得五色舍利子百余颗。
 
    王都中思念母亲至极,就在蜀山修建家庙,竖起母亲的塑像,塑像“幢盖香华,庄严殊胜”。王都中每天照常问安,伺候起居,宛如母亲仍在世。古人所谓“事死如事生”大约如此。
 
     王都中又亲自取土,在家庙前筑舍利塔,以三品诰命夫人规格安葬母亲。他请来杭州的高僧中峰明本禅师掩埋、断崖了义禅师招魂,著名书法家邓文原写塔铭。
    早在皇庆元年(1312年)春三月,元仁宗已加赠王积翁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闽国公,改谥忠愍,敕建祠堂祭祀。王都中忙于政事,无暇为顾,张普贵生前,深以为憾。
     为完成母亲遗愿,丁忧期间,王都中回到福宁州(今霞浦)赤岸村祖地,为父亲王积翁建祠,由元明善撰碑文,赵孟頫奉旨书丹并篆额,人称“锦祠堂”,于当年完工。还在建善寺后山为王积翁建了衣冠冢,“有石人石兽,风景颇佳,祀于建善寺,寺前置田百亩充公香灯”。
    第二年王都中又选址苏州吴县至德乡开始构建新祠堂,次年请黄溍作祠堂碑文,详细记载了王积翁生平事迹。
 
    即使这样,他还是觉得不够。至治三年(1323年)三月,他请来永嘉大师周心乐为母亲做法事,“设黄箓,以展孝思”。这期间,王都中祭祀母亲用的丹茶花的白色花萼,竟半月不萎,天然融结为桃状,烛光映照,如净琉璃一般透亮。众人讶异,认为是王都中的孝心感动神灵,因此展现“孝感白华”神瑞。
 
     王都中为此绘制了一幅《孝感白华图》,前来吊唁的人们,纷纷在画卷上题诗作赋,有李士行、夏若水、白珽、黄文仲、王寿衍、钱天祐、龚璛等二十人,轰动一时。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章嚞为之作千字传记《本斋王公孝感白华图传》。
 
      直到明代弘治己酉年(1489年),苏州人都穆还能看到“(蜀山王都中故居)门内有塑像置壁脚,亦云是清献公。墙角塑像为尼相者,清献母张夫人也……出门读草间碑,碑凡三,其一为大师塔铭,邓文原撰。”都穆等人还向王都中玄孙王晋索取了《孝感白华图》欣赏。都穆《游郡西诸山记》记载与章喆描述基本相符。

      
清明将至,谨以此文追思逝去的母亲大人。
      王纯鸿2020.4.3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