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司马光的家训
《家范》的作者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年六十八(~),字君实,陜州夏县人。司马光不但精于治道,能掌握如何治理的精要;也通晓历史,他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
《宋元学案》中提及司马光的事迹与家训有关者,有以下几段:

从此段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的行仪,不仅有贤才,也有德,对家人的做到孝友。
《宋元学案》又记:

司马光不仅言语笃实,行为也都光明磊落,而得到天下人的尊敬、信任,并且有一定的学识与智慧。
钱穆先生在《宋明理学概述》中,论述司马光:
他亦以史学名,但他的史学与欧阳修不同。...。光则多着眼人事经验,以及随宜因应。(如其资治通鉴)他可谓是史学中之经验主义者。...,光则是一史学家。史学家往往着重在近代,所以他并不鄙薄汉唐。...。惟其他的史学多注重在人物上,所以他常说:“治乱之机,在于用人,邪正一分,则消长之势自定。每论事,必以人物为先。”《遵尧录》
司马光长于史学,且注重在人物,或与此《家范》多引史实有关。钱穆又说:若论光自己为人,则是珠光玉洁。...。温公之学,始于不妄语,而成于脚踏实地。《刘漫堂麻城学记》
司马光在《家范》当中甚为推崇“礼”,其本身也能身体力行,进而发挥“礼”的效果。
司马光所作之《家范》,成书时间不详。《家范》的题目是司马光自己订立,而此名称的来源,根据《四库提要》:

书名源自于唐朝狄仁杰的一卷〈家范〉,“范”有法式、法则之义,所以这部《家范》,是要向家人、后来的学者,教示治理家庭的法则。司马光在《家范》中就有说“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又研读整个内容,可发现《家范》绝大部份的内容,多是引用史实,讲述某一历史人物在此方面,足以为楷模的言行,所以与其说“范”是规范,不如说是有模范、典范的意涵,想要使研读的人,对这些历史上的人事典范,生起景仰的心、进而仿傚。
在卷六〈姪〉之篇,就只有举出人事,前面没有引经传,也没有论述,仅最末有“古之贤者,事诸父如父,礼也”,由此也可以证知,“范”字应该即是建立模范的意思。

司马光祠的司马光像
《家范》之首是《周易》〈家人〉卦辞、〈大学〉、《孝经》、〈尧典〉、《诗》〈思齐〉篇,是全部《家范》的序言。之后内容依伦理关系,细分成治家、祖、父母、子、女、孙、伯叔父、侄、兄弟、姑、姊妹、夫、妻、舅甥、舅姑、妇、妾、乳母等十九篇。内容都是“杂采史传事可为法则者,亦间有光所论说。”
前面提到司马光精通历史、注重人物,所以能够“杂采史传事可为法则者”。如此引史实,可产生多重的效果:一、可使人对道理的认知更深刻;二、加强印象;三、有如何实行的具体典范;四、若遇不同的情形,则有前例可供参考。

司马光祠
对每个观念,司马光在《家范》中采取的模式,多是先引述经传、或是自己作论述,中间是可做为此观念典范的几则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末尾再一简要的结语。
《家范》编著的动机,在卷一中,司马光说:
本于〈大学〉所言,治国在齐其家之理,采集经史兼及子书中,圣人正家以正天下之法,及后世卿士以至匹夫,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编成《家范》,以示家人。
所以本书编著的动机,是要提供家人一套治家以至于正天下的典范。

而《家范》的核心精神在于“礼”,卷一〈治家〉中即言:“夫治家莫如礼”。前有引述古人的话,来说明“礼”是什么:
卫石碏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齐晏婴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由此可知,司马光《家范》中,其所谓的“礼”,是在人际关系中,居于某种的身分时,所应抱持的态度,以及基于此态度而应该采取的言行。这样的态度、言行,可以达到一种和顺、美好的境界。
关于“礼”,司马光在其编著之《资治通鉴》,首章即言:

司马光其后再分述纪纲、分、名之意涵与重要性。
由此可知,“礼”乃是天下所有的人,在人际间对待的态度与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本分,而本分又取决于其所处的名位。有了礼,人与人之间便能和谐相处,进而让国家安定繁荣。
而近人周何在其《礼记:儒家的理想国》一书中,更明白地说明“礼”的意义是:
人类聚居,组织家庭,形成部落社会以后,由于情感和理性的作用,在人际关系中,自然产生了一些维系彼此共同生活实际需要的原则。这些原则最初也许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经过我国古代聪明睿智的领导者先后着意地强调,使之具体化,更予以普遍推广实行之后,在社会人群中也确实发生了维持秩序的效果。于是逐渐发展而形成中国固有传统文化中,色彩最浓厚,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单元,那就是“礼”。
“礼”是维系彼此共同生活实际需要的原则,可以维持社会的秩序。
周何在《说礼》中则另外说明道:
关于礼的内涵本质,《春秋左氏传》里有几句话说得很好: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昭公二十五年传文)
政之舆也。(襄公二十一年传文)国之干也。(襄公三十年传文)
经,是永远不变的原则;义,是崇高完美的理想;行,是实际生活的规范;舆,是推行政教的工具;干,是国家社会的组织制度。
“礼”实际上包含了抽象的原则与理想,也有具体的规范,而可广泛至推行政教、广及整个国家社会。
而《家范》即以“礼”为核心精神。当“礼”面对不同的五伦关系,在〈治家〉中,就说明建立五伦关系、各个的核心精神: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明确的点出,处在不同人伦关系时,应该有的态度与核心精神。
治家的核心精神是“礼”,因此其主要实践方法,就在于实践“礼”,《家范》中说:
夫治家莫如礼。
而实践“礼”的时候,最重要、首要的是“男女之别”,《家范》中说:
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为先。
《家范》接着就“男女之别”,列出要实践的项目:

“男女之别”要实践而注意的这些项目,可以说很多而细微,但无非都是要防微杜渐,预防若是男女无别,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这样可以在婚前,让男女间保持距离,免除任何问题的发生;而婚后则可以让夫妇间避免很多问题,例如外遇,以及外遇所衍生的许多严重问题,使家庭有和谐的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古人为什么要在房子里
在浩瀚如海的史料、古籍、诗词、绘画中遗有许多屏风的痕迹。如唐代诗 [详细内容]
- · 古人为什么要在房子里摆放“屏风”?
- · 《家范》:司马光的家训
- · (闽)汀州(长汀县)王氏
- · (闽)上杭县临城驷马桥王氏
- · 习近平:王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
- · 旧谱、新谱,区别到底在哪儿?
- · 女儿、入赘、过继、义子能否入谱
- · 江西吉安外迁芳名录(六)
- · 南宋参政王伯大生平详考之附录王伯大公诗文
- · 上古姓氏文化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