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赤岸村,体会留余文化,悟为人处世之理
在书店里,有三种书卖的最好。一为教辅,二为青春文学,三就是成功书籍。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对金钱的欲望中。人们谈成功,谈创新,谈变革,可怎么就没有人谈留余呢?难道留余已经过时了么?

长溪悠悠向东奔流,金台港已化为良田万亩。呱呱坠地的婴孩变成了老叟,但留余的思想文化却世代传承。万贯的家财容易散尽,但光辉的思想却永不过时。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在郑州市巩义市,有个康氏家族竟然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兴盛13代400余年,至今繁盛而不衰。鼎盛时期,康百万、沈万山、阮子兰还被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要问康氏家族生命力为何如此强大,秘诀就在康家家训——留余。

康家庄园里,有一块中华名匾——留余匾。留余匾上刻着“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还特意用篆书突出留余二字。留余匾悬挂在主客厅上,告诫着子孙后代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留余匾
而这块匾上的诗词却是缘自我们霞浦一个叫做王伯大的人。说起这个王伯大,他是南宋末年士大夫,官至参知政事。是霞浦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历史人物之一。当年他几经官场沉浮,晚年回归故里,回顾毕生坎坷经历,在赤岸筑“留耕堂”后挥笔写下了这首《留余铭》,又称《四留铭》。

《留余铭》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翻译成现代文,大意为:“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留一些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留一些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留一些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留一些给子孙后代。”

王伯大的“留余”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的中庸之道,还融合了佛家“无执”和“不忍”的禅意,表达了道家“不争”和“无为”的老庄思想。“留余”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赤岸这座东南小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花开半时偏妍,酒微酣时最妙。江海有潮起潮落,才不至于泛滥成灾。国画中的留白,多了意境的美感;人和人之间距离产生美,相看才能两不厌倦;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
也听有人说,留余的前提是丰富,并非每个人都有余地可留。当生活遭遇困境山穷水尽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而不是留余。可是若反过来想一下,平日如能留余,也不至于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平时走自己的路时,也要让别人有路可走。

其实在赤岸,最闻名遐迩的不是空海法师与佛家思想,而是已经根深蒂固在霞浦人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留余文化。

寻找空海法师与赤岸村注定的记忆
今日,在霞浦的福宁文化公园,人们刻着王伯大雕像,既是纪念祖先,更是弘扬祖上留下的留余思想。而在河南省,也成立了留余文化研究促进会,传承留余文化,不忘老祖宗留下来的淳淳教诲。赤岸的留余文化在这个利益当道的今天,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历久弥新!

王伯大
文尾附一历史家训《石案铭》,与诸君共同赏读。

宁小爱丨文字编撰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丨图片采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宗亲风采】王健 慈
王健王健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青岛公司总经理--------------慈铭体检 [详细内容]
- · 【宗亲风采】王健 慈铭体检--中国健康体检
- · 本网总编等上海会晤周总理侄儿王秉和
- · 王氏宗谱、族谱、家谱、支谱、家乘...你懂
- · 洛阳市王氏研究会筹备组举行第一次发起人会
- · 开国上将王平的子女后代
- · 浙江所有古村镇都在这里了,很多都免费,春
- · 读懂中国的思想指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 读懂中国的思想指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 为什么要有祠堂?
- · 族谱里的往事:再祭杨德群——鲁迅先生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