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籍大咖“北斗少帅”王飞雪——为了中国“北斗”遨游苍穹
前 言
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互联网军团以“星火燎原之势”闪耀世界,以“美团、今日头条、微医”三大独角兽为核心的200多位中国互联网龙岩军团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缩影和代表,也成为龙岩的第四张名片。 2018年10月13日,中共龙岩市委在召开五届七次全会上决议,要求聚焦重点攻坚任务,加快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和互联网项目返乡工程等九大行动;在即将到来的11.8日-10日第九届海峡两岸机械博览会,也将同期举办互联网+项目对接洽谈会,龙岩网将陆续推出龙岩籍互联网大咖的报道。
“北斗少帅”——王飞雪

王飞雪,龙岩长汀人,与杨成武将军同乡,1988年毕业于长汀一中,8月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1998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导生导师,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顶层设计专家,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导航技术专家组组长,中美、中欧、中俄卫星导航兼容与互操作技术工作组(TWG)专家,863专家,《专业领域多个期刊编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委。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2次。2013年底,他和团队荣获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特别奖”。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2次。2013年底,他和团队荣获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特别奖”。
王飞雪,北斗的一颗将星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国家和军队时空定位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技术挑战性。王飞雪从95年起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是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学科的主要创立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带领团队从3个人的课题组发展为近300人的北斗建设国家队,承担完成数十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型号装备研制任务,突破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全球系统建设中多项制约性的关键技术瓶颈,被北斗系统总师孙家栋院士誉为“李云龙式的团队”,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愿付一生挚北斗
1971年出生的王飞雪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那时他在国防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5年,得知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工程地面设备研制遇到重大技术瓶颈后,王飞雪和2名同学主动请缨,创造性地拿出一套全数字快捕精跟技术方案,“冒昧”地闯进我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陈芳允的家中,请求承担攻关任务。
而这个曾被一些专家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技术方案,被他们历时3年、在一间10平米的小屋中一举攻克,成功研制出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突破了长期制约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工程的瓶颈,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那一年,王飞雪24岁,解决了一众专家十数年止步不前的技术难题,从此声名鹊起。与“北斗”结缘后,这一干就超过了20年。这些年里,王飞雪不但是“北斗”的见证者,更是奉献者。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曾这样描述这位“北斗”功臣:“在北斗问天征程上,每一个耀眼的年轮、每一座矗立的丰碑,都镌刻着一个名字:王飞雪。”

抉择中坚守信念
“好奇怪,当时我给他的毕业留言就是‘希望在我国的卫星发射指挥所里看到你’。”王飞雪的高中班主任杨闽,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过这样一个细节。
“只是被‘银河—I’‘亿次巨型机’这样的关键词吸引。”王飞雪实话实说,自己老家在闽西山区的福建长汀县,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与“卫星导航”“北斗”联系在一起。电视中威武的国庆阅兵式,让自己立志献身于国防,高考时放弃推荐上北京大学的机会,选择国防科大。“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他跟当教师的父亲说。
本科4年很快过去,成绩全系排名*的他又一次面临抉择: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同时学校保送他本校读研参军。“我要当军人!”王飞雪选择留下,并选择了当时国家急需且最薄弱的精确制导方向,师从这个领域最著名的郭桂蓉院士。王飞雪读硕继续优秀,一年半就完成学业,提前攻博。仅仅一年多,新的抉择第三次摆在他面前:接受了“北斗”任务,意味着重新调整博士研究方向,之前一年多的努力全部“清零”。“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王飞雪说,已经从军两年多的他,深知祖国的需要就是军人的追求。于是,他和同事们“5+2”“白+黑”,一头扎进“北斗”,浑然不知世事。直到有一天,他走出实验室碰到许久未见的同学,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没给他好脸色。发现有些不对劲,细一打听,原来为了“北斗”,他已经3次推迟论文答辩,相应的同学们的答辩也被推迟。“最优秀的王飞雪都没毕业,你们再练练内功。”导师说。

“没办法,2000年卫星要发射,倒计时,1998年死活要完成‘北斗’项目。”王飞雪说,当时的想法极简单,就是完成“北斗”任务,根本没想论文和毕业的事。
随着北斗事业的发展,王飞雪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多。至今,王飞雪和他的团队是国家*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在十九大记者会的采访中,王绯雪说:“这次会上听到了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科技兴军。科技兴军,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目前的任务。”
他说:“从北斗系统来看,即使到2020年完成了覆盖,也不能歇口气,因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演进,新的需求层出不穷,我们未来的万物互联、工业智能化,都对更高的定位和时间的精度提出了要求。”“我所在的团队,最初是三个人,现在是三百多人,就是在面向实战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个团队有一大批年轻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实战,成长得非常快。国防科技领域的科研和一般领域的科研确实有显著差别,一定要聚焦我们国家和军队的重大需求。”

我们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
“没钱也要干北斗!中国前进的脚步不会停!”
王飞雪在《中国故事大会》上讲述了中国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足以媲美美国GPS的发展历程。最初没资金造20颗卫星,就先从2颗开始;一开始团队只有3个人,现在队伍有300人。如今国民的生活中,网购、快递、网约车、共享单车的背后都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精确信息,目前北斗二号已覆盖亚太地区,到2020年北斗三号计划将覆盖全球。世界上现有四个卫星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系统是后起之秀,从后来者到国际前列,王飞雪表示,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仅局限于你的想象空间”。
我们从一个后来者一步步走到今天,得到国际卫星导航大家庭的一个认可和尊重,我们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也愿意为今后的努力去做更多的一些工作。卫星导航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们国家实力的进步,我们的底气会越来越足,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谢谢大家。”
说到成才,王飞雪认为首先一定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梦想、追求、理想和国家以及军队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第二个是要敢于创新,很多时候,创新一定会面临很多挑战,因为没有人走过,这时候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此外一定要依靠团队,做这样的国防科技,一般都是难度比较大、规模比较大、时间跨度也比较大,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也许能解决一两个小问题,但是不能持续地解决真正聚焦实战长期面临的诸多挑战,所以一定要依靠团队。我所在的团队,最初是三个人,现在是三百多人,就是在面向实战中成长起来的。”
点击看完整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B2am0Pry_dM8mzQ0QVeiTw
点击看完整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B2am0Pry_dM8mzQ0QVeiTw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龙岩籍大咖“北斗少帅
前 言 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互联网军团以星火燎原之势闪耀世 [详细内容]
- · 龙岩籍大咖“北斗少帅”王飞雪——为了中国
- · 福建发现一本家谱,记载内容令人不解:明史
- · 食品开封后,还能放多久
- · 首届枫门王小区文化节
- · 红色保长,王台连
- · 王树声大将简介、简历
- · 王珮瑜:今天当“角儿”更不易
- · 垃圾分类贵在实,不要博眼球
- · 王文教:我把一生献给祖国
- · 传承优良家训家风 中华第一望族出了36个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