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王大会论文:海南王雷·姓氏文化与孝道文化

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她与中华文化之中的孝道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孝道文化,是姓氏文化的发展延伸。而姓氏文化之中,包含着浓重的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与姓氏文化关系密切。这种密切就在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血缘关系,讲究姓氏关系的民族。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叔侄关系,舅甥关系,都是以姓氏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血脉明伦理,有一种追根求源认祖归宗的共同愿望,由此而产生了源源流长、古朴厚重的姓氏文化和祖根文化,这正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中国人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关系纽带。而姓氏,则是我们血缘的河流,溯流而上我们可以追寻到自己的祖根,追访到自己的故乡!中华民族的姓氏是世界上产生最早、使用最方便、内涵最丰富、最能体现血脉传承和人的高超智慧 。姓氏文化是一个综合学科,它不仅是社会科学而且对自然科学的遗传学、病理学等研究也极具价值。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主要就是靠姓氏文化为载体来代代传承!这种姓氏关系,就是亲情关系的最重要的反映。我们的国家,就是以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为纽带的组合体。社会的和谐,来自于家庭的和睦。家庭的和睦,是不同姓氏之间的男女组合的爱的表现。这样,就形成了以姓氏为代表的孝亲文化的出现。
影响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倡导“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德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子孙的孝道教育。教育的“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先人造字时就提示我们教育的重点是孝道,不讲孝道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
我国研究孝道的权威人士原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认为,中国自“五四”运动至2007年《人民日报》发表“弘扬孝道共建和谐”,近百年来没有进行过孝道教育是一个重大失误,导致我国现有约52%的青年人不孝。
这个调查结果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也说明了孝道教育的缺失是可以引发多么严重的社会问题。 例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没有根本改善,形势令人堪忧!有识之士一再呼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孝道教育是最好的“抓手”。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诗大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汉书·武帝纪》:“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 唐许浑 《题卫将军庙》诗序:“既而以孝敬睦闺门,以然信居乡里。”
孝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在维护家庭、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孝道的当代意义,兼纯、厚、爱三重意义,而爱是其中最本质的意念。现在的学者喜欢谈人文精神,爱说人文关怀等学术词语,究其实质,所谓的人文精神无非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所谓人文关怀也无非就是关怀他人、尊老爱幼的道德承担。在这个意义上,孝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文关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道具有非同小可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
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孝敬、孝养、孝志(立身)、侍疾、谏诤、善终等内容。孝敬: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孝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就个道理。
孝志(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尤其是完成了父母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就是孝志。今天引申到为国家为民族尽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孝志。例如,为了“国之重器”的秘密不泄露而三十年都没有回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实为对父母的大孝。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我们提倡生前要尽量进孝,身后事尽量从简。但为人子孙还是要重视为父母长辈送最后一程。
孝养、孝敬、孝志(立身)、侍疾、谏诤、善终这几个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世王大会论文:海南王
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她与中华文化之中的孝道文化, [详细内容]
- · 世王大会论文:海南王雷·姓氏文化与孝道文
- · 王启水会长在纪念三王公入闽1134周年大会上
- · 湿.气“最怕”的食物,经常吃,不仅排湿气
- · 王氏祖训
- · 知否?知否?霞浦王伯大为右丞相郑昭先女婿
- · “蓝溪杯”第二届大中华区域对联擂台特别专
- · 世王大会论文:上海王伯飞·追寻姓氏起源
- · 春暖清明 缅怀先祖 激励后人......
- · 韭菜炒鸡蛋,少了这两步,难怪韭菜炒老了,
- · 福鼎市大岚头天后宫诗书石刻日前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