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世王大会论文:王喜修·试论三槐王氏谱牒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19-03-31 12:13:22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一、目前谱牒文化简况
    家族文化包括姓氏文化、祭祀文化、婚娶丧葬文化、风范道德文化等,谱牒文化是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据我了解,目前很多人对修编族谱比较关心,我所知道桂林的80多个王氏家族大部分新修了族谱,对间断了几十年未修的族谱又连接起来了。我阅览了不少族谱,总的来说谱牒质量还是较好的,但是发现一些问题:
    1.大部分王氏家族不知道本家族是什么王氏和堂号。较普遍的只知道天下王氏出太原,对支脉支派只知道有三槐王氏,不知道王姓的支脉支派有很多也很复杂。基于这种思想认识,对是什么王姓只有两种认定,大部分不知道自己家族是什么王氏。另一种就是三槐王氏。桂林市80多个家族族谱写明或口头上说明属太原郡,三槐堂的有15个家族,人口51000多,家族数占总数的17%,人口数占31%。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支脉支派了,写明为太原郡的又必定是三槐堂王氏.把太原王氏和三槐王氏等同起来了。
    2.大部分王氏家族族谱未写明或不知道本家族始迁祖来自何处。桂林的80多个家族族谱上写明始迁祖源地并有证据证实的只有14个,不知道始迁祖来自何处的有6个。其余的虽写明了原籍地,但地址不详,有的只写明何省或何县、何州,但地址不详无法联系。有的虽写明村名,但多数查无此地。奇怪的是,很多王氏家族和别姓家族都写为来自江西原庐陵县(现吉安市区)鹅工大丘,结果都查无此地。有的家族按老谱写的地址进行调查考证,虽找到了该地却查无此人。这说明,很多家族虽写明祖籍地,但实际上还是不知道祖宗上源属哥寻源王氏。
     3.寻根问祖上挂下连流不对源,产生错乱。如平乐县有个王氏家族根据三个外姓人写的文章,与王大良先生编著的《中国姓氏通史·王姓》中的湖南衡阳王夫之家族联系起来。王夫之是我国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这个家族曾显赫一时,经过上挂下连,认定王夫之之兄王介之是本族(平乐王氏)始迁祖之父。但他们的出生时间相差很大,平乐王氏始迁祖生于明宣德6年(1431),王介之生于万历34年(1606),经比较,儿子竞比老子大了165岁。不仅出生时间相差大,又无其他可靠证据证实王夫之家族与平乐王氏有仲么关系,这样的认定很附会。
    4.部分家族老族谱记有其始迁祖是三槐王氏初期的人物,但无证据证实。如百色市有个家族始迁祖叫王轺,是王巩之包弟,因随狄青抗击侬智高来到广西,其后裔现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但经务考]三巩之兄弟中王朝(此句不完整)。又如资源县有个家族,其老谱记载其始迁祖来自山东白阳县(山东无白阳县,需要查证),是王旦之曾孙。其世系是:王旦生政,政生台鼎,台鼎生生资源王家的始迁祖,经查资料,我国历史上无白阳县,王旦下四代子孙中无王政、台鼎等人名。老谱这些资料从何而来现无法查实。
     5、家族内世系分支不清,甚至混乱(略)。
    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思考 
     1.历史原因。各个家族所经历的时间都很长了。我所知道的桂林80多个家族移居桂林时间最长的已达1000年,最短的已70余年。由于时间长,加上很多家族修谱间断时间很久,或者虽然有谱,但资料不全,记载不详。在过去,交通通讯很不方便,信息不通,互不知情,当时总体文化水平不高,修谱人员知识欠缺,这样,很多老谱错漏难免,遗存下来就成了家族的历史之谜。很多家族来历不明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2.客观原因。对家族源头和堂号认定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丽这些因素又是传统文化的形成的客观事实。对这些客观事实有误解就会对家族源头堂号作出错误的认定。如很多姓氏的家族在祠堂中写有“华夏家声远,X氏世泽长”的对联。很多姓氏的家族写得更具体,写为“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这是三槐王氏对祖宗来源的总结,但不适用所有王氏家族。有些家族本不是三槐王氏的也写有上述对联,在修谱时就认定为三槐王氏了。全州县有个家族本不知自己家族的堂号,后来他们以家堂(香火堂)上写有三槐字样,就以此为依据认定本家族为三槐王氏了。
     3.主观原因。是修谱人员认定家族源头和堂号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其中有的无意推测。我曾问一个家族一个有权威的退休人员,你们家族是什么王氏,他很肯定的说三槐王氏。问他有什么根据,他说根据没有,是推测的,对此我就不好多问了。再一种指导思想是出于荣誉感,觉得先祖是名人、是大官,子孙就觉得荣幸,因此把自己的祖宗写得完彩一点,或者把自己祖宗变成某名人的后裔。如全州县有个家族历来不认为是王巩的后裔,现在也没有新的证据证实,仅凭主观臆断就确认本家族是王巩的后裔了。
      三、对谱牒中出现问题的思考
     1.修谱人员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求实传承传统文化,不能主观臆断,不能攀龙附凤,否则容易把事实搞错。谱书上的错漏是永远的错漏,我们这一代人搞错了,下一代下几代的人以为是对的,对搞错的事实后辈们很难察觉是错的。就算察觉有差错后辈们也无法更正,这样,错误就永远要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要求实,不要成为差错的制造者。
     2.要克服人口数量越多越发达的思想。我认为当前修谱中不求实不是个别家族个别地区的问题,在全国的家族文化研究中比较普遍。如有篇文章指出我国三槐王氏总人口3000多万,我认为此数是值得质疑的。为了核实此数的可信度,我查了有关历史资料。三槐王氏的始祖王祜生长于五代十国后期,其子王旦等四兄弟生长于北宋初期。北宋于公元960建立,1127年灭亡,王旦生于公元957年殁于1017年,北宋成立至今与三槐王氏产生至今时间不相上下。据历史资料显示,王旦拜相在位时的1006年,宋朝版图之内的总人曰是1628万,时至今日时间已逾1010年,如今我国大陆人口总数是13.8亿,相当于北宋初期人口总数的80余倍,如果按北宋的疆域统计现有人口,估计人口增长幅度不到80倍。与此相比较,在同一时段内,三槐王氏的人口由几个人增加到3000多万,这个增长幅度已达千万倍了。这些数字能采信吗?我认为数字越大越有水份。再拿世界各国人口增长率来对照,据查网上资料,目前(2015年)人口增长率超过4%的只有两个国家,即卡塔尔增长率4. 93%,津巴布韦增长率4.36%。增长率3%- 4%的有6个国家,增长率2%-3%的有37个国家,增长率1%- 2%的有57个国家,0%-1%的有58个国家,负增长的有31个国家,中国2015年人口增长率为0. 48%。这一增长率虽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但从宋朝至今也受到战争与自然灾害的影响,估计人口平均增长率也不会很高。为了便于计算,我们以每年递增1%计算,几个人经过1000年能增长到3000多万吗?再与我们桂林市的王氏家族相比较,几个迁入时间600年以上的家族人口上万的只有灌阳一个家族达15000人,其余的都在7000入以下,时间最久的全州上白石王家入全州居住已近千年,人口还不刭1000人。还有一支历时900余年的家族也只有4300人。桂林这么多的王氏家族人口增长这么慢,难道三槐王氏总人口能增长那么快。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家族文化研究者深思。
     四、如何求实传承家族文化
    1.通过各种途径查明各家族的来历及上源情况,尽可能解开一些家族的历史之迷。
    2.对家族渊源及堂号的认定要防止主观臆断,克服求荣誉而攀龙附风,怕耻辱而不做寻源家族或先祖贫穷的家族,防止产生新的错乱。
    3.发挥宗亲会的作用,对本家族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不断进行考证,发现错误尽可能纠正。  
    4.家族文化研究机构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特别是谱牒文化知识的宣传。以上是我个人之浅见,供研讨会和家族文化研究机构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