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霞浦赤岸村,体会留余文化,悟为人处世之理

2019-01-22 09:01:40来源:宁小爱 爱宁德

打印 字号: T|T
       在书店里,有三种书卖的最好。一为教辅,二为青春文学,三就是成功书籍。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对金钱的欲望中。人们谈成功,谈创新,谈变革,可怎么就没有人谈留余呢?难道留余已经过时了么?
 
       长溪悠悠向东奔流,金台港已化为良田万亩。呱呱坠地的婴孩变成了老叟,但留余的思想文化却世代传承。万贯的家财容易散尽,但光辉的思想却永不过时。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在郑州市巩义市,有个康氏家族竟然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兴盛13代400余年,至今繁盛而不衰。鼎盛时期,康百万、沈万山、阮子兰还被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要问康氏家族生命力为何如此强大,秘诀就在康家家训——留余。
        康家庄园里,有一块中华名匾——留余匾。留余匾上刻着“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还特意用篆书突出留余二字。留余匾悬挂在主客厅上,告诫着子孙后代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留余匾
 
         而这块匾上的诗词却是缘自我们霞浦一个叫做王伯大的人。说起这个王伯大,他是南宋末年士大夫,官至参知政事。是霞浦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历史人物之一。当年他几经官场沉浮,晚年回归故里,回顾毕生坎坷经历,在赤岸筑“留耕堂”后挥笔写下了这首《留余铭》,又称《四留铭》。
 
《留余铭》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翻译成现代文,大意为:“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留一些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留一些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留一些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留一些给子孙后代。”
 
 
      王伯大的“留余”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的中庸之道,还融合了佛家“无执”和“不忍”的禅意,表达了道家“不争”和“无为”的老庄思想。“留余”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赤岸这座东南小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花开半时偏妍,酒微酣时最妙。江海有潮起潮落,才不至于泛滥成灾。国画中的留白,多了意境的美感;人和人之间距离产生美,相看才能两不厌倦;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
 
      也听有人说,留余的前提是丰富,并非每个人都有余地可留。当生活遭遇困境山穷水尽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而不是留余。可是若反过来想一下,平日如能留余,也不至于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平时走自己的路时,也要让别人有路可走。
 
 
        其实在赤岸,最闻名遐迩的不是空海法师与佛家思想,而是已经根深蒂固在霞浦人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留余文化。
寻找空海法师与赤岸村注定的记忆
 
      今日,在霞浦的福宁文化公园,人们刻着王伯大雕像,既是纪念祖先,更是弘扬祖上留下的留余思想。而在河南省,也成立了留余文化研究促进会,传承留余文化,不忘老祖宗留下来的淳淳教诲。赤岸的留余文化在这个利益当道的今天,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历久弥新!
 
 王伯大
 
文尾附一历史家训《石案铭》,与诸君共同赏读。
 
 
宁小爱丨文字编撰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丨图片采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