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世王大会论文:王子文·对家谱编修中的世系等未解问题的探究

2019-04-16 11:38:22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家族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其中,“谱牒”即指家谱,而“旧闻”应该是民间传说,它也可能就是有些人说的口头家谱。
  近代民间修谱就十分盛行,而如今修谱也蔚然成风。家谱从最初简短的世系记录,发展到当下体例精当、内容翔实的家族史料汇编,从最初寥寥几语发展到洋洋几十万文字的家族史料,家谱编修不得不说是一项浩大工程。本次撰文旨在与各位宗亲交流,我们在整理家谱资料和编修家谱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细节问题。
     一、家谱的起源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种,现概括如下:一说起源于周代;另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有更早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等等。而我则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东晋太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姓学的王姓人,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南齐人王逡之所《续百家谱》四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南族谱》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实论》十卷,王方庆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等,也都是唐宋时最为通行的谱籍。
      二、家谱中上源世系断线问题的原由
  民间家谱中上源世系断线,主要与修谱时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所造成的,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的家谱,大多数在清代才第一次编修。如《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之《三槐氏世次序》是清顺治乙酉,即公元1645年所修。其序曰:“余家世本江西饶州府乐平乡至荆门青塚。创业在洪武初。一本作创业在(潘汉)之间。始于祖公伏一、伏二。一公生兴旺。二公生王麼。江陵漁总落籍。兴旺生友才。才生大胜、大用、大德、大後、大贤。相传,大用、大胜承王麼嗣。子孙散处江陵、松滋、归州地方,宗派久失其传矣。及经查簿,尚有伯祖钅俞、镇、铿、镛、钅龙,生子壁、子瑾、子瑀、子英、珠,王济、湛、浒、灌、演、淮。王廷琦、廷宣、廷榜皆後、德两祖之后,不惟夫葬处亦不知迁徙何所,此皆族谱之休遂遗忘若斯。惟大贤祖生四子文、铭、钅童、旭。今住青塚、龙马洲、苏家港、堡于湾、戈陈口、堤湖、熊口、荆门等处,皆其裔也。”
     从洪武初年迁基祖伏一、伏二公到《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公元1645年编修,时间相距277年,“诗书接武代有闻人,荆门望族咸推我王氏为最。”东南各省家谱编修年代就更晚一些,大多由宋末明初大战乱迁移而来,到湖广填四川、四川填滇黔时期始修谱,二者前后相距三四百年之久。
   清顺治年间,为鼓励民间修谱,立乡谱诏告天下: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告诉修谱之人,编修家谱的目的。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和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
   清乾隆时代为规范修谱行为,曾两次颁诏,规定民间修谱时,不准挂靠上线,只能从迁基祖开始,最多上溯五代。客观的讲,清乾隆时代的修谱诏书是造成大多数姓氏家谱上源世系断线的主要原因。
      三、上源世系世代是家谱中绕不开的情结
  一个没有上源世系的家谱,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家谱吗?正因为如此,新修家谱,寻找上源世系是我们绕不开一个的情结。2009年8月我怀揣《王氏家谱》老谱复印件从湖北荆门到浙江湖州、江西景德镇、安徽祁门等地,开始了漫长的寻根问祖之路。
  江西彭泽宗人王应斗明嘉靖39年(公元1560年)《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刻本载明我始迁祖伏一、伏二公及上源世系。有曰:“王氏之谱,惟斯谱为正。”被成都巴蜀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中华族谱集成》收录,其原版由河北大学读书馆特藏,现为孤本。该谱较全面的记载了江西、安微、江苏、浙江一代琅琊王氏的世系支脉,言明新安王氏的主要发源地为祁门,析居发源地为浮梁、鄱阳、九江、湖口等地。
  安徽祁门宗人王茂功2008年主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时将我始迁祖伏一、伏二名讳照录,刊于卷一第十页。2011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是新安琅琊王氏始祖璧公诞辰1166年的日子,我提前一天来到祁门,见到了王茂功会长,并与他一起核对家谱。王茂功会长感慨地说:“这是我自修谱以来上源世系对接最完整的一次。”为此,我在《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自序中如实写道:“也许是修谱人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许是祖宗阴德,得到了上天的庇护。”
  我是幸运的,但其他寻根问祖之人也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没有家谱,没有修谱资料怎么办?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查古谱翻文献寻找相关线索,遇到名讳相同的正面人物就考察论证,只要年代相差不远就认作祖宗。二是根据传说和上了年纪人的回忆,长江以南大多数老人习惯口口相传保存世系。
  没有完整的修谱资料或碑文石刻记载,单靠上了年纪人的回忆,上溯祖源一般也就三至五代人。古有“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吕思勉考证,“瞽矇之职,盖尚在小史之前。”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应是谱牒产生的根源,而口口相传的世系,只是家谱的滥觞。
      四、家谱中间支系不明问题的处理
  溯源寻根、问祖修谱时遇到上源世系断线、中间支系不明,这些问题古代先贤们在创修或续修家谱时也会经常遇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我迁基祖第14代王世缵在《三槐谱序》中写道:“吾家自江右创业青冢,迄于今,代更两朝四百年矣。诗书接武,代有闻人,荆门望族,咸推我王氏为最。”雍正十二年十四代孙世缵号念祖敬撰。可见世缵公在写序时对上源世系也只表述到迁基祖。
  家谱的内容越古老,杜撰的印迹越深。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在《中国的家谱》中指出家谱的作伪现象有:乱认先祖,伪冒名族,假托攀附,滥造世系,隐恶书善,联宗合谱。家谱的史料毋容置疑,大部分内容是可信的。迁基祖以下世系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些家谱世系,特别是迁基祖以前的世系,当发现问题时,不能单纯引用某某谱上是“怎么说”的,来证明这一家谱的正确性或错误性。因为你所引用的某某谱本身往往也存在一些错误,用错误来验证对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也许会错上加错。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存疑待考”或者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家谱去“综合求证”。
      五、对古谱中的人名及其行字号的考究
  古代家谱中人名、行、字、号五花八门,修谱时有用名的、有用行的、有用字的、有用号的,修谱人如不加备注,后人可能误会认为是两个不同的人。弄懂这些也是一门学问,就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行是行,字是字,不可混为一谈。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女子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称“许嫁笄而字”。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面见皇帝自称“杨景杨延昭”,不是笔误就是笑话。
  我们在翻阅古谱时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名讳,冲一、冲二、冲三,五七、五八、五九等等,这些都是数字,有明显的记号迹印。仔细阅读古谱还会发现同名的很多,尤其是不同辈份的同名现象也相当普遍,这些是信息和时间不对称造成的,仰惑受限制于环境和条件。诸多种种,修谱人依靠智慧,加以数字标识。为此,我在《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凡例中规定:“谱名与祖上名讳相犯和相同的,应按派语排行加以改正。常用名未按派语排行取名的,应按派语排行加以改正或备注明白。有故祖同先祖名者照书,不在此列。”
      六、30年一代应该只是个虚数概念,而不是实数
  通常说的家谱中的“一代”是一个泛指,也就是一个辈份的人,或者说同世人,我国传统习惯按20至30年计算一代人。世 :古人以30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30年;止,到此为止。本义:30年,父子相代为一世(《字汇》),即一代。古礼规定,男子30岁结婚生孩子,产生新一代。我国婚姻法规定最低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加上晚婚等因素的考虑,按此推算,25年到30年即是一代人。古代一般早婚,跟现代有所区别。汉惠帝时曾规定:“女子年15以上至30不嫁,五算”(《汉书·惠帝纪》)。“五算”即交纳原应交纳五倍的税款。
  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堂三千人吃一锅饭(中新社发),十五世同堂,还3000人吃一锅饭。以30年为一代人,从第一代到第十五代应该是400年,减去第一代人的在世岁数(假定100岁),400年减100年也有300年之久。唐朝有个叫张工艺的人,是张良第26代孙。他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享年99岁。(《旧唐书》、《资治通鉴》)。
     《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清雍正谱总后序曰:“窃闻皇明之初吾家自江右徙于楚。当是时祖公伏一偕伏二,与侄孙名绍,爰迄于兹,骨肉之亲也。”也就是说公元1368-1378年间我迁基祖两辈人从江西到荆门,到2013年《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再修时己录入二十七辈族人的信息,在这640年的时间里共繁衍二十七代人,其中九世同堂。也就是说到2013年《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再修时最高(长)的辈份为十八代,平均35.5年一代人。最低的辈份为二十七代,平均23.8年一代人。如果按30年一代人来算:640(年)÷27(代)=21辈人,与实际少不了6辈人(计180年)。简单地说,有祖孙三代相差60岁,按30年一代人,应该是两代,实际是三代人,推算比实际少一代人;而祖孙三代相差120岁,按30年一代人计算,应该是四代,实际是三代人,推算比实际多一代人。所以,人们常说的家谱中30年一代人,应该只是个概念,我们不能以此武断地怀疑家谱中记载世数(辈数)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