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家谱中人名的时代特点
在家谱中所记载的人名,由于其生活的时代不同,还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 文章来源:摘编自《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王大良编著,气象出版社,2017.5
如所记载的夏商时期的人名,由于当时人崇拜太阳,通行的历法是干支纪年,因此,许多名字都与天干有关。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氏名字有太康、仲康、少康等人,据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的考证,这些名字中的“康”字即“庚”字,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天干)之一。此外,夏后氏的名字还有孔甲、胤甲、履癸等,名中的“甲”“癸”也都是天干。而商代从开国之君商汤(又名太乙)到亡国之君帝辛(即殷纣王),其间 29 位帝王,无不以天干命名。当时的贵族也效法这种做法,在名字中使用天干,如祖己、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都是如此。

一种编写于宋代的《人名谱》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人名制度也日臻完善。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说的那样,当时的帝王“生有名,死有谥;生以义名,死以义谥。生曰昌、曰发,死曰文、曰武。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这里“尚文”的意思即开始注重人名的文采,所以才有昌、发、启、仲衍、箕子、比干等既富于变化又含义丰富的名字见于记载。
当然,出现这一变化还有更为具体的原因,即当时制定了针对王公贵族起名的而制定“五则六避”原则。其中的“五则”是指可以用作名字的“信”“义”“相”“假”“类”5 个来源,“信”指孩子身体上的某些特征,如眼睛大、皮肤白、身体胖等,根据这些特征可以使起名找到灵感;“义”是指孩子表现出的某些天赋,如机灵、好动、文弱等,也可以作为起名的参考;“相”是指孩子的相貌,有美、丑之别,也可以据此考虑起名;“假”是假借,可以假借其他事物进行起名;“类”是相似,是说可以用与孩子特征相近似的办法起名。至于“六避”,则是说由于王公贵族都是有身份之人,在他们出生时便注定要做王公贵族,他们的名字是一般人不得随意叫的,必须加以避讳。
为了便于将来避讳,在起名时便要考虑六大因素,避免用国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牲畜)名、祭器名起名。因为国名、山川名、官名都很常用,疾患名显得不雅,祭品名、祭器名太过于庄严,都不便于避讳,所以都在“六避”之列。在上述原则约束下所起出的名字,如姬发(周武王)、孔丘(孔子)、庄周(庄子)、李耳(老子)、屈平(屈原)、宋玉等或各具特色,或优美动听,与夏商时期单调的名字相比的确前进了一大步。
周代的人名特点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及秦朝以后,直到汉代才有所改变,进而把这种变化延续到汉代以后。由于当时是经历了长期战乱分裂以后的国力上升和繁 荣时期,人们普遍具有渴望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名字上也体现了 这种时代精神。有些人注重对国家的贡献,起名孔安国、赵充国、于定国等;有些人景仰过去的英雄人物,起名陈汤、赵尧、张禹;有些人尚武,起名苏武、班彪、夏侯胜;有些人气概豪迈,起名孔奋、魏霸、法雄;有些人德操卓荦,起名曹操、董卓、庞德,等等,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只是在两汉之际,当政的王莽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推行托古改制,把单字以上的名字通通视为“恶名”,下令禁止使用双字名。在此影响下,原名囊知牙斯的匈奴单于主动要求把名字简化为单字“知”,王莽的长孙王会宗也随例改名王宗。只是王宗后因企图谋反,名字被恢复为双字名,以示惩罚。
由于这一缘故,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人名都是单字名,直到南北朝时才略有改变,隋唐五代时进一步发展,从宋代开始才有更多的人使用双字名。而入宋以后,随着民间修谱风气的盛行,“字辈+本名”的起名方式被广泛采用,人名的特点也基本固定下来,经辽、金、元、明、清保留到近现代,有些还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香港陽東青年創業促進
【香港全民撐警,支持警察嚴正執法】 包容不是縱容!家園豈容破壞 [详细内容]
- · 宗族文化||家谱中人名的时代特点
- · 史记中的闽越国
- · 湖南娄底王姓都是哪几个王氏,欢迎补充!
- · 甘肃王姓知名人物汇总在这!有你认识吗?
- · 香港陽東青年創業促進總會主席王立義博士發
- · 三槐世泽顶天立地 诗礼传家君子风范
- · 伦理知识|五服六亲九族十八代
- · 中元鬼节 |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 · 阳明心学领读团走进阳明祖地山东临沂
- · 三王祠举行纪念开闽三王入闽1134周年暨春祭
最新排行
- · 中国家谱发展简史
- · 家谱中古代亲属称谓总览
- · 藏谷桥王氏
- · 上海圖書館王氏家譜目錄
- · 新华网·寒信村的两本族谱
- · 家谱常识补充
- · 太子晋年谱
- · 女儿、入赘、过继、义子能否入谱
- · 旧谱、新谱,区别到底在哪儿?
- · 不要再提什么“同根共祖”了,已辱没了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