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王大会论文:王朝利·三槐堂王氏家训及其当代价值

三槐堂王氏家训,是三槐王氏四世祖、北宋真宗宰相王旦临去世前告诫子孙的遗言,因其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而被后代子孙当作家训,世代尊奉。今把该家训原文和译文刊发如下,并介绍该家训在北宋时期制订背景、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以便更多的三槐堂王氏子孙遵守,发扬光大。
一、三槐堂王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三槐堂王氏家训,又名《文正遗训》,原刊于清人王梓材、冯云濠所编的《宋元学案补遗》卷三,是与其他文字合编在一起的。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该家训是要子孙在祠堂祭祖时诵读的,原文如下:
“冬至一节,宗长领子孙男女,齐到祠堂,击鼓三声,参拜四礼,供献酌馔。礼毕,宗长坐于堂东,主妇坐于堂西,子孙男女分立左右,命子弟一人诵家训曰:
‘为臣必忠,为子必孝,为兄必爱,为弟必敬,为妻必顺,毋徇私以伤和气,毋因私故以绝恩义,毋惹闲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德性。 有一于此,是悖祖宗教训,族共责之。’
众一揖而退,饮酒分福,成礼而散。”
‘为臣必忠,为子必孝,为兄必爱,为弟必敬,为妻必顺,毋徇私以伤和气,毋因私故以绝恩义,毋惹闲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德性。 有一于此,是悖祖宗教训,族共责之。’
众一揖而退,饮酒分福,成礼而散。”
上述“为臣必忠,为子必孝,为兄必爱,为弟必敬,为妻必顺,毋徇私以伤和气,毋因私故以绝恩义,毋惹闲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德性。有一于此,是悖祖宗教训,族共责之”,从内容上看的确具有家训的性质,尽管不见于宋元时期的其他文献,但出自明清时期王旦后人之手、或经过明清时期王旦后人的加工润饰,应是符合实际的,因此也弥足珍贵。
上述家训的意思是说,作为三槐堂王氏子孙,出仕应该衷心服务百姓,在家应该孝顺父母。身为兄长的应该关心爱护弟弟妹妹,担起兄长的责任。身为弟弟妹妹的应该恭恭敬敬对待兄长,长幼有序。作为妻子的应该和睦妯娌孝顺婆婆。做官时不要徇私枉法而伤天害理,更不要因为违法对象是亲友而不秉公执法。年轻人不要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给家族招灾引祸。没有重要事情不要喝闲酒,以免酒后失徳降品。如果违犯上面家训中任意一条,就是违悖祖宗教训,要召集族人,让他在大庭广众下接受责罚。
二、三槐堂王氏家训与北宋真宗宰相王旦
由上文可见,三槐堂王氏家训是与三槐堂王氏相关的家训,出自北宋真宗宰相王旦或其后人之手。其中的三槐堂王氏,又称三槐王氏或王氏三槐堂,其中的“三槐”得名于这支王姓人的祖先王祜在自己的庭院中手植三槐,以勉励子孙努力仕进、位登三公。王祜当年之所以要手植三槐而不是其他,是因为早在周朝时,王宫外要栽种槐树三棵,三公上朝见天子时要面对槐树站立,后世便以三槐指三公一类的官职,王祜在家中手植三槐也是这一喻意。后来,王祜的次子王旦官至宰相,位居三公之首,而且子孙显赫,成为望族,实现了他的愿望。因为有这段传奇性的肇始传说,世人便把王祜及其家族称为三槐王氏或王氏三槐堂。北宋人苏东坡《三槐堂铭》及其其中的“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南宋人王明清《挥麈录》“王文贞手植三槐于廷,时人以三槐表之”,就是说三槐王氏或王氏三槐堂的称谓在北宋时就已经有了,此后才相延成习,影响至今。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三槐堂王氏子孙如今约有四千万,是与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开闽王氏齐名的王姓重要支派。
至于北宋真宗宰相王旦,字子明(957—1017),史书说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极负文才,太平兴国五年(980年),24岁的他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他初任大理评事,后迁平江(今湖南湘阳)知县、潭州(今湖南长沙)银场监理、著作佐郎、殿中丞、郑州通判、濠州(今安徽凤阳)通判、右正言、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理检院知事、兵部郎中等职,宋真宗时委以重任,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审官院知事、通进银台封驳司、给事中、工部侍郎、尚书左丞,49岁时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当朝宰相。从此直到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辞职,在朝中掌权18年,是宋真宗最为重要的股肱之臣,人称“太平良相”,也是三槐堂王氏最为杰出的代表。宋真宗在他病逝时废朝三日,又亲临痛哭,为他赠官太师、尚书令、魏国公,加谥号“文正”,配享宋真宗庙廷。他去世后被葬在京师以东的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今开封市东门外联合收割机厂一带),这里也是他的生母边夫人故乡。在宋真宗之子宋仁宗在位时,还专门为他题写了“全德元老之碑”碑额,令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欧阳修撰写了《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他的子孙为了便于祭祀,还在当地修建了王氏宗祠,宗祠内也植槐树三株,以附会祖先手植三槐之事,宗祠的名称也是三槐堂。其后不久,著名文学家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
三、三槐堂王氏家训的当代意义
在三槐堂王氏家训中,为每一位子孙都规范了在家或走向社会以后的行为准则,无论出仕、为子、为兄、为弟、为媳、做事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特别是要做事忠诚,孝顺父母,兄长为家族表率,年轻人奋发向上并恭敬对待兄长,媳妇持家要孝敬公婆、和睦妯娌。做官要公正无私,犯了错误要受到惩罚。这种家训或规范,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中国梦不谋而合,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在古今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家庭的组成部分,而家又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在家庭内部遵守了相应的规范,走向社会后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才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远大理想。同时,社会的实质是行为规范,也就是规矩,道德规范是首选,道德规范无法解决的问题,一般用法律解决,不用法律解决的社会是理想中的社会,也是人人都向往的社会,但是也仅仅存在于理想中。所以要有规矩,要有法律,这是现在社会赖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的基础。系统的秩序也是几千年来所坚持和倡导的,并延续至今的保证。社会是由不同角色的人构成的,不同角色的人应该怎么规范,三槐堂王氏家训给出了答案。做官应该怎么做,做儿子应该怎么做,做哥哥的应该怎么做,做弟弟的应该怎么做,做媳妇的应该怎么做,做官遇到案子怎么判,遇到亲友怎么办,年轻人不应该做什么,烦闷之时也不要借酒消愁,犯错怎么处理等,都有答案,并把每个人不作为一个个体,而是有身份,放在社会环境中来给出解决方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物质生活高度丰足,基本实现了三十多年前的发展目标,但许多社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度越来越低、贪腐问题越来越多,许多都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如果人人都能按照三槐堂王氏家训要求的那样做人行事,在家庭内部做好自己,走向社会后对周围人们、对乡里县里发生正面影响,如春风化雨般地化解相应的社会问题,长此以往,社会风气自然得以好转。待那时,社会必是和谐社会,我们所有追求中国梦的目标也不难实现。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世王大会论文:王朝利
三槐堂王氏家训,是三槐王氏四世祖、北宋真宗宰相王旦临去世前告 [详细内容]
- · 世王大会论文:王朝利·三槐堂王氏家训及其
- · 世王大会论文:王学彪·王祜遗诗考论
- · 五千年前的饼鏊:煎饼美食的简史!
- · 武夷山下“花朝节”
- · 两岸学子“以茶会友” 台生期待与更多朋友
- · 中央电视台编导为王源发声:各方面都做得很
-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写出隐士居所三层
- · 养老金又涨了 1.18亿人受益这几类人涨得更
- · 盈河王氏祖王积翁公事迹详考
- · 中华王氏情,两岸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