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式丹及宝应王氏家风记

2019-08-06 09:53:33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网

打印 字号: T|T
    走进扬州家风展示馆,只见展厅西首“爱国爱家,竭忠尽孝”,宝应王氏“惟愿子孙辈宣力国家”的大字迎面扑来,王式丹、王懋竑与古代先贤谢安、史可法、洪亮吉等并列其中,这既是对王式丹个人道德情操的褒扬和赞许,也是对宝应王氏家风世代恪守传承的肯定与推崇,为了彰显一代先贤修身报国的道德情怀和历代相传的家风懿行。
    秉承祖训  志存利物
    王式丹,字方若,号楼村,江苏宝应人,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二十日,始祖王德全明初以军功归附,自苏州迁居宝应白田,后人称白田王氏。祖父王有容年轻时“力学砥行”,随东林学派领袖顾宪成、高攀龙两先生讲学东南,提倡敦笃躬行。康熙二年(1663),78岁的王有容被选为江西泰和县知县,其子王凝鼎阻其行。王有容说,“不然,余志存利物,今得作亲民官,敢以老辞耶?”并一再表明心迹,“每诵《为宰·问政》诸章、《循良列传》,有感于中,尊闻行知,此正其时。”“勉借一官,以证体用合一之学。”“必不苟图温饱,冒躐犯讳,敢暴腹心,用公指视。”“古人不能学而愿学,惟矢志之在余;廉吏不可为而必为,愿神明之鉴我。”王有容治泰和县一年,却耗羡(指赋税的加耗部分,比雍正皇帝推行耗羡归公早行了六十年),薄徭役,修葺学宫,最后,累死在泰和县知县的任上。临死前王有容的遗言是:“大丈夫马革裹尸。余死于官,不足憾,但勿以欲厚殓之故,累我生平足矣!”王有容去世后,“邑之人唁讣,悉罢市,受恩深者至奔赴号恸不已”,崇祀名宦祠。
    王式丹的父亲王凝鼎,康熙九年(1670)贡生,候选儒学训导。时宝应叠罹水患,百姓流亡载道。王凝鼎向县令孙蕙进呈数万言,以期解百姓倒悬之苦。其中《请申水灾书》《论旱蝗异灾书》《请申蠲赈书》《请比高、兴求协济河夫书》《募纤夫书》《论建子婴堤书》等,孙蕙一一听从,申请施行,灾民得以休养生息。
    受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王式丹从小就树立起济世利民的志向和情怀。九岁即撰写文章,十多岁应童子试,获全县冠军,二十八岁补博士弟子员,即名震大江南北。江苏巡抚宋荦辑《江左十五子诗选》,以王式丹为第一。
    尽管王式丹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仕途并不通畅,其一生更是波澜曲折、悲喜交加。值得一提的是,王式丹虽“羁穷困苦,而不肯为号寒啼饥之语”,对未来始终充满乐观的信念。他在《赋芍药》诗中吟唱道:“开时不用嫌君晚,君在青云最上头。”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时人遂称之为“王芍药”,后王式丹大魁天下,竟与该诗意巧合。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王式丹以其五十九岁高龄连捷会元、状元。殿试时,王式丹卷列第五,康熙皇帝指名阅读会元王式丹试卷,读后大加称赞,问群臣,“此卷作卷头,天下人服否?”群臣皆对曰:“无有不服者。”遂拔置一甲一名,后人称之为“白头状元”或“天下人服”的状元。王式丹的状元及第,让普天下贫家子弟看到了理想和希望,一时成为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
    贡献卓著  遗泽后世
    王式丹考取状元后立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武英殿副总裁等职,先后参与修纂《皇舆图表》《佩文韵府》《一统志》《朱子全书》《渊鉴类函》等多部典籍,并分校二十一史,成绩斐然。仅《渊鉴类函》一书就有四百五十卷之多。清代著名学者焦循在《扬州足征录》卷四中记录了王式丹勤奋忘我工作的情景:“凡修纂之书,皆援据奥博,考核精密,遇缺残舛讹,必旁证索引,摘疵证伪,且亲自抄录,不肯一毫苟且。”凡大撰作,同馆皆推之,无一不拱手叹服,康熙皇帝多次给以奖赏,王式丹对祖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虽然成绩斐然,工作勤勉,但由于封建官场的腐败加之同僚的嫉贤妒能,王式丹在翰林院十年未曾升迁,其一生的抱负和才华更是得不到应有的施展和任用。康熙五十一年,王式丹被免职还乡,此时他身无十金,宅无一椽,只能僦(租)屋邗江,面对前来慰问的亲朋挚友,王式丹并不后悔,“某以微末,蒙上厚恩,无丝毫报答,今又蒙恩罢归田里,自度犬马齿衰,不复能效用,惟愿子孙辈宣力国家,以当衔环结草之报,他无所计也!”“吾本寒素诸生,声伎之奉,宴游之乐,所未尝有也。惟训诲后生子弟,庶几有所兴起,俾前人读书一脉不至断绝耳!”表现出一代乡贤的崇高品德。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八月初八日,王式丹病逝家中,享年七十四岁。侄儿王懋竑在《翰林院修撰楼村王公行状》中对王式丹一生的道德操守与学术成就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于富贵贫贱,毁誉休戚,不一动其意。贤愚愿险,一以诚信待之。”尽管一生贫困,却“忧时悯俗,常有利济及物之思”,“乡里有以穷困来京师者,馆之于家,终岁不厌,其或病卒邸舍者,每倡率捐助,为之经纪营办,俾得旋里。扬郡民有转徙至京,凡七八口,行乞于市,公知之,即为醵金,以资其归,其忠厚恻怛之意出于至诚”;其“为古文词不为摹仿,而自有清韵,云行水流”,“至于藻思绮合,葩采横流,徐、庾、王、杨,遗风未坠,近世以文章自名者未能过也”。王式丹为世人留下《王楼村稿》一卷、《楼村诗集》二十五卷,诗词1989首。
    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监察局编辑出版的《古代英烈廉政诗词集粹丛书》专门收集了王式丹《楼村诗集》中歌咏岳飞、于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诗词,作为广大党员、公务员进行廉政建设和爱国主义的教材。
    除了文学、诗词成就外,王式丹还工书善画,精通医术。王式丹的字端庄敦厚,一丝不苟,堪称“馆阁体”之正宗。王式丹也曾悬壶济世,他的医学著作有《灵痘录》。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榜眼洪亮吉专门为该书作序,称是“集神农本草经之品,又增以宏景之篇,益以慎微之记”。
    王式丹平时十分重视对子孙家风的教育,长子王懋谌,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候选知县,工诗文,尤擅长古乐府,著有《岸堂诗文集》。次子王懋讷,康熙三十八年举人,授武英殿纂修,历官直隶青州、乌程县知县、知州,《宝应县志》称有亮绩。著有《聊存稿》《抑夫诗文集》。
    侄儿王懋竑,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历官安徽安庆府学教授、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王懋竑精研理学,身体力行,一时有“小朱子”之称。著有《朱子年谱》《白田存稿》《读书记疑》《白田续稿》等。去世后,崇祀乡贤祠。
    长孙王箴舆,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授武英殿纂修。历官河南临漳、渑池、洛阳知县,卫辉府知府。《宝应县志》称多惠政,在官卫辉府知府的任上,曾帮助地方兴建泉源书院。王箴舆工诗文书法,著有《孟亭编年诗》《木清阁文稿》等,为时任江宁知县的著名诗人袁枚纂《江宁县志》二十六卷。
    据不完全统计,有清一代,王式丹家族共有四位进士,八位举人,十七位贡生,五十多位秀才,这些无疑是深受王式丹的影响,宝应王氏是名副其实的科举家族。 
    薪火相传  风范永存
    王式丹教育儿孙的家训、格言很多,其著名的有:“汝辈藉先人余荫,幸列仕藉,为州县官,必勉为清白吏,砥节首公,以无负泰和公(祖父)之遗教。且吾受国家厚恩,无以报称,是在汝辈,夙夜匪懈,靖共尔位,以申吾未竟之志。无或因循,少有旷职,使吾有遗恨也!”
    “古人嘉言懿行,《经》《传》所载多矣,汝辈宜勉力效之。力量有大小,成就有高下,不必其同,若夫吾家祖父相传忠厚之绪,则万万不可失也!” 
    “吾辈家居,无力可以及人,只一日间行得几件方便事,说得几句正经话,即是见在功德矣!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语当书绅也!”
    在王式丹家风家训的教育影响下,一代代王氏后裔出任州、县学官或地方官员,他们始终牢记先祖遗训,知行合一、济世利民,清贫自守、薪火相承,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为家乡赢得了赞誉。
    王式丹曾孙王嵩高,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官湖北利川知县、天津同知、广西平乐府知府。在知县任上,捐俸维修位于湖北孝感市应城的千年古学宫,捕获全境盗匪。《宝应县志》称其“居官仁恕,勤政爱民”。王嵩高亦是著名学者,曾主持并主讲扬州安定与乐仪书院,帮助家乡宝应创建画川书院。
    王箴传,王懋竑次子,字洛师,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官国子监典簿,著有《洛师文集》,先后教导、培养了近百名青年才俊,经学大师刘台拱(刘宝楠叔父)就是王箴传的嫡传弟子。
    王希伊,王懋竑孙,王箴传长子,字耕伯,号在川,乾隆六年(1741)举人,历官陕西白水县知县、江苏青浦县教谕。在白水知县任上,里甲粮数多寡不均,里长因缘为奸。王希伊为之截长补短,裁革陋规。《清史列传·循吏传》称其“能以程朱之学致卓鲁之绩”。实心爱民,不利于民者不恤。触上官,怒以与之争。王希伊还创建彭衙书院,与诸生讲学,续修当地县志。离任后,士民为之建祠设位,塑像瞻拜。其匾曰:“民不能忘。”去世后,白水士民再次遣人送匾致祭。匾再书:“民不能忘。”挽联云:“六载鸿恩留白水;百年遗爱寄甘棠。”嘉庆七年(1802),入祀名宦祠。著作有《彭衙存稿》《清白堂存稿》。
    王凯泰,王式丹六世孙,字幼轩,号补帆,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历官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福建巡抚。在广东布政使任上,裁汰陋规,核减厘捐,复兴书院。光绪元年,王凯泰根据当时形势需要,移巡驻台,处理台湾事务,因积劳及瘴疠致疾,以身殉职。王凯泰去世时,清贫难以归葬,朝廷特赏赐恤金以治其丧,予谥“文勤”,并于当地台湾、福建福州、家乡宝应三地建祠纪念。王凯泰在任时,先后创建广东应元书院、福建致用书院,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杰出人才。
    万古流芳昭祖德,千秋垂泽纪宗功。扬州家风展示馆里关于一代乡贤王式丹“惟愿子孙辈宣力国家”的家风家训,将永远激励和鞭策王氏后人报效祖国,不忘先训,世代传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