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水北王氏:书圣王羲之后代
始祖为东晋王羲之十九世孙 寓惠近千年
水北王氏宗祠历经500余年。2008年,水北搬迁,在北湖公园处修建新祠。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家族名片
水北王氏,源于陈塘,在惠960余年,始祖为东晋王羲之十九世孙王龙德,于北宋仁宗年间率子孙自金陵迁徙惠州,定居陈塘,开枝散叶。至十世孙王一举于元末明初择居水北荔浦,再建王氏宗祠,获称“水北王氏”。王氏家族秉承琅琊之风,诗书传家,元有“两教一事”,明有“两史”、“两巡按”、“两太守”,清有“两县令”,更是出了惠州“明代四大御史”之首王度,名声大振。水北王氏在明代遭遇两次灭族,族人顽强生存,迁徙各地,今惠阳、博罗、惠城、兴宁等地皆有后人,子孙数万。
上篇·族
千载陈塘王氏自称琅琊之后
初春的东江北岸,寒风尤烈,高楼耸立的沿江大道边,红棉却已花开。这里,曾经是水北最有名家族王氏族人居住地,百年木棉树下,昔日显赫的水北王氏在此修建宗祠,历经500余年。
2008年,水北搬迁,破旧的王氏宗祠最终被拆毁,在水北新居北湖公园处修建新祠,唯留高大的百年木棉挺立江边。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木棉不语,却见证了水北沧桑巨变,王氏几度兴衰。
“兰亭日暖,荔浦春浓。”水北王氏新祠堂联依旧,却没有了依靠的百年木棉。水北王氏的历史,犹如旧祠原址与新祠千余米距离,蜿蜒曲折,历经千载。
族谱串起千年历史
水北王氏自称 “琅琊之后”,二十七世子孙王国光当了几十年教师,潜心研究家族历史,他最为宝贝的是家族前人康熙年间修辑的《水北明谱琅琊王氏》。这本族谱来之不易,最初为明代王氏十五氏子孙王凤歧整理充实资料修辑族谱,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经历朝代更迭民间战乱,王氏族失遗族谱宗系,所幸十一世族人王常吉保留着残本,故清代康熙年间陈塘王氏重新修族谱,二十七世子孙王叙经修辑、王叙铭抄录,得以稽考明代族谱而成全牒《水北王氏族谱》(康熙本)。最终,族谱《水北明谱琅琊王氏》流传下来,王国光留有一本复印本,“向来不外借”。
这本族谱详细记载了水北王氏迁徙历史与历代人物,足有三百多页之厚。王国光介绍,族谱原本,是明代王凤歧任岁贡主簿时,深得皇帝赏识,出入皇家书院,翻阅档案史籍,摘录与王氏有关记载等文史资料,而后充实修辑族谱。“这本族谱对王氏族人的记载,与地方志或史料有些不同,我更倾向族谱对人物的介绍,王凤歧掌握的资料更全面。”令王国光自豪的是,这本族谱还抄录了明初惠州名人周歧后、吴高、翟彦荣、杨政、张日新等诗词歌赋与墓志铭,如明代博罗才子周歧后的5篇辞赋,这些辞赋即便在地方志也难寻获。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载国事之常变,谱以叙族人之根本,率皆以信示之。观国史而知实世之升降洞然,观族谱而明祖宗之血脉昭然也。”《水北明谱琅琊王氏》开篇,道明了族谱对家族的意义,也是王凤歧重修族谱的原因。据记载,王氏最早修族谱的是元代八世王仕,可惜版本无存。王凤岐“广集先祖人文史迹及族人活动踪迹,最终著成《水北明谱琅琊王氏》,并使其定型后传”。族谱按“序、源考、世系歌、世系简表、族训、六十流年花甲便览、宋元明历传国号花甲便览、历代世祖生卒事迹录”八大部分写成,结构严谨,语言精准。
这本族谱记载的上百位王氏族人,串起了“琅琊王氏”在惠州的足迹,也描述了这个家族近千年跌宕起伏的历史。
宋金陵迁惠
水北王氏先祖最初落基于今日小金口陈塘一带。据族谱记载,始祖王龙德号十一郎,为东晋王羲之第十九世孙。
琅琊为秦三十六郡之一,为秦朝大将王翦、王卉、王离祖孙受封之地,其后人故称琅琊王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注:“永嘉之乱”亦称“永嘉之祸”,西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匈奴趁着中原战乱、天灾人祸,大举南下,攻陷洛阳,掳走怀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族建立的政权被外族推翻,导致统治集团整体南迁,定都建康,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王氏家族衣冠南渡,举家迁至会稽(今绍兴、宁波一带)、金陵(今南京),至东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成顶级门阀士族,位于当时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出了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名人。唐代诗人刘禹锡名句“旧时王谢前堂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述的就是唐朝时期王谢家族为代表的门阀士族的衰落。
至东渡金陵,琅琊王氏便世居乌衣巷,直至北宋。时间过去700多年,历史再次重演:宋亦是个倍受外族侵扰的朝代,乃至1127年发生“靖康之耻”,金人大破都城开封,掳走徽宗、钦宗父子,宋皇族南迁建康,建立南宋。《水北明谱琅琊王氏》记载:北宋期间,金人不时骚扰,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孟冬,龙德公乃率子弟徙至广东惠州博罗陈塘歧阳岗定居,故“此公所以为陈塘开基始祖也”。
王龙德如何下定决心,从繁华金陵出走,率族人来至岭南之地,重新开基建业,族谱并无记载,其中的线路与艰辛,无从得知。族谱对这位“开基始祖”的描述,只有寥寥三十字“号十一郎,为人襟怀耿介,卓立独行,嗜书好古诗,礼传家,喜好林泉,训子有方”。这些描述,倒是可以看出这位龙德公不愧琅琊王氏后代,颇有魏晋士人之风。
水北王氏相传,当年龙德公之所以定居陈塘,是因为此处有条河流,于是泽河而居,命名这条河流为“陈河”,以河为名,王氏开基之地故称“陈塘”。
元“两教一事”
王氏定居陈塘后,不断开枝散叶,成为陈塘一带大家族。族谱记载,王龙德有两子,长子王革“广置田地”,可见王家家底颇厚。之后,从北宋至元代,王氏历经十代,300多年间不断壮大。
“元代,王氏家族出了两教一事,这在惠州历史上是少见的。”王国光对此颇感自豪,他认为元代惠州籍官员不多,记载的仅有4人,而根据《水北明谱琅琊王氏》记载,王氏家族在元代就出了3位教职官员,可谓难得。
惠州学者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在《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中提到:根据明嘉靖《惠州府志》提供的资料,入元之后八十余年惠州竟无一名科举进士,乡举(相当举人)仅有四人,授官七品以下,他们分别为:谢天兴,河源人,授官宣抚同知;谢礼和,河源人,授官教;刘泉(授官不详);陈推贤,兴宁人,授教谕。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很多:如元代立朝时间较短;元朝选拔官员的途径主要不在科举,立朝之初科举中断数十年,直至元延佑元年(1314年)才正式恢复开科取士,而且每科取士的名额很少;统治者在取士过程中对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亦即所谓“南人”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长年的干戈扰攘和战争祸害致使惠州儒学教育机构破坏严重,修复较迟等等。(《惠州文化教育源流》第121页)
王氏家族元代出的“两教一事”,是指八世王仕、九世王恩佑、十世王一举,为祖孙三代。《水北明谱琅琊王氏》记载:
王仕,号郎行一,八世祖。公嗜书工文,廉静寡言,孤高尚志。由博罗邑庠生应元大德戊戌孝廉,任翰院宣教。衡文风,裁卓芳。
王恩佑(王仕之子),号十三郎,字仁泽,九世祖。元岁贡生,惠州府经学掌教。公性颖悟,聪角之年,闻诗闻礼。由博罗禀生应元大德乡贡,掌教惠州路博士,传经泮水清芳草,著订期课艺,首倡生徒。
王一举(王恩佑之子),字嗣兴,十世祖。元岁贡生,理院承事。公性质慈良、廉明公正,好积阴功。应元泰定戊辰乡贡优入国学肆业,以才猷陈达寻擢理院承事,恒烛带冤。
“翰院宣教”、“经学掌教”与“理院承事”官品多大难以查询,描述中可看出王氏祖孙授的皆为教育官职,由是可窥王氏家族诗书传家家风之盛。
明两度灭族
“理院承事”的王一举,正是水北王氏的开基者。
王恩佑有两子,长子王一高留在陈塘,次子王一举“元初由陈塘分居归善,至元延佑庚申(注:1320年)择见水北荔浦山水清秀,率子孙迁居荔浦而为开基”。
王一举生五子,王仁可、王义可、王礼可、王智可与王信可。除长子早逝、二子留守外,王礼可、王智可、王信可皆外出为官,其中王礼可任福建汀州府太守(汀州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现在的市长),王智可任江西道按察司副使(“按察司”是元明清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刑名、诉讼事务,是一省司法检察机关,相当于现在的省检察院法院),王信可为直隶河间景州吏(河北景州明代属河间府,领辖三县)。
兄弟三人为官,王氏应当风光一时。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王礼可到任福建汀州太守。为官三年,王礼可算得上治理有方,民安居乐业。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冤案不仅让他丧命,更让其王氏遭遇“灭族”。洪武十八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延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恒合谋贪污皇家2400万石粮食。此案影响甚广,涉及人物众多,更牵连不少无辜,王礼可就是其中之一。《水北明谱琅琊王氏》记载,“质赃混招云有三十疋红逍布寄在福建汀州知府处”,王礼可“覆盆哑冤,诏下追捧,诛抄三族,在任上殒,年六十七”。受“兄抄三族之累”,王智可“自缢任上,年五十七”;王信可“骇亡于任所”。受牵连的不仅仅是兄弟。王礼可有六个儿子,二子王原谦被执而自招为嫡长子,赴刑,其妻叶氏亦被杀;六子王原顺携家逃逸,隐居博罗、兴宁等地。
这是水北王氏遭遇的第一次家族之难,为官者几乎全部殒损,家族大受打击。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次灾难来得如此之快,只隔了仅仅一代人。
水北王氏十三世出了惠州明代“四大御史”之首的王度,他让水北王氏名声大振,亦让王氏再遭灭族之难。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崩,孙子建文帝继位,实施削番,燕王朱棣起兵,是为“靖难之役”。此时,王度官拜山东道监察御史,辅助一代名 儒方孝孺,对朱棣口诛笔伐。4年后,建文帝兵败失踪,朱棣登基,为明成祖,方孝孺十族尽诛,王度满门抄斩,“姻亲连坐155户无一幸免”。此时,王度47岁。
《水北明谱琅琊王氏》记载,王度有三子,长子王永受避居,其子易姓屠,迁往江西吉水,万历十二年(1584年)广东巡按御史屠叔明为永受之孙;次子王永昌,自招为嫡长子受死;三子王永贵,易姓汪,迁居江南,万历十三年(1585年)广东巡按御史汪言臣为永贵之孙。
清再难中兴
受王度牵连,水北王氏再次面临灾难,族人纷纷外迁,易姓避难。此后,王氏族人小心翼翼躬耕于水北,直至十五世王凤歧任明岁贡主簿,王氏才稍稍抬头,继而有族人先后为官。
两度灭族,为何王氏依旧有后人?古代交通不便,诛罚制度并非严格,即便遭遇“灭族之罪”,多以长子受难。不少家族为保留血脉,纷纷用兄弟或族人顶替嫡长子受刑,而地方乡绅亦会保护其后,令家族得以存留后代。如马安文氏乃文天祥胞弟文天球后代,文天祥亦遭遇灭门之罪,然而文天球却将一子过继胞兄名下,以续血脉。而在江西文天祥故里,依旧有文天祥的后人,这是族人保护文天祥子息的结果。
根据《水北明谱琅琊王氏》记载,水北王氏十五世出了主簿 (主簿为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多佐吏,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王凤岐,虽为九品芝麻官,却受到皇帝专诏接见,并出入皇家档案馆,重修族谱。接着,水北王氏十七世出了一位太守,王原顺后代王守充为明嘉靖庚戌年(1550年)进士,任福建邵武太守。
在嘉靖年间,水北王氏还出了一位胆识之人王镇。他是王礼可四子王原敬后人,臂力过人,尤善骑射。族谱记载:嘉靖二十年(1541年),倭寇犯平山(今惠东),惠州知府李几嗣以弓马娴熟,令镇领兵防御。适闻把总周云翔刺杀参府耿宗元之变,而云翔拥兵至。镇帅士卒尽去桥梁,云翔见桥断,不得入城,大恨失策,及废毁东平庐舍,杀掠民居,犹欲跨江渡北。镇怒,候至半江,奋力击之,乃止。
自此,水北王氏结束明代的沉浮,两度惨遭灭族,却能再度中兴。明代王氏家族经历似乎影射了当时惠州历史,人才辈出,以敢言当道。王氏家族的“两史”为梅州刺史王智可、山东道监察御史王度;“两巡按”为王度易姓弦孙,一是万历十二年广东巡按御史屠叔明,另一是万历十三年广东巡按御史汪言臣;“两太守”分别为福建汀州太守王礼可、福建邵武太守王守充。
自清以降,水北王氏风光不再。“王氏明代遭遇两次灭族,后代为官甚微,也许是怕了,也许是元气再难恢复。”王国光感叹,水北王氏自此默默守在东江北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前朝风云似乎随东江之水蜿蜒而去,再也不回。


最新推荐

王德明·忠孝廉臣王忠
王忠孝生处乱世,又遭倭患,家道中落。他放弃学业,担起家庭重担 [详细内容]
- · 王德明·忠孝廉臣王忠孝
- · 带你走进宁化王氏家庙,见证王家辉煌
- · 101岁的李王氏:苦水里长出幸福花
- · 王阳明:做个心中永远有光的人!
- · 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
- · 太原王氏与“太原堂”、“琅琊堂”由来
- · 龙虎年才晒谱修谱,了解下少数民族那些特别
- · 祭祖礼仪与流程,值得收藏!
- · 传承宗亲文化的必要性
- · 族谱四种常见格式,哪一种最适合现代修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