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栏目深入霞浦拍摄

2018-10-06 09:36:32来源:【百家号】爱霞浦

打印 字号: T|T
    霞浦县沙江镇竹江
    七律.咏竹江
    王龙华
    东虎洋中一岛孤,沉浮涨落世称殊。
    桥横江底连双地,堡筑山巅守众庐。
    牧海耕渔八百载,育梁培栋万千株。
    而今瞩目观光客,劈土开疆竞宠疏。
    9月21日至9月29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栏目组在沙江镇竹江村取景拍摄,近距离呈现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拍摄记录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故事,并深入挖掘竹蛎养殖技艺的文化、学术和经济研究价值。
    中央电视台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是中文国际频道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宣传的一大大动作、大手笔,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承力量,也是直面祖先智慧的一次巡礼。它主要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调研拍摄中国各地民间的传承人,重点记录传承人的精彩技艺和人生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优秀文化遗产。
    据了解,《传承》(第三季)拟制作10集,将于明年上半年在央视一套、二套、四套、九套播出。
    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
    《霞浦县志》记载:竹江是个孤岛,无田可耕,无山可垦。岛上居民主要靠捕渔为生,明成化年间废渔,开始尝试养海蛎。
    起初,先民们取深海牡蛎之壳布于泥沙之中,待天时和暖,水花孕结而蛎生壳中。次年,取所生残壳再布泥沙中,反复生蛎。岛上居民就靠此蛎蜅谋生。但是因为海蛎鲜美,鱼蟹常常吞食。村民就用石块围住海蛎养殖海域,但大浪又会将石块冲走,因此,海蛎产量极低。后来,岛上的居民便用山上竹子围插养殖海域。不经意间,却发现竹竿生出大量的海蛎,而且比蛎壳生蛎更好。于是,先民们便将竹子每根截成三尺余,插进滩涂中。第二年,竹子长出许多海蛎。后来,人们叫这种方法养殖的海蛎为竹蛎。
    竹扦养蛎技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海蛎的产值,不仅富裕了全岛居民,也推广到沙江、涵江等南乡一带及邻县乡镇。福建沿海乡镇也纷纷效仿,覆盖面广泛,影响力深远。目前,由郑氏后人申报的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已获“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近代,竹江村的渔农们,在竹扦海蛎养殖技术上,又发明了挂蛎养殖技术。挂蛎技术不仅省时省工,产量也大幅提高。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之需要,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蛎蜅考》——一部伟大的著作
    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是中国海蛎养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它促进了福建沿海地区的海蛎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海洋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大改善了沿海渔村渔民的生活。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已被宁德市收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竹蛎养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被认为是“中国海蛎养殖历史的活化石”,极具文化、学术和经济研究价值。竹扦养蛎技艺能够载入史册,代代相传,得益于竹江郑氏第九世、明嘉靖辛卯举人、江西都昌县令(诰赠奉直大夫)郑洪图。郑洪图先生不仅参与了竹江竹蛎的养殖和科学研究,而且总结撰写了《蛎蜅考》。《蛎蜅考》即是对“竹扦养蛎”发明过程的详细记载,也是对这种新型技术的经验总结。《蛎蜅考》现载于《霞浦县志》、郑氏家谱等志书。
    随着海蛎养殖业的发展壮大,竹江村伴生出现了妈祖走水、清明海蛎祭祖、竹江海蛎宴等地域传统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
    竹江海蛎宴:海蛎饼、海蛎枣、油炸海蛎、元汁炖蛎、煮蛎、红糟蛎、盐腌蛎、海蛎煎、烤海蛎、海蛎炒蛋、猪油蛎、海蛎五花肉、海蛎片、海蛎饭、海蛎豆腐汤等。
    (摘自《让你懂得竹江更多的历史文化》,作者:王龙华,霞浦竹江人。)
    以上内容来自:闽东文明发祥地沙江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