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谱春秋·记枣庄非遗守望者王中良

【第十三届世王大会文选摘登】
“一个人,可以没有官衔,可以没有财富,可以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不能没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虽然肢体重残行动不便,我要用聪灵的智慧义不容辞地对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责任,实现自己人生无悔的追求。”一个普通的残疾人却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著名的民俗专家冯骥才是这样评价民间文化的:“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核心。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就成为植物人。”
随着工业文明浪潮的袭来,对农耕文明时期的民间文化,不可避免地形成冲击。同时,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方式,掩盖了传统的娱乐游戏,许多民间老玩意也渐渐消亡了。一大批有识之士,站在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肩负起了挖掘、保护和拯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王中良就是其中的一位“守望者”。
毅然决定公益为民
先天性的小脑瘫,使王中良的人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坎坷。自学函授中师毕业,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但是残障的双腿却无力支撑他在三尺讲台上的辛勤耕耘。被迫辞别讲台后,有着坚忍不拔乐观品格的他,成了镇上所有闲散老人的挚友。看着这些人寂寞无聊地打发时光,王中良找到了镇文化部门请求创办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以此为阵地,组建了社区戏迷俱乐部、老年秧歌队、腰鼓队、狮子龙灯游艺队。非常喜欢民间艺术的王中良,他认识了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石雕艺人张宗元。他被张老先生精美的石雕深深地吸引了。由于石雕的创作是纯手工雕琢,雕刻一件作品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创作成本高,又无市场,经济效益底,张老先生的子孙们不愿意继承这门艺术,张老先生对石雕艺术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忧心重重。有专家疾呼: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枣庄石雕艺人张宗元、济南”玉兔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的刘汉珍等人,都已八十高龄,香火继承已是当务之急。如果我们不动手抢救,再过二十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化为乌有。王中良闻得这样的呼吁不禁扼腕叹息,当他来到年逾八旬的张宗元家时,他看到身怀绝技的张老先生,却住在两间冬不挡风夏不避雨的破草房,更是心痛不已。强烈的责任感不禁油然而生,决定要为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点事情。
尽力抢救保护非遗
1996年,在陶庄镇政府的关心关怀下,他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义务肩负着陶庄地区群众文化的组织和发展。没多久他就注册了枣庄轩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手头有了点的积蓄。他为了当地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纳艺聚贤,弘扬民族文化,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性发掘、传承、推广、普及。先后使地域特色非常浓厚的洛坊泥塑、面塑、传统皮影戏表演艺术、民间唢呐与大鼓说唱艺术、山东琴书,还有石雕根雕竹雕瓷刻绘画书法盆景等品牌性艺术门类,一个个走出深闺登上乡场闯入市场,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重要元素,各艺术门类的传人成为备受人们关注与尊崇的名人,活跃在艺术创作与服务之中。被人们誉为鲁南民间的“轩缘文化效应”。 2002年4月由王中良周密策划和精心运作,历时三天的“陶庄镇首届民间艺术展”隆重举行。此次会展共展出60位民间艺术爱好者的石雕、根雕、盆景、书法字画等上千件作品,会展正逢陶庄春季农贸交易会,先后有上万人参观了展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为了进一步挖掘、拯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他成立了一支由60多名民间艺人组成的轩缘民间艺术团,聘请了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国家级学术杂志《民间文化论坛》主编,国家一级作家山民先生、国际艺术大师张宗元、伏里土陶传承人甘致有、洛房泥塑传承人张玉明为公司艺术顾问。为解决民间艺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他探索并实施“以文养艺”的新路子。利用商家开业、楼盘开市、新婚庆典等契机,多方联系,为艺人们创造演出和展示的机会。
王中良经常拖着残疾的双腿一瘸一拐,登门动员并收集整理民间文化项目,孙晋亮的石雕得以崭露头角。一件石雕作品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好的,少则一两个月,最长的可达半年之久。纯手工的石雕工艺,常用的料子是鲁南地区奚公山上的紫沙石和带色泽的石灰岩。奚公山是800里泰沂山系鲁中南山区麓延伸余脉,由千山头、奚公山、绣球山等众多山头组成,曾是唐代最著名的集佛、道、儒为一体的祭祀和游览圣地,素有“仙山”之称。故山上之石有驱邪、镇宅、聚财、保平安之传说。孙晋亮精选石料的天然俏色,精雕细凿,作品各有特色:《中华腾龙》巧夺天工,《辈辈封侯》寓意贴切,《连年有余》传统自然,《奚仲造车》栩栩如生,《三角龙》威猛无比……他所刻的艺术品,件件都是精品。孙晋亮的愿望是师承名门,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王中良就积极撮合推荐,并举行隆重地拜师仪式,孙晋亮如愿成为张宗元大师唯一的弟子。不仅满足张大师的夙愿,也延续了陶庄石雕的香火。专家高度评价张宗元师徒俩的石雕作品:利用原始工具,传统手法,依材就势将鲁南彩石中的天然俏色花纹刻化人物、动物形象唯妙唯俏;件件作品独一无二,是收藏家稀有珍品。此后,王中良对其作品加以策划推介,使其成功接到了中国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的邀请。2007年,王中良决定带着孙晋亮及其作品参加全国第四届民间文化博览会,他自掏腰包带得一万五千元钱,交上参展费后,所剩无几。他们吃的是盒饭,住的是地下室。七天的展会他坐在轮椅上,接访客、签协议、谈合作,奔忙在北京农展馆和他们租住的地下室,几天的忙碌连到天安门前拍张照片做个留念的愿望也没能实现。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和坐在轮椅上的王中良热血沸腾执的精神,令与会专家、国外友人、艺术家们啧啧称赞。中国民协党组书记、民俗专家白庚胜同志握着王中良的手亲切地说;“你真了不起,民间艺人感谢你呐!”因而,孙晋亮的石雕也一炮走红,获得美誉,积存多年的石雕作品随之成为人们的收藏与馈赠佳品,艺术脱贫成为现实,而且成为他的职业与经济支撑。
曾经风靡几十年的鲁南大鼓说唱艺术,近年来大有湮灭之势。鲁南大鼓主要流行于泰安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乡村和城镇,演唱形式多为单人坐唱,唱腔吸收了鲁南地方戏的特点,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演唱时没有丝弦伴奏,演员右手执鼓槌子击鼓,左手操鸳鸯板击节演唱。唱词中多数运用鲁南方言俗语,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善用顿音,其旋律似说似唱、自然流畅。为了抢救这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王中良和同仁们登门拜访,对这门艺术心灰意冷的褚思全,却冷嘲热讽地和他们对峙了半晌,好说歹说他才勉为其难地将发霉腐败的大鼓从墙角搬上舞台。指导其“旧瓶装新酒”,以古老的艺术形式,自编了《八马英烈》、《血战台儿庄》、《铁道游击队》、《人杰地灵话鲁南》、《五福娃和奥运》、《十八大礼赞》等唱腔粗犷、豪放,富有山东大汉气魄的曲目。到现在他经常表演的曲目达到70余段。不仅为此申报了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表演的鲁南大鼓书也成了台儿庄古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皮影艺术魅力所在。陈守科作为鲁南皮影艺术的四世传人,身怀绝技,家藏《东游记》、《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等4套完整的皮影戏共800多幅皮影珍品,却一直秘而不宣。王中良和他同仁们驱车一百余里登门造访,人家还神秘兮兮地不太待见。王中良不灰心,一次次地阐述弘扬、传承皮影艺术是对其最好的保护。运用网络,广泛宣传。在群体文化活动中,创造条件,邀请其登台展演,一下子轰动全市,轰动效应激发了陈守科的表演热情。2007年,王中良借助全民迎奥运的潮流,创意并指导创作了45分钟的神话皮影戏《五福娃诞生记》,并组织展演,还推荐到市驻地和山亭区巡演几十场次,观众达数万人。中山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和枣庄学院的艺术生将其作为课外研究内容并多次专程考察研究,台北媒体也闻讯专访,使之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枣庄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洛房泥塑的创始人张有立早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开始在家中用手工捏制泥娃娃。刚开始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物、人物,后来,他根据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戏曲典故又创作了刘海撒金钱,钟馗捉鬼,送子观音,道姑化缘,孔融让梨,刘海献瓜等80多种模具,大大丰富了洛房泥塑的品种。洛房泥塑的第四代传承者张玉明老艺人介绍说,“白货”中人物和动物都有,“黑货”中只有动物而没有人物,这是因为泥塑的人物是不能经过火烧的,否则不吉祥。黑货、白货的着色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黑货不需要上基色,直接着色就可以了。上完色后,花花绿绿的泥塑制品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人物才能变得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从古到今一直是集市、庙会上抢手的民间文化工艺品。但是,洛房泥塑的传人张玉明年近八旬且无传承是件憾事。200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王中良想留下老人制作泥塑的影像资料。在去张玉明老人住处回来的路上,由于道路曲折、坑洼不平,再加上雨天路滑,车子不慎侧翻进路边的小河沟内,王中良的头部严重撞伤,在医院昏迷了一天一夜后才苏醒过来。
辉煌成就催人奋进
在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王中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泥塑、石雕、根雕、竹雕、瓷刻、剪纸、盆景、烙画、土陶艺术、民间唢呐、山东琴书、渔鼓,鲁南大鼓、皮影戏以及鲁南名吃“张氏扣碗”、刘氏辣汤、挎包火烧王、黄氏木板年画等十几种濒临失传和灭绝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被挖掘整理,分别被命名为区市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鲁南皮影戏、鲁南大鼓、竹雕已落户台儿庄,洛房泥塑悄然走进上海世博会,陶庄孙晋亮石雕在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民间品牌艺术家”荣誉称号,竹雕艺人张景水、鲁南大鼓传承人褚思全等荣获枣庄艺术大师称号,王中良也获得枣庄市第三届新闻人物提名奖,他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并组织枣庄轩缘民间艺术团成员们先后协助《印象鲁南》剧组拍摄了《唢呐春秋》、《鼓书艺人》、《石雕艺人》等四集专题。
萤光点点乐善好施
在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王中良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组织发起针对残疾人、弱势群体进行帮扶救助的公益行动——枣庄“萤光”爱心接力志愿者行动。在《梦回台儿庄》民俗专题片拍摄中,应剧组邀请,王中良拖着病残的身体到处寻找场景、准备道具、组织观众。按照剧本要求,一丝不苟的拍摄琴书、大鼓、皮影、渔鼓等镜头。在一次拍摄中,王中良拄着双拐踉跄走在乡间小路上,一不小心他很很地跌了一跤,双膝摔的鲜血直流。走在前面的《梦》组艺术顾问王善民懊悔不已,他回到家中已是深夜,王中良摔倒霎间的影像历历在目,辗转反侧,夜不成眠。《萤光之歌》的歌词与旋律在情感的波涛中诞生。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一口气写成,并连夜打开QQ,用离线文件发给了王中良:我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飞翔在夏天的夜里。天上没有月亮,星星也躲进云里。远行人迷失了方向,眼前一片凄迷。我点燃一只灯笼,送给迷路的朋友。虽然只有一点点萤光,可我有无数的姐妹兄弟。集合起千万盏灯笼,照亮一片天地。
我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飞翔在冬天的夜里。大雪扑面飞来,狂风呼天啸地。远行人又冷又饿,失去了前行的力气。我点燃一支火把,送给寒夜中的朋友。虽然只有一点点萤光,可我有无数的姐妹兄弟。集合起千万支火把,温暖一片天地。
然而,王善民先生在对萤光之歌的理解词里是这样写的:残疾人王中良及一群自身也属于弱势群体的志愿者们,能做出那么多社会救助,太让人感动了。但作为“萤光行动志愿者协会”的会歌,又不可以把自己看得多么伟大。实际上,他们的精神是伟大的,但他们不可能成为救世主,因为他们的力量毕竟是微薄的。他们自己定名为“萤光行动”,是形象而又生动的,他们的确是一只只小小的萤火虫,希望用自己微弱的光,去给迷失在黑暗中的人送去一点点光亮,去给寒冷中的人送去一点象征性的温暖。对于被救助者来说中,他们的救助,更像是卖火柴的女孩的中的那点点火光,给绝望中的人以希望,让被救助者唤起生存的勇气,坚难地爬起来,继续前行。
就是这样,他们没有金钱,没有权力,也没有地位,他们中的许多人连一份固定的收入都没有,甚至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还需要被救助,但他们有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充满爱的心,他们在自己顽强地生存的同时,向和他们一样艰难地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实在是很微薄,但他们自信地是他们能集合起一帮同样充满爱心的姐妹兄弟,把一个个有限的力量集结在一起,虽然仍不能完全救助处在灾难中的朋友,但至少能够照亮和温暖受难者的心灵,给灾难中的人以希望。
而最令王中良引以为傲的,还是他作为公益人士所做的一系列事。2010年,一个孩子被查出白血病。“孩子的父亲知道他是热心人,就跑到他家,说一定要想办法救救孩子。”他说,自己随即带着民间艺人团队,跑遍了枣庄光明广场等地进行义演募捐,后来在社会各界关注下,共筹集到近10万元善款。
2011年,有个残疾朋友找到他,说峄城区有个“跪地女孩”,腿出了问题,已跪地行走20多年。“当时听说这件事,我心里很酸,还想到了自己,她还那么年轻,一定要帮帮她。”4年来,从山亭区“煤油灯女孩”到薛城区的“支架女孩”再到“奔驰哥”李凤动……王中良共帮了30多人。他的足迹踉跄了整个枣庄地。他说这让他很充实,自己能起点作用就好。2012年,萤光行动志愿者协会也被齐鲁网授予“十佳”爱心协会。
家徒四壁无怨无悔
十几年来,王中良为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拖着病残的身体跑遍了全市百余名民间艺人的住所,行程10万多公里,花掉了全部的积蓄十几万元,多数民间艺人在他的帮助下,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而他自己终因积劳成疾,患上了心脏病、类风湿、腰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脊髓受损致使瘫在床上不能站立。街坊邻居说他是“神经病”,妻子也不理解他,抛下他和6岁的儿子,远赴湖北打工。现在,王中良虽已家徒四壁,生活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爷俩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聊到这些,王中良这个坚毅的汉子不禁潸然泪下,但是,随后他又面带笑容:“对于自己的决定,我无怨无悔!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证明了我是个有用的人。”王中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增添了他的艺术追求与实践的热情与激情。力求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将“轩缘文化效应”持续下去,使之在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影响。
身残志坚令人深思
抢救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几乎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为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忘我的境界。民间很多艺术瑰宝,需要传承和保护,需要大家共同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造福子孙后代。王中良的故事,让笔者想到了秋天的落叶,一片片无私的叶子,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不向大树争食养料,不给“母亲”增添烦恼,不去享受安稳的生活,断然从树枝上脱落下来,悄悄地飘落在养育它的土壤之中,化作春泥,化作养分,滋润“母亲”的身躯,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作者王光玲(原标题:绚丽多彩的基石——记枣庄非遗守望者王中良)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身残志坚谱春秋·记枣
【第十三届世王大会文选摘登】一个人,可以没有官衔,可以没有财富, [详细内容]
- · 身残志坚谱春秋·记枣庄非遗守望者王中良
- · 贵峰•诗联【第100期】贺刊:贵峰诗联
- · 左原王氏首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
- · 怎样建设网络强国?习近平给出了答案
- · 警惕以旧衣物捐赠回收为名的假慈善
- · 王毅: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五
- · 中华姓氏分支表曝光:看看你的家族起源于哪
- · 恸!中共七大代表首任中共兴梅地委书记王维
- · 【王氏历史人物】兴办义学王佐才
- · 王家大院人物传《孝义典范王梦鹏》一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