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世王大会论文:临沂王军宝·植三槐致三公之迷

2019-03-23 09:26:13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王军宝
 
      引言:(王祐)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王旦),相真宗皇帝……”(苏轼,《三槐堂铭并序》)。自王祐植槐立誓,三槐王氏一直延续着荣耀与辉煌,而今,自称“三槐王氏裔”者,近4000万人,这是一个奇迹。苏轼铭文中涉及千古之迷:王祐何以植槐立誓,又何以断言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一、王祐何以植槐
  大概槐之文化象征意义与植槐人心中愿望相符。《周礼》:秋取槐、檀之火。《淮南子》:老槐生火。《天玄主物簿》云:老槐生丹。槐之神异如此。
李时珍于《本草纲目·槐下注》:《周礼》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吴澄注: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王安石释:槐华黄,中怀其美,故三公位之。
   《春秋元命苞》云:“槐之言归也,古者树槐,听讼其下,使情归实也。”
  世俗中以槐木之通灵,传之久远,董永与天仙,赖槐阴为媒;南柯一梦,托槐洞之蚁穴;洪洞迁民,凭老槐上喜鹊窝。
  古代以槐象征三公的词语有: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兖,喻指三公;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蝉,指高官显贵。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科第吉兆的象征: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以槐立誓明矣。
     二、王祐何以自信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王祐(佑),有祖德荫佑,历史文化传家,积有阴德必有阳报,有此三者,是王祐植槐立誓“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的依据。夫琅邪王氏自西汉王吉祖即以文化传家,三世公卿;汉末王祐祖上王祥以孝名世,位至元公,德荫子孙,至东晋更达到“王与马共天下”之盛,其后历经南北朝四百年长盛不衰,至唐仍有四位宰相;更有王祐本人积下阴功,以全家百余口之姓命救符彦卿(实乃至宋朝天下数百年之太平),不仅是积有阴德,还为宋室立下大功,且为救符彦卿,自己放弃了三公之位,赵氏皇家欠了他王祐一个三公之位,论功子孙该有三公。   又且有王旦这个最优秀最争气的儿子,为官、为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自身努力为他父亲完成了誓愿。(王旦世系:王言――王彻――王祐――王旦(谥文正)――王素(谥曰懿敏)――王巩(与苏轼交好)   
三、王祐与儿子王文正公旦简介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祖言,仕唐黎阳令。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到赵宋朝,王祐做到兵部侍郎。王祐为文“藻丽”,因植槐立誓,为“三槐王氏祖”,而今,自称“三槐王氏”者,近4000万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王旦,北宋名相,王祐之子。是王旦,坐实了其父“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的预言。名气上,王旦似不胜寇准、范仲淹等名相;功业上,寇准、范仲淹等却不及王旦。
    看范仲淹对王旦评价:“王文正公旦为相二十年,人莫见其爱恶之迹,天下谓之大雅。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枢密使扶风马公知节慷慨立朝,有犯无隐,天下谓之至直。”三人中王文正公旦独“大雅”之评。
   何为“大雅”,《毛诗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从“文正”这个谥号看王旦之特殊地位,非一般宰相可比。
    宋仁宗的老师夏竦地位特殊,仁宗偏爱,死拟谥“文正”,朝野大为不满:“谥之至美,文正也!”司马光反对“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而夏竦奢侈无度,聚敛无厌,内则不能制义于闺门,外则不能立效于边鄙,言不符行,貌不应心。语其道德,则贪淫矣;语其正直,则回邪矣,此皆天下所共识,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仁宗没办法,只好谥夏竦“文庄”。
     (《逸周书·谥法》: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有宋300多年,得“文正”之谥者,只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可见“文正”是多么令士大夫向往。然“生拜宰相,死谥文正” 有宋300多年,久居宰相之位、死有“文正”之谥者,只王旦一人耳。王旦之宰相是实至名归,并非靠先人功业后致。
四、王祐救符彦卿之功,德足佩三公
  何以言之,先看救符彦卿之事,《宋史·王祐传》:“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宋太祖赵匡胤)以祜代之,俾察彦卿动静,谓曰:‘此卿故乡,所谓画锦者也。’祜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祜有阴德。
    很显然,宋太祖忌惮符彦卿,故以怀疑其将要造反为名,而暗示王祐:倘若把符彦卿以合理的罪名干净利索的杀掉,就允你“画锦”故乡,虽没有明许三公之位,推断一下,当时情景,王祐已经是“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郞,知潞州”,去宰相之位不远,替皇帝解开心结,自然会官封极品(皇帝话外意已经明显,你替是朕办好此事,拿宰相之位相酬)。
    但是,王祐不但没有按照皇帝的意旨杀掉符彦卿,反而以全家性命担保符彦卿,力谏赵匡胤,不要杀符彦卿。当然在王祐那里,是决不会为了自己和利益乱杀无辜的,更重要的是王祐知道杀符彦卿很可能导致江山易主。当然了,王祐虽然在符彦卿事件上办得圆满,但没有按照皇帝的意愿办,赵匡胤既没升王祐官也没有降,只“徙知襄州”而已。这时侯,王祐心里似乎也有点不平衡,这事办得比皇帝设想的要圆满,皇帝没有升赏。
    王祐在赴襄州任之前,在庭院里植三棵槐树,并说:“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揣度王祐当时心情,立此等誓,心里有一定的期望,也有一定的自信。一者,王祐以全家百余口保符彦卿积了阴德;二者,保符彦卿即是保宋室天下,免百姓涂炭,此等无量功德,非三公不足以报答也。
  保符彦卿的意义倒底如何重大,先看一下符何许人也。
  符彦卿(898年 ─ 975年),字冠侯,五代、北宋时宛丘人。五代及北宋初期名将,曾多次与辽军作战。他出身武将世家 ,祖父乃吴王符楚,父亲是秦王符存审(李存审,为李克用养子,赐姓李)是中华名将,符存审曾任宣武节度使、蕃汉马步军都总管中书令。他的大哥符彦超曾任安远军节度使,卒赠太尉,二哥符彦饶曾任忠正军节度使,兄弟九人均为镇守一方的军事将领。在这样的一个武将家庭中,他13岁就能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因破兵于嘉山,累官天雄节度使,拜太傅,由淮阳王进封魏王。后周、赵宋更替之际,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先后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一是宣懿符皇后(931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一任皇后。先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柴荣纳为继室。柴荣于954年即帝位,册封符氏为皇后。955年七月二十一日,皇后身染重病而逝,终年二十六岁。谥为"宣懿皇后",葬懿陵。二是宣慈符皇后(932--993),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大符皇后的妹妹。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初九,立为皇后。仅过十天,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即位,尊为太后。因柴宗训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柴宗训,自立为帝,建立宋朝。符太后还西宫,号“周太后”。柴宗训死后她出家修道,号玉清仙师。死后谥号“宣慈皇后”。三是懿德符皇后(941年—975年)后周显德年间,嫁给赵匡(光)义为继室。开宝八年逝世,年三十四。葬安陵西北。赵匡义即位,追册为皇后,谥“懿德皇后”。
      因此,王祐暗示赵匡胤,倘若他逼得符彦卿起兵,江山有可能不再姓赵, 更何况,柴宗训是符彦卿的外甥,符太后,也就是周太后,是符彦卿的女儿,他们都还健在,如果惹恼了符彦卿,一举兵,天下相应赵家天下能不能保住,还真不好说(因为天下柴家才是正统),所以王祐保符,宋太祖虽然不甘心,但也只好“从谏如流”了。符彦卿退休迁江西后,留给后人一句话“功高震主”。此后,符氏后裔从政者少。
    朝大的方面说,王祐捍卫了宋初来之不易的安定;朝小的方面说,王祐维护了赵家天子与符氏家族的和谐。“祐有阴德”——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祐未能官拜宰相,天下、赵家、符家都欠着王祐一个大人情。
   王祐手植三槐于庭,说“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是理直气壮,赵天子闻之当如所愿。当然子孙也得争气才行,宰相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这也是中国人最后的不朽精神归宿:“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太上有立德,次有立功,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四十二年》。
  救符彦卿小惠也,救天下百姓才是大德,德荫万世,这在中国是有先例的,孔夫子教天下行仁道,以诗、书、礼、乐教化天下。故孔氏之兴也未艾,周王子晋以太子位为天下百姓谋,故其后世无穷尽也,三槐王祐,以忠直救一人而安天下,其福德为后世子孙荫。所以追踪三槐所以兴盛,则以德传后世可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