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人,你们知道“龙岩”的由来吗?
龙岩享有“红色圣地、客家祖地、
康养福地、创业宝地”的美誉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
龙岩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城市以“龙”命名,
有何缘由?

今天,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回到过去
探寻龙岩的“身世之谜”吧!

据史料记载,明代名臣王源(1376~1455,龙岩人;永乐二年进士,曾任广东潮州知府等职),在龙岩洞壁上石刻的《龙岩记》,记录了龙岩洞胜景及“龙岩”之名由来。


(李艺爽/摄)
景泰元年(1450年),广西桂林举人唐谦知龙岩县,时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李颙按临龙岩,听说县名“龙岩”源于翠屏山之龙岩洞,好奇之下,策马前往游玩。所到之处,美不胜收,天地所生之洞,果然好一仙居。缘提议致仕邑人王源作文以记并镌诸石壁永垂不朽,以使后人知其由来。王源于是完成《龙岩记》一文。
景泰二年(1451年),《龙岩记》一文镌于龙岩洞南壁正中,全文997个字。因石刻在洞壁上,避免了风雨侵蚀和阳光曝晒,故时至今日虽历经500多年而字迹大多清晰可辨。《龙岩记》一文亦见载于明嘉靖三十七年《龙岩县志》刻本。


(网然/摄)


(冰棱儿/摄)
现在,小编就把《龙岩记》原文
带给大家欣赏
龙 岩 记
王源
度龙津桥,东行四里许,有黑石尖峰峭削笋如,乱列镇山。下居屏风山麓者,嵌岩面东,成一大石洞,邃若堂奥然。翘觌俛睥,顶底宽平,约危坐二百余人。洞顶青白小龙纹纷然,不可枚数,仰示骇人心目。西壁右,涌出一条如柱,黄色鳞甲,若真龙然,头角手足不露,至顶而止。左一条青色,附壁而上,蜿蜒缘顶至簷,头角鳞鬣宛然,口颊间有一窍,滴碎水,错落如珠。洞前蹑级而上,右结土台,植以花木。大洞左一小石洞,前后有罅,可欹仄以入,状若画舫斋,阔仅一丈,长如阔之五。顶上小白龙,纹簇簇。
源守潮时,章良驹往告曰:“龙岩洞、庙,山崩壅塞,为蛇蝠虎狼渊薮。邑人罔有游观之所,请资以复之。”源曰:“物之毁复,各有其时。既毁之于古,不复之于今,则宏伟壮丽永为荒墟,是邑名之所取为诬矣!而可乎?”于是,为疏捐俸作倡,令自募财为之。适沙、尤反乱,总兵、左参将、都督范公雄等官,札营岩下,争舍白金米谷助之。良驹僦工除壅土,用石砌甃各台所院落,于大洞前左旧址重构正堂五间,门庑、馆宇、像塑、法器、厨匽之类,比旧有加。
小洞左,缘磴穿峡而上,至紫微间,有石狻猊,如舞跃俛伏,露头足在地,宛若生成。前有磐石,上夷然,可坐十余人,可登立而远眺。稍转而左,有王韦庵读书台。下瞰峻厓,花竹萧森,翠色可挹,凭阑瞰玩,意兴适然。天风时至,如聆杂珮声,可资吟诵。
岩之上,怪石骈列,昂首者、尖削者、潜伏者、离立者、踞而欲作者、跳迓如兽舞者。
岩倚三台峰,重峦迭嶂,气象靓旷,珎药奇花蔽地,胡麻、地黄、枲苎、橘柚、绛桃、芙蓉、黄菊、紫芝,逞红弄碧,遍满山巅涧壑,五色璀璨眩人目;百禽唱和,啾啾噍噍怡人耳。常有云气皛皛,罩其巅末。
诸山坳水少,惟有一脉泠泠。循山掖至庙右,渟滀一泓,号“龙湫”。遇旱,吏民祷雨辄应。庙下有池,水清莹,鱼可头数。两石峰骈列在岩后,有屋基鳞次其上。故老相传,畴昔习静者养源于此欤。
岩东倚三台峰,西望县治,市井繁华,楼阁高低,馆宇参差;长虹卧波,红绿相映,彩艳摇动,奇伟异常。漏彻鲸吼,天晴欲曙,人影在地,遥见城郭,川原尽白。良久,三台峰顶悬碧空,驾出圆象,飞影龙川,如金盘濯浪,水光闪烁;或轻烟绛霞蔽亏左右,愈致其奇。况紫金、九侯、奇迈、东宝、登高、大崶、虎岭矗起云汉;龙川缭绕,高低隐见于天外。幽阒辽夐,如青螺作髻,夫容削金,苍松翠竹,遍满山阿,其他胜概难可数计。游衍者登高磐四瞩,神思飘扬,目眶宽朗,若寘身在水晶宫里,一坌不沾,实闽南胜特之竞。
景泰庚午,闽宪佥博罗李公颙按临,询诸父老,告以邑因是岩而得名,骢马往观,顾谓源曰:“此天造地设,非人力所为,盍作文刻石壁天然碑,以纪其景物,使后之人知所自。”云。
景泰二年岁次辛未三月朔 勅广东潮州府知府中议大夫赞治尹前春坊司直郎食从二品俸致仕邑人 王源记

▲龙湫池

▲六角亭

▲瞻岩廊
译 文 大 意
过龙津桥向东四里左右,有陡如刀削峭如笋状的黑石尖峰,凌乱排列于镇山。翠屏山脚下,有一洞口朝东的大石洞,进入洞中,仿佛站在深邃的厅堂深处。俯仰观看,山洞上下宽平,约可容纳二百余人。洞顶有众多青白色的小龙纹,让人看了惊骇。洞的西壁,一条石柱直到洞顶,很像披着黄色鳞甲、却不露头、脚的真龙。洞的左壁,也有一条青龙,攀附石壁而上,蜿蜒至洞檐,头角上的长毛清晰可见,嘴巴和脸颊间似有一窟窿,正滴出一些小水珠,交错排列有如珍珠。洞前顺着台阶逐渐往上走,有大土堆,种了些花木。大洞左边有一个小石洞,前后有缝隙,能够侧身进入,它的样子像画舫斋,宽一丈,长五丈。洞顶有小白龙,花纹密密麻麻。
我镇守潮州期间,当时在龙岩颇有名望的章良驹前来探访我,说是龙岩洞及山庙,因山体堵塞,成了蛇蝠虎狼聚居的地方。乡人很少有可以游览观光的地方,恳请给予修复。我以为“龙岩”之名就源于此洞,如若坐视它毁坏而没修复,变成废墟,那么龙岩之名的由来也会不清楚了。于是,我欣然捐资以作倡导,并让他回去后多方募捐,尽快修复岩洞。此时沙县、尤溪一带发生叛乱,总兵范雄等率兵平叛,札营龙岩洞附近,众官兵亦踊跃捐资相助。章良驹于是召集民工清除洞内淤泥,修复周边寺庙院落,重建正堂、门廊、馆舍等,规模有所扩大。
出小洞往左,沿石阶而上,可见石狮匍匐于前,像是舞后小憩。小洞前有磐石,相当平坦,可坐十余人,也可登上磐石往远处望。过磐石稍转向左,就是读书台,从台上凭栏俯瞰,见花竹萧森、翠色可挹,足以兴致盎然。有时清风徐来,就像珮环之音,足以畅叙幽情。
山顶上,怪石并列,像禽昂首、像笔尖削、像兽潜伏,有似并立蹲踞、有似欢跳舞蹈,形状各异。
龙岩洞背靠三台峰,山峰连绵不断,珍药奇花遍布其间,胡麻、地黄、枲苎、橘柚、绛桃、芙蓉、黄菊、紫芝等争相斗艳,花朵璀璨,让人赏心悦目;百鸟合鸣,使人心旷神怡。山巅之上,常有洁白云气笼罩。
龙岩洞附近有地下水发出清幽的流水声,沿着山边到了神庙右侧汇成一泓甘泉,当地人称之为“龙湫”。遇大旱,官民在这里祈福求雨,都能得到应验。庙的下边一水池,非常清洌,游鱼嬉戏,历历可数。洞背后两座石峰,有旧墙基整齐排列于上,据老一辈人说,相传有修道之人在此修身养性。
从三台峰向西俯瞰龙岩城,只见市井繁华,楼阁高低,馆宇参差,长桥高耸,红绿相映,非常壮观。山的四周松荫夹道,夜晚山风袭来,有如松涛舞动,恍如鲸鱼戏鸣。黎明时分,残月婆娑,遥望城中,浓雾弥漫,仿佛披上一层薄纱。许久,只见三台峰顶悬碧空,似羲和(神话传说中御日之人)驾驭天马飞上天际,太阳落影龙川,好似金盘沉底,水光闪耀。远山如黛,如李白诗所云“青天削出金芙蓉”,恍若鬼斧神工削出芙蓉花瓣,摇曳云海之上。畅游者登高四望,神思飘扬,神清气爽,仿佛置身于东海龙王水晶宫,龙岩洞实在是仙境啊。
景泰庚午(1450年),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李颙大人巡视龙岩,听闻“龙岩”县名源于翠屏山之龙岩洞,即策马前往。回来后对我说,这是天地所生之洞,何不写篇文章并把它刻在石碑之上,让后人知道它的由来呢?
景泰辛未(1451年),王源记。



▲龙岩洞公园美景(柯也/摄)
作者简介
王源(1376~1455),明代名臣,原名王原楚,字启泽,号韦庵;闽王王审知之裔孙,福建龙岩人;永乐二年进士,历任河北深泽知县、左春坊司左直郎(仁宗皇帝朱高炽及其兄弟的老师)、上海松江同知、广东潮州知府等职。他一生爱民如子、勤政清廉,孝忠朝廷、敢于谏言,三次蒙受冤曲被投入狱、三次东山再起官复原职;人们三次为他立坊、多处为其建祠,盛赞他过人的才华和勤廉的官德。清代学者张廷玉在编著《明史》时特在《循吏》篇中收入了他的生平;后来陈白沙把他潮州的功德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吏于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韩愈,明莫若王源”。



▲龙岩洞公园美景(柯也/摄)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龙岩人,你们知道“
龙岩享有红色圣地、客家祖地、康养福地、创业宝地的美誉作为全国唯一 [详细内容]
- · @龙岩人,你们知道“龙岩”的由来吗?
- · 龙岩市大力传承红色基因 以党建促脱贫
- · 非主流试验田"东西联大" 白岩松和他的77个
- · 150个易错成语 看看你能得多少分?
- · 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领导到澄迈调研市县办事
- · 饭店凉拌黄瓜为什么特别好吃?原来是有这个
- · 领养老金的方法要变了!全体退休人员都要看
- · 15个人生歪理,不服不行!
- · 宗谱应该怎么修?南开大学提供了最权威的参
- · 四川省宜宾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