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兰洋村王氏三兄弟办厂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原标题:兰洋镇兰洋村王氏三兄弟开办加工厂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9月10日,王海荣在手提袋厂内检查产品质量。 通讯员 盘悦华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通讯员 盘悦华
9月10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儋州市兰洋镇兰洋村下居振村民小组,隐约听见阵阵缝纫机运转的声响。缝拉链、钉纽扣、定型……村中一个宽敞的制作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赶制一批手提袋。
这个被名为“和家欢”的手提袋厂,由村民王松林、王海荣、王海明三兄弟在今年4月投资创建,占地200多平方米。工厂投产后,让32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
“这批订单一共有1万个手提袋,必须在9月15日前交货,好在目前已基本完工,正在收尾打包。”工厂负责人王海荣笑着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村民们在厂里务工,挣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外出打拼多年后毅然选择回村开办工厂,兄弟三人其实有自己的一番打算。近年来,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兰洋村村民收入下降,不少村民弃“胶”外出务工,村庄“空壳化”趋势明显。“今年春节家庭聚餐,听在广东做手提袋加工业务的堂弟王海明说,由于人工成本高、招工难,现在广东那边加工手提袋的活基本没人干。”王海荣说,堂弟的话让他嗅到了商机。
王海荣找来兄弟王松林一起与堂弟王海明商量,干脆把手提袋加工的活儿揽下来,在村里开厂加工手提袋,然后将手提袋成品送往广东,赚取加工费。经过一番调查、咨询,王松林、王海荣筹资20多万元建厂房、买设备,邀请王海明以技术入股。今年4月,手提袋厂一投产,就接到了7754个手提袋的订单。
随后,王海明在村里办起了免费培训班,手把手向村民传授手提袋加工制作技术,招聘村民进厂务工。“刚开始村民们上手慢,导致加工手提袋的工期长、利润低。”王海荣透露,为了让村民们尽快掌握加工技术,王海明改变培训方法,按照流水线操作方式定向培训员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按件计酬,来厂里干活的村民操作熟练以后,收入有了大幅提升。”王海荣说,目前工厂加工的手提袋供不应求,订单很多。
前不久,为了提高工厂加工能力,三兄弟向儋州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了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一部分作为流动资金用于工厂资金周转,一部分用于购买设备。
如今,该手提袋厂不仅吸纳了许多村中的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下班后还能照看孩子、种点农作物,生活比以前踏实多了。”兰洋镇大唐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周丽说,她家距工厂只有几百米,上下班十分方便。前不久,她把在外地务工的丈夫也叫了回来,目前夫妻两人都在手提袋厂上班。
据悉,开厂至今,该手提袋厂已加工了9批手提袋。员工月工资最高达5000多元。
“下一步,我们还想在那大镇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工厂,吸纳更多的村民就业。”王海荣说,他们打算把手提袋加工发展成当地的一个特色扶贫产业,带动乡亲就业增收。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