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孩子们都叫我“王妈妈” 退休护士眼中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

2018-10-16 11:13:03来源: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打印 字号: T|T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 (记者 宋雨 实习生 杜豆 刘院)退休7年,63岁的王福贤仍习惯每天去单位的院子里转转。花园里,她当年种下的几棵雪松和玉兰树,越长越高,旁边不远处,便是孩子们的综合楼。偶有几个孩子们跑过来,离得老远,喊她一句“王妈妈”。她给孩子们摆手,脸上堆满微笑,“跑慢点,要听话。”
    自己养牛给孩子们挤牛奶
    西安儿童福利院,王福贤是1985年建院初期的第一批员工。
    彼时,她刚从大连旅顺的北海舰队复原,从一名女通信兵,成为福利院建设的拓荒者。
    “6间板房8个人。”在当年写给战友的信中,她形容这里是“北大荒”,“步行近一个小时,到辛家庙附近,才有一趟公交车。沿途都是村子和农田,晚上根本不敢独自走。”——这是一份并不轻松,甚至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只有对孩子真正的爱,才是坚持下来的力量源泉。
    这些员工们,被分为若干个班组,除了盖房子、修水渠、拉电线之外,还有负责孩子们吃喝拉撒睡。作为西安市唯一的一家儿童福利机构,福利院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孤残儿童和弃婴,“养育、康复、治疗和教育,都是我们完成。”
如今的儿童福利院条件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党运 摄
    没有足够的奶粉,大家在院子里养牛,每天给孩子们挤牛奶喝。没有烘干机、尿不湿,大家用煤渣做成煤饼,晒干后生火,将尿布放在铁架上烤干。
    残疾儿童多,伤病是个大问题。为了给孩子们更好地服务,院里组织护理培训,1989年,包括王福贤在内的4位阿姨,顺利拿到了护士资格证。“照顾孩子,精心、用心、耐心和爱心,缺一不可。”1992年,一个孩子生了水痘。担心给别的孩子传染,王福贤主动将孩子接到身边,单独隔离起来,一个人照顾,“整整半个月,没有回家。”
    为困境中的儿童打开希望之门
    “最早的时候,孩子们称呼我们为‘阿姨’,后来就叫‘妈妈’。”王福贤说,称呼变化的背后,其实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发展的真实写照,“孩子们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要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有一年,一个盲人女孩半夜突发急症,王福贤连夜骑自行车,从家赶到单位,“凌晨拍了片子,医生说要紧急手术,我们在手术室外守了一夜。”
    儿童福利院院长王颖涛曾参与了当年的这场救治,“做完手术后,天都快亮了,我和王大姐就在孩子的病床边睡着了。”他说,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为上万困境中的儿童打开希望之门,亦成为儿童福利院每一位员工的职业追求。
    1993年,福利院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5岁女孩。“先是发动民警找,后来又在报纸上发寻人启事,但一直找不到女孩的家人。”王福贤决定,将女孩收养回来,自己带。
    在办理了收养手续之后,王福贤将女孩带回家。“我儿子看到我带一个陌生女孩回来时,非常抵触。”王福贤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做通了丈夫和儿子的思想工作,“孩子的命运本来就很苦,一定要让她得到健康的成长。”
    如今,这个女孩已经长大,并有了自己的孩子。“没有福利院,没有王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昨天,在接受三秦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她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是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全社会的公益之心被激活
    2011年,王福贤退休。与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相比,儿童福利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孩子们生活的越来越体面,“他们虽然是被父母抛弃了,但是社会没有抛弃他们,给了他们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开端。”
    2008年,儿童福利院创立“模拟家庭”。至今,一批又一批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残障孩子,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爸爸”“妈妈”,享受家庭的温情和父爱母爱。平时正常上课,周末“爸爸”“妈妈”会带着孩子们去逛公园、坐地铁、去菜场买菜,学会认识社会、与人沟通、理解与包容。等孩子们年纪稍大了,就接受技能培训,走向一些公益性岗位,开始立足。
    2016年,国家通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在制度层面实现对儿童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
    “从‘有保障’到‘更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儿童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步。”王颖涛说,我国儿童福利正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越来越多的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从各级政府到各类公益组织、爱心人士,都对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怀,这种薪火相传的大爱精神,让全社会的公益之心被激活,释放出更大能量。
编 辑:wangshi 标签:儿童福利 护士 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