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良家风 传承精神力量——嵊州金庭王氏家规家训例谈
一、王氏家族代表人物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东晋永和六年(350)定居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为右军将军。他一身正气、清廉做官、关爱百姓、乐于助人。兰亭诗会可以说是王羲之回归自然的一次尝试。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被誉为“尽善尽美”和“古今之冠”,影响极为深远。其代表作《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操之
王操之(339—396年),字子重,系王羲之六子,金庭王氏二世祖。“书法得其家范”,参加过永和九年(353年)那次著名的兰亭之会。平生不追名逐利,“在任期间,赤诚为国,才略过人,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等职。根据父嘱,于东晋太和年间建周灵王庙于灵鹅石鼓山(追念嫡祖),建祀升仙王子晋白云祠于红硃山,明移建华堂。

翰墨传家训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衡
王衡,字孟平,金庭王氏五世孙,壮年入仕,初任义兴太守,政通人和,后官至黄门侍郎。后因疾归梓里。所得薪俸,有人劝他置产筑室,以享子孙,公曰:“子孙只要能蔽风雨,不饥馁即可。”遂舍宅为观(崇妙观),建三清殿,筑右军祠,修桥铺路,还捐田460亩和山地若干,归金庭观。
王祚
王祚,字元禄,金庭王氏十五世孙,生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器量宏远,洞识古典,唐大历年间曾任监察御史佐盐铁使,迁谏议大夫后任扬州刺史。
王广
王广,字德崇,王羲之十六世孙,生于唐大历三年,从小聪颖,思维敏捷,刚断明决,官至侍中御史。
王宏基
宏基公,金庭王氏二十六世孙,于宋淳熙十年,根据十五世孙胄公族谱稿,修成第一部《金庭王氏族谱》。
王恺
王恺,字舜臣,号水窗,金庭王氏二十九世孙,自幼笃学,博览群书。为培育后代,在卧猊山麓宅旁,建“猊峰书塾”,并置田300亩,作义塾经费之用,规定王氏一族后代均可免费入学。后书塾又改名“金庭王氏义学”(即今金庭镇中心小学校址处)。并以里宅大宅院豪华大客堂(画堂)改村名为华堂。
王迈
王迈,字勉之,金庭王氏三十三世孙,“公性慷慨,养亲以孝,治生以勤,教子义方,待宾礼让,御家井井有法,储业日广肥沃。”“性情温雅,处富不骄,遇事接物一于忠信,能赒人乏绝,援人危急,恤人孤寡,以故一乡称为长者,晚年志慕清高,纶巾羽扇,一琴一鹤,优游岩壑间,飘飘然有晋人风度。”
嗣元
嗣元,金庭王氏三十五世孙,字本初,生于元至治三年,勇敢有为,少年进举子。因时值乱世,公散家财,集壮丁,力保家乡平安,后被招为义兵万户,明洪武四年钦命忠顺大夫,任福建漳州府知府三年,政通人和,清正廉洁。
二、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晚年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30公里处的金庭镇。王氏五世孙王衡在此舍宅为观修炼,称名金真馆,后改称金真宫;宋永初十七年(440年),褚伯玉奏改为金庭观。原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旧居(羲之晚年隐居处),分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四进,整组建筑占地约20亩。

王羲之故居景区(资料图)
附近华堂村是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东晋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称病弃官,入金庭(今嵊州市华堂村)筑室隐居。第二十六世孙王宏基又从金庭观迁入此地,第二十九世孙王恺南宋时已在卧猊山(华堂村南)建有居室,三十三世孙王迈在元代于此肇营广厦。自此,王氏在华堂扎根,至今已有1700年。因其子孙后代多擅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其宅有“画堂”之称,后“画堂”易作村名“华堂”。村内有王氏宗祠、心传书院、一清堂、善庆堂等一大批明清以来的街道建筑,文化底蕴深厚。
三、王氏家规
1.主要内容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卷一)之《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2.历史沿革
《金庭王氏宗谱》里没有专门的家训家规,而王氏子孙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到了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宗谱时,时任嵊县教谕周咨询把口耳相传的王氏家训写入了《金庭王氏族谱序》之中,内容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当地王氏后人根据居舍门额、回廊上的题字和治家格言,又加了“敦厚退让,积善余庆”八字。
3.核心理念
金庭王氏自王羲之迄今已有五十九世,经历代不断总结、完善,最后以“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24字教育后代,要求子孙以“和”“孝”“规” “学”“义”为核心理念。因此,在当地及周近地区,诸多孝节事迹、义举和办学之事由古传承至今。
4.特色亮点
王氏家训与众不同的最大特色就在于第一句:上治下治。意为国泰才能民安,国治才能家治,达到上下和谐。“上治下治”是王氏家训的灵魂,提纲挈领,富有高度,既有狭义的特定意义,又有广义的词义解读。
5.后世影响
就如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就影响之大、成就之高和发展之全面而论,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书圣王羲之相比一样,金庭王氏家训中“和”“孝”“规”“学”“义”的核心理念更是代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从古至今演绎出许多孝亲爱老、乐善好施、勤学不辍等感人故事,尤以孝举善行和书法学习两项最为突出,涌现众多先进模范人物,如人民的好书记王禄喜、全国助残先进王才林等等,对当世影响深远。
为纪念书圣王羲之,嵊州市每年在金庭华堂村举办“中国书法朝圣节”。近年来,华堂村获评首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古村”和“浙江书法村”,创建了“千匾馆”,以匾额、柱楹、碑刻等形式,将书法艺术广布于文物古迹之中,使书圣精神得以延续;又开设王羲之家训综合馆,推进清廉文化建设。
四、家规全文
纵览金庭王氏家训家规,从治国的高度、国与家的关系开篇,最后落实到如何“做人”,可谓环环相扣,具体而微。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行规矩,做好表率,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可以说,从王羲之开始,近200名在金庭王氏家谱和族谱中有记载的历代王氏官员,充满了讲和谐、讲规矩、讲品行的正能量。
“和”字篇
1.王氏家训
上治下治①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注释】①治:治理。
【出处】乾隆五十七年嵊县教谕周咨询《金庭王氏族谱旧序》:“王氏之贤者,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
【译文】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和谐稳定,国泰民安。
【背景故事】
“堂”和“台门”
南宋初年,王羲之二十九世孙王恺落户华堂村,自此,王氏家族及其建筑伴同着街巷民居、牌坊更楼、水井水圳……点缀着这座古村落,处处散溢着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遗风,王氏家族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华堂古村,这些民间建筑,主要有建于南宋和明清时期的一清堂、善庆堂、荷花堂、凝远堂、老庆堂、居所堂、承庆堂、武桂堂、来庆堂、贻燕堂等,这里都是王氏后裔的集聚地。村中另有孙家台门等其他姓氏住的台门。一千多年以来,每个“堂”和“台门”里居住的十几户、二三十户人家都和平共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和谐的空间里,从来没有争斗事件发生。
《金庭王氏族谱》卷三《颂》有简略记载:“族有无赖某,屡谋毒于先生,先生格以诚心,而周于保己,则不得逞……”从家谱、族谱、各类典籍资料和当地民间流传的情况看,金庭王氏后人中不乏这类“和为贵”的轶事。
此外,古村中尚存一座碉楼、两座更楼,碉楼建于村口江畔,可用于瞭望、防御等,而打更人守夜的更楼,兼有报时和保安的作用,在确保古村的平安、和谐上功不可没。
【出处】
参见《华堂古村》及华堂村史、谱牒等资料。
“孝”字篇
敬宗睦族②
【注释】敬奉祖宗,敦睦亲族。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孝敬长辈,和睦家族;与人为善,融洽相处。
【背景故事】
灵前自誓
永和九年(353)江东发生“三月旱”,“五月大疫”,会稽郡守王羲之提出免征、赈济、清仓、肃贪、断酒等一系列安民主张,但会稽王司马昱不但不听,反命人北伐,追征会稽税赋,王羲之极力劝阻未果,称疾辞郡回金庭。不久,选择三月九日祭祀父母亡灵,在灵前作《自誓文》,表明自己从今之后永不涉世、永伴二尊之灵的决心,以尽孝道。“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①: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②。母兄鞠育,得渐庶几③。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斯亡无日④,将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日⑤。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⑥。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也,名教所不得容也。信誓之诚,有如皦日!⑦”
【注释】
①“二尊之灵”,即置于家中灵堂内的父母神位,民间俗称木子。
②不天:丧父。过庭之训:幼时接受父亲的家教。
③母兄鞠育:在母亲和兄籍之的养育下成长。
④老氏、周任:即老子、庄子,中国道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诫”指老庄哲学的著名论点“止足之分”。
⑤“止足之分,定之于今日”,是在父母灵前立下的誓言,表示从今之后永不涉世、永伴二尊之灵,以实现平生理想,恪尽孝道。
⑥指灵前持香跪地叩拜,口念誓文。
⑦“告誓先灵“后的这段文字,才是真正的父母灵前保证书。归诚之极,其“无尊之心而不子”,表明决心昭然天地可鉴。王羲之卒后,帝谥号,其子遵其誓愿不受,以明其志。
【出处】
《全晋文》卷26,1609页及《王羲之金庭岁月》(金向银、金午江著,下同)。
代父充军
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征收田赋,建立地方粮长制,以一地税谷约万石设一粮长,负责征收和运输,称万石长。粮长从本土豪绅中选任,施以奖罚之制。金庭王氏三十五代孙嗣仁被点为剡中粮长。洪武八年(1375年)时被推为万石长,在当地负责收取田赋(即农业税)。因他为人慈仁,遭奸吏地痞设陷,连续三年未能按时上缴田赋,属失职犯法,就被抓进县衙关押,不日将被充军到金陵(即南京)。长子王琼(1351—1375),时年25岁,“天性仁孝”,见父亲年逾五十,受苦不起,十天来每日从家里出发,步行四五十里,到县城知县处恳求替父充军服役。知县被其孝行感动,准其代父谪戍金陵。王琼遂告别妻子石氏,背着木枷一路走去,风餐露宿,走到南京后竟一病不起,半年左右就去世了。留下石氏上奉公婆,下育儿子,又变卖首饰,出钱请人从溪江引进活水,在村里筑起一条长500多米的九曲水圳,并用打磨圆润的卵石铺设街巷,既方便村人洗涤,又保障了村西千余亩粮田的灌溉。
后第三十八代孙千斋公王钝成就了功名,儿子王暄也进士及第,便上表朝廷,陈情祖上孝节之事。朝廷遂表彰王琼为孝子,石氏为节妇,让村人立牌坊永世纪念。后族人在孝子殿侧竖立“父子大夫”石牌坊,山阴名士镏绩为之作传,同邑邢佳畹作《孝子歌》五言二百四十句,广为传颂。
【出处】见《金庭王氏族谱》和王氏宗祠《节孝祠记》:“王氏夫妇吁可敬巳孝子名琼右军后人……” “父嗣仁被逮谴戍孝子请于朝遂代父行抵金陵病死妻石氏……”
“规”字篇
执事有恪③
【注释】③恪kè:谨慎而恭敬,有“恪守”之意。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诗·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译文】
做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
【背景故事】

九曲水圳
500年前,华堂的九曲水圳经石氏太婆之手建成。石氏为王羲之第三十六世孙王琼之妻,嫁自沃州(新昌)名门望族。据说,当年石氏太婆因另立门户,族中分给她的田产,大多在村西缺水源、靠天吃饭的地方。为改变现状,石氏太婆变卖了部分嫁妆和首饰,出钱请人从平溪江引进清水,筑起一条2公里多长的水圳,让村西的1000多亩稻田得到了灌溉,又辅助了村里的消防力量。这条水圳宽0.55米,深1.1米,沿街侧而流,然后绕到祠堂的后墙,弯弯曲曲地穿过好几家住舍,有的通过道地,有的通过灶间,时稳时现。继尔又拐向中心街直流,通向村外的农田,其间共建有15个埠头,墙上张贴取水用水的“村规民约”。荷池、莲池、水圳有涵洞互相连通。这条以石块砌就的水圳,水势潺湲,清澈可爱,千年流淌,至今依然是村民的洗涤水流,实在难能可贵。这应归功于王氏家训。
九曲水圳流经屋内
就这样自古到今,一天又一天,村民们自觉遵行规矩在自家门前屋后取用清水,恪守公德,决不损公肥私:早上在此淘米洗菜,中午可以洗衣服之类,而下街头一潭专供洗马桶和皮桶,解放后有还俗为民的村民胜朝长子每天在各条水圳巡视监督,这样,村民做到了左邻监督右舍,下游监督上游,下午监督上午,从未发生过较大的聚众斗殴事件。
可以说,治水就是治人,水清即人清,人清即村清,“九曲圳”的身上体现了古村最原始、质朴的监督文化、责任文化和规矩意识。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华堂古村》。
著衣亭
金庭王氏后人继承始祖的文明礼仪,在金庭平溪江(即雪溪江)出口处筑雪溪亭,用以迎送客人。凡王氏为官回乡省亲的,不论官职大小,都要在此脱袍卸靴,着便服回家;假满赴任,在此换上官服再走。考举人、进士、宴饮迎送,都在此处,故又称之“著衣亭”。
26条族规
《金庭王氏族谱》卷一“凡例”里载有26条王氏族规。这些族规,除了部分属封建糟粕,有很多对王氏族人的生活、行事作出了严格规定,意在让王氏族人恪守族规,以规律己,以规约人。
如金庭王氏四十七世孙鉴皓公所书八条王氏族规之第一条为:“各派大小宗祠毋许堆积稻麦及大小物件,违者本派家长集众开祠,将所放物件没入公用外,仍罚银壹两;倘家长知而不举,罚家长银五钱。”这里对公共场所的处置、公与私等作了规定。第二条为:“各派祖宗坟山荫木毋许盗砍致伤风水,倘有不肖子孙违禁者,罪等杀祖父,家长集众开祠,重责重罚。”这里似有一点封建。第三条为:“各派阳宅来龙并下沙所样树木以及土塍柏树杂木,俱系遮护风水,倘有违禁盗砍者,罪同砍荫木例。”第七条为:“我族素称仁厚之乡、礼仪之族,倘有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
《金庭王氏族谱》文高公所撰凡例一十八条之第四条族规载有一事:“传法,名号,卒葬之。后凡生平嘉言善行、历官奏议、荷国恩典、与夫行状、墓志等项,从实登载;其未有传而有一言一行当于人心可录者,不妨略述数语以志之,所以彰先德示后人也。”从此处可见,王氏族规对登载什么、倡导什么都有严格规定,对“嘉言善行”的态度非常鲜明——“从实登载”,对未有传而有一言一行可录者,则“略述数语”,目的是“彰先德示后人”。表彰善行美德,倡导真善美,有一种遵行规则、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
王氏三十八世孙王钝在《书金庭王氏族谱例后》中言:“谱之为书,不苟作也,有征而不书,则为弃祖;无征而书之,则为诬其祖。是编之,作固不敢弃,亦不敢诬,兢兢焉,尊其所知,而缺其所不知,详其所可征,而不强述其难考,后之继作者,尚当循此而无忽焉。”
这种遵行规矩、务实求真的做法与理论,在金庭王氏族谱凡例第一十七条可找到印证:“谱中事实,参酌诸书,务求真谛;其有未确者,作小说附后,以咨之。”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金庭王氏族谱》。
“学”字篇
从书圣王羲之开始,王氏后人多有一种课教子孙、立身治业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这24字家训里,也体现在平时读书习字、学优登仕的理想追求上。
厥功④为懋⑤。
【注释】④厥:其,代词。功,功劳。
⑤懋mào:劝勉;勉励。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
【背景故事】
十八缸水
王羲之的家风学风,对儿子献之的成长成才影响很大。献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书法水平大有提高,便自鸣得意,认为再有几年就可学成。可当他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到父母面前时,母亲说:“你的水平还差得远呢!”王献之急问父亲:“那我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王羲之把献之领到院子里,指着那十八只水缸说:“你只有写完这十八缸水,才能说可以了。”可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仔细揣摩,许久才叹了一口气,说:“我儿写了千日,唯有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父亲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顿觉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世称“二王”。
单从王羲之父子汰笔写字的墨沼来说,唐代诗人刘言史写有《右军墨池》诗,宋代杨蟠有《墨池怀古》,明代张灿有《金庭墨池》,明代王学圃有《王右军读书楼》,明代王钝有《墨沼》,清代王心一有《墨沼》,等等,不胜枚举。
【出处】《王羲之》及有关王羲之的传说。
【背景故事】
王氏家训来历
升平三年(359)十月,东晋名士、西中郎将谢万北伐败逃,被废为庶人,情绪低沉,曾写信给王羲之,叹诉委屈;王羲之回以《与谢万书》,其中讲到他教育子女的心得:“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据传,有一天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到奉化一带采药、游览。夜宿小客栈时,遇见两兄弟争吵打架,最后弟弟竟然将哥哥砍死。王羲之脸色沉重,若有所思地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不日,王羲之、许玄度回到家中。王羲之将此事详详细细地讲给儿子们听,并工工整整地写了“敦、厚、谦、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后来,王羲之又写了一篇《家训》,同样要求儿子们临摹背诵,并一一实践,代代相传。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全晋文》(卷22,1582页)及有关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以学立业
金庭王氏极重教育。王羲之书《乐毅论》,把手教献之,以万石之风培育子孙,一直传为佳话。自唐至清,金庭王氏中进士、为官者、为文者、为书画者、为教谕者、为堪舆(风水学)者、为经济者,代有间出,族谱历历有载。2006年重修宗谱,续1906年旧谱,据不完全统计,入谱者具大专以上学历者420多人;自王羲之始,在家谱中有记载的历代王氏官员有190多人。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王羲之》《金庭王氏族谱》及王氏宗祠陈列馆图文资料。
清扬先生
王士彬,字培法,号清扬先生。为人宽厚,严以律己,教子严厉,诲人有方。在乡里,乐善好施,热心办学,曾在金庭学校教书,人皆赞其为“王善人”。自幼好学,13岁即应县试,初露头角。民国元年,毕业于北平专业邮电专业所(今交通大学前身),擅长美、法、比等多国语言,曾任民国教育部督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身抗战队伍,1941年赴鄂西兴山第26集团军总司令部任中校机要秘书,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复回平汉铁路工作。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及王氏宗祠陈列馆图文资料。
“义”字篇
敦厚退让,积善余庆⑥。
【注释】⑥积善: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
积善余庆: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
《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
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舍宅为“观”
金庭王氏五世孙王衡,字孟平,生于南朝·宋元嘉九年,王衡聪明颖异,长功书吏,壮年入仕,初任为义兴太守;政通人和,百姓口碑甚好,后官至黄门侍郎。后因疾归梓里。所得薪俸,有人劝他置产筑室,以享子孙,他曰:“子孙只要能避风雨,不饥馁即可”。且舍宅为观,建三清殿,筑右军祠,修桥铺路;还捐田四百六十亩并山地若干,归金庭观。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及王氏宗祠陈列馆图文资料。五、传承在路上
历代守墓人
王羲之病逝于金庭故居。晋穆帝哀赠其为“金紫光禄大夫”,而操之、献之等子孙遵父旨固让不受,建墓于瀑布山南麓故宅之旁,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尽孝。这项家规一直流传至今,现住在墓庐里的是王羲之五十六代孙,守墓人王粮才,今年50多岁,从他记事起,就住在墓庐里。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守墓人。每年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寻根的王氏子孙以及书法大家来拜见书圣。守墓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王羲之墓的杂草以及台阶上的落叶、垃圾。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金庭王氏族谱》等。
书法朝圣节

资料图
自2004年起至2019年,每年4月,嵊州市至今已在金庭镇华堂村举办了16届国际书法朝圣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包括王氏后人书法爱好者),仰慕王羲之精神品格,弘扬精气神,宣扬“和”“孝”“廉”“义”“学”家训文化。活动一般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翰墨传家训
2015年5月21日,嵊州市“春泥计划·百花齐放进礼堂”文化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之“翰墨传家训”现场书法大赛走进金庭镇华堂村。金庭镇中心小学30位小朋友着汉服,书家训,在华堂村文化礼堂举行了一场古风荡漾的书法雅集。“羲之故里,书法特色,王氏家训”,这是本次大赛的3个关键词。
好人王才林
金庭华堂村历来有邻里乐善互助的优良村风。王羲之第51代孙王才林、全国第三届自强与助残模范,27年如一日,精心护理非亲非眷、因公致残的瘫痪村民王新法,使这位医生诊断只能活两三年的病人安然度过了近30个春秋。1971年10月,36岁的华堂村民王新法在排除水库引水渠哑炮时不幸身受重伤,经浙二医院诊断,王新法这辈子只能在病床上度过,而且照他的病情一般只能活两三年。然而,十几年过去了,王新法没有死。在村民王才林的精心照料下,王新法从病瘫之日起又活了27个年头。王才林的助残行动感动、影响了一大批人,整个村呈现出村风谐和、村民互助的新气象。
【出处】《好人王才林》新闻报道见光明网等全国各大网络媒体及各级报刊。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快看!中央纪委网站播
中央纪委网站推出福建龙岩永定客家家训(二):训以治家 "八德 "育 [详细内容]
- · 快看!中央纪委网站播出客家家训“八德”育
- · 知州王格正及新密老城王氏家风
- · 弘扬优良家风 传承精神力量——嵊州金庭王
- · 左原王氏·千人齐颂王氏家训 良好家风代代
- · 王式丹及宝应王氏家风记
- · 王氏家庙:历经600余年风貌依旧
- · 高邮江都王氏族人自发“寻亲” 呼吁扩大范
- · 庆阳市太莪乡王氏家族 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 · 全国副省级城市半年GDP增速“大晒” 成都
- · 王祝广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