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古鳌王氏:家风泽后人

2018-09-25 10:39:10来源:【公众号】温州人杂志

打印 字号: T|T
1935(乙亥)年 王理孚六十岁
摄于鳌江祖屋花园 “和乐之家庭”题词系王理孚手迹
    清明刚过,细雨纷纷。在平阳鳌江新河街,与事先约好的鳌江小学老师王忠勉相聚,在她的引领下,去拜访如今健在的王理孚外孙女白来熙女士。
    老人家今年87岁,仍然眉目清秀,精神矍铄,只是听力有点背,需女儿王忠勉作她的传声筒。说起外公王理孚的故事,她滔滔不绝。最难得的是,她还拿出珍藏多年的王氏家族的老照片和三张由她自己绘制的“王理孚鳌江故居”、“鳌江王广源商号”、“王理孚温州龙泉巷故居”的平面图,对着图纸,古鳌名门王理孚家族的故事便一一铺叙开来。
    鳌江开埠的先驱者
纪念鳌江“开埠先驱”王理孚先生诞辰140周年合影留念
    2016年11月18日,为展示先辈开埠鳌江的历程,在王理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鳌江镇特地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王氏后裔20多人从全国各地会聚到鳌江,参加这场“缅怀先人,发展家乡”的文化活动。
    平阳鳌江王氏起源于温州龙湾永昌堡名门——英桥王氏。据王氏宗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英桥王氏第13世王源清单身从永昌堡来到平阳,选择在鳌江定居经商。
鳌江开埠先驱王理孚先生
    王理孚是英桥王氏第18世,1876年出生于平阳江南陈营里,11岁成为温州著名学者、教育家刘绍宽的入室弟子。17岁中秀才,19岁开私塾授徒,26岁考取上海南洋公学(现为交通大学),因家贫无法交纳学费,没有赴学,后考入浙江武备学堂,期间受维新思想影响,立志革新。在武备学堂读一年,辍学回乡,与陈仲芸、王惺国创办鳌江小成学院(后改名为鳌江公学),这是鳌江最早的新式学校。此时,他同情支持曾遭清廷缉捕的革命党人陈大齐、陶成章、冀宝铨等,把他们安排在鳌江小成学院当挂名教员,掩护他们进行革命活动,后又资助他们安全离开鳌江。
    在南麂岛,有一块纪念碑,上书:王理孚与南麂。旁边还有其塑像。这是当地政府为纪念王理孚所立。1912年,在王理孚的据理力争下,南麂归属平阳之后,他集资成立南麂渔佃公司,拉开了开发南麂岛的序幕。他在岛上建“沧浪草堂”,招募渔民上岛开荒,买船护航。1913年王理孚亲自登岛视察,指挥开发南麂岛的有关事宜,并挥笔书下“民国癸丑年11月王海髯由此登陆”,该大字雕刻在大沙岙三盘的石壁上,成为王理孚开发南麂岛的宣言书。
    王理孚在南麂岛艰辛经营二十多年,使荒岛成为人间仙境。他还购置一艘排水量为二十吨的小轮船“静江号”,开辟了大陆与南麂之间的新航线。各地移民纷纷来此居住,居民人数增至一万多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南麂终成平阳建制版图上的“南麂乡”。
    富有公益之心的王理孚,于1939年还将渔佃公司全部的地权、资金及收入捐献给刚刚成立极需扶持的平阳临时中学,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立下汗马之功。
    1923年秋鳌江发生大火,烧毁民房及商店500多间,王理孚体恤民情,上书省政府要求拨款赈灾。得到救助款后,他又亲自督办,修建公屋安置遭灾难民,使他们得以安居。当地居民为纪念王理孚的善举,把此处称为“公屋”。
    王理孚还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功臣,1915年,先生受刘绍宽之邀主持修撰《平阳县志》历时十年。该志共98卷,分30册,附图一册。据说,《平阳县志》成为当时全国著名新修县志。
    翻阅《王理孚先生年谱》,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暴发前后,王理孚以他的才能与学识,曾担任过“浙江谘议局议员”“浙江会议厅议员”“提学使司专门科长”“浙江省都督府秘书(主管财政)”“鄞县知事”等要职。面对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局面,先生深痛恶绝,他敬慕南通张骞创办实业救国利民的业绩,决定也走实业救国之路。在鄞县任上只十个月,先生就辞职回家乡,《去鄞离别诗》中,先生如是抒怀:“雨雪来时方岁暮,舟船明日又秋残。相依不觉流年度,到此应知勇难退”。
    没有官职累赘的王理孚先生,一心投入振兴乡梓的事业之中。开始以自己的积蓄开办红皮厂和碗窑,后开设钱庄,因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屡屡亏空,直到1923年,王理孚的二子载彤(字文川)秉承父旨,创立了王广源商号。开头商行只是经营南北货,后来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一面将棉纱、豆饼、肥田粉等销售到农村,一面将本地土特产茶叶、土布、陶瓷、烟叶、明矾出口,并且直接投入明矾生产与茶叶加工。在王理孚的授意下,王广源商号后来经营航运,使鳌江从东南沿海小渔村一跃成为浙南闽东交通、商贸、经济中心,鳌江小镇银行、海关、邮局、医院、印刷厂、照相馆等相继开业或扩充规模,鳌江成为了当时与温州并列的浙南一大港口城市。
    王理孚有六子三女:载昌、载彤、载栻、载友、载桓、载紘;丹凤、栩凤、凤阁。六个儿子个个接受高等教育;除大女丹凤外,栩凤、凤阁也分别就读于浙大农经系、园艺系。在那个年代,王氏子女的教育状况,确实领先。
    自强不息的子嗣
    在鳌江,有一条街名叫“广源街”,这是市民们为纪念当年“王广源商号”的繁荣昌盛而留名至今的文化符号。
    说起王广源商号,人们都会从记忆中寻找出“王文川”这位善于经营,富有开拓精神,德才兼备的掌门人。
王文川
    王文川名载彤,是王理孚二子,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商业学校。23岁那年秉承父亲王理孚的旨意,继承祖业,开办王广源商号。最初,王广源商号在鳌江上埠的踏碓巷开业,只是在本邑范围内经营南北货,虽然凭诚信的理念,以货美价廉,深得顾客青睐,生意步步兴隆。但胸怀成竹的王文川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他在图谋更大的发展。他把目光投向航运。一个好机会成全了王文川的拓展家业之梦:1924年,一宁波商人因为敬慕王理孚在宁波鄞县做知县的良好声望,请“王广源”作上海“达兴”轮船公司在鳌江的代理商,经营“光济”轮船,鳌江与上海之间的航运大业由此开始。
    为了发展航运,王文川主持在上埠建轮船码头与栈房,还附设报关行。到1926年,鳌江的“三江”、“福州”等航轮南达汕头、香港,北通大连,营口等地。
    航运业的发展,使平阳全县经济实现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其商业地位一下子提高,电报局、海关、银行、电灯公司、印刷厂、照相馆等应运而生,鳌江的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抗战时,人们称鳌江为“小上海”。
    富有经商头脑和拓展胸怀的王文川多方设法振兴平阳经济,在开通航运的同时还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地图谋家乡经济的再繁荣,又创办了碾米厂、蛋行、清明化工厂、瑞星酱园等等企业,还开拓了豆饼、肥田粉、茶叶、陶瓷、花纱布等行业的经营。尤其在经营和开发明矾上,是王文川振兴家乡经济的一大胜举。他精心运作,设馆收购明矾矿,分级加工,标上品牌,装船外运。将平阳矾山的矾矿生产升级到鼎盛时期。当年,“王广源”创设的“虎标”牌大明珠明矾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还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得奖。在东南亚一带“虎标”牌大明珠明矾享有很高国际声誉,直到现在,还有商家在寻找这个品牌的明矾。
    王文川除了在商业经营上功绩显赫以外,还像其父辈那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热情扶植地方的教育、文化事业。修桥、开井、资助鳌江公学、为抗战时开办的平阳临时中学捐款,在乡里有口皆碑。抗战时,王文川认购爱国公债,其数量为浙江省第一,当时的上海申报和新闻报都作了专门报道。
    王文川因积劳成疾,在1944年1月病逝。王理孚先生在痛失爱子时,作祭文《祭亡儿载彤文》如是抒怀:“幸汝能体余之志,用其所学,绍祖宗百年既坠之绪,辟南北万里未通之路,使江村寂寞一变而成都会,气象日见其矞皇。人言汝所成就……已可以破平阳设邑以来之天荒……积资累万,而室无私藏,其光明正大之心地,有足以风薄俗而激发天良者……”
    人们称王文川是一位光耀平阳的出色民族企业家。
王载栻
    如果说王载彤是商界翘楚,那么王载栻(后名为王栻)则是学术界的精英。他是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专家,是中国研究严复的第一人。
    1935年,王栻(字抱冲)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考上该校研究生,专攻清史。抗战暴发,他与在京的几位温籍大学生回到家乡平阳,组建“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将京城的抗日之火引燃到江南小城,使平阳青年的抗日救国运动如火如荼般地开展。在平阳临时中学任教时,王栻特地开设《国耻课》,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王栻与他的共同志向者陈德煊、王祥第等人办报纸,办学校,在平阳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清华毕业后,王栻曾在温州师范学校任教,后为南京金陵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王栻一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他一边教学,一边钻研学问,撰写科研论文、著作等。上世纪四十年代发表了《汉代的官僚》《谈清代的考试制度》《慈禧太后传》等论文和专著;上世纪六十年代发表《维新运动》上下册等书著。王栻在晚年投入最多的是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研究,他写成的《严复传》于1957年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完整论述严复的专著。
    因为王栻是中国研究严复第一人,1962年中华书局特地邀请王教授编辑校订严复的全部著作,准备出版《严复集》,因为“文化大革命”,这项工作停顿。“文革”后,王教授又带领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室的部分青年教师,夜以继日地投入这项文化工程。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王栻主编的《严复集》,全书共五册,约120万字。只可惜先生此时已逝世,没有见到他苦苦经营了几十年的巨著问世。
    王栻与夏鼐是莫逆之交,两人在温州中学读初中。毕业后,相约考入上海光华附中,后来又在清华大学历史系相遇。在清华校园里,他们经常一起切磋学问,一起休闲散步,情同手足。夏鼐如此评价王栻:此君敏而好学,在同乡中首屈一指。1983年王栻在南京病逝,北京的夏鼐托人送来花圈,并撰挽联悼念:三千里外凶闻,岁首成佛成仙,著史宏才君未尽;五十年来风雨,交情胜金胜石,伤心老泪我无多。
    王栻在66岁时写了一篇《我所知道的父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并编入《北京图书馆珍藏本年谱丛刊》第197册,附在《王海髯先生年谱》之后。
王载昌
    王理孚的长子载昌(字东明)北京国立陆军军需学校毕业,曾任浙江省防军军需处处长。
王载友
    四子载友(字孝于)上海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因病,一直在家休养。
王载桓
    五子载桓(字小同)193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专业,中国著名金属专家,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被科学界公认为是“中国耐磨材料领域”的第一代学术领头人之一。
    1942年王小同抱着“实业救国”的意愿在温州城区创办清明化工厂,担任该厂董事长,温州清明化工厂曾经是浙江省最早三大化工企业之一。1952年到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筹建该校金属材料专业的任务,1963年王小同成为全国首批研究生导师。
    王小同的儿子王孙安在他的《只问耘耕,不问收获》一文中如是描述他的父亲:我们的父辈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风……当时(抗战时期)我三伯父(王栻)在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任理事长,自筹经费出《战报》,后扩大为《平阳日报》。三伯父和叔父王载紘创办了平阳临时中学,从该校走出了许多新四军战士。而我父亲那段“资本家”经历在后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却给他带来许多冲击,实际上,这是一批爱国知识青年,在不同领域为家乡、为国家、为抗日尽自己的力量和责任,他在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王载紘
    六子王载紘,西南联大毕业,曾任轻工部设计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油脂化工、日用化工的研究设计、译著工作。抗战时,曾为振兴家乡教育,在危难之中接任鳌江小学校长职务,并协助哥哥王小同创办清明化工厂,实现“实业救国”的宏愿。
    新中国成立之后,王载紘受邀到北京轻工业部生产技术局工作,他主要从事翻译化工专业的世界名著工作。王载紘原先学的是英语,富有使命感的王氏后人,克服重重困难,自学俄语,孜孜不倦伏案工作,译成《油脂制备工艺学》《油脂加工工艺学》《植物油生产理论基础》《合成洗涤剂和清洁剂》等数百万字的外文书籍,编撰成了一本260多万字的《日用化工理化数据手册》,审校了《油脂化学》等20来部、共计约一千多万字的译作。1966年2月出版的《植物油生产理论基础》直到今日仍然是我国大专院校这方面唯一的一本教材,即便在英美等科技发达的国家,也不曾有同类专著。
    王载紘与同是鳌江名门出生的宋爱兰演绎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被媒体报道,被邑人传诵,称其为鳌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的爱情结晶:王孙力、王孙淮、王孙禺、王孙威个个优秀,不愧为王氏门风的传承者。
    敏而好学的后人
    王理孚有十六个孙子,八个孙女,他们大多是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其中王孙旦、王孙禺、王孙安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孙禺是王理孚的孙子,王载紘与宋爱兰的第三个儿子。1982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高等工程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担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他完成国家、省级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多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
    王孙禺是中国工程教育的领航者。2016年6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在北京举行签约与揭牌仪式,王孙禺当选为此机构的秘书长。
    他说: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程科技人才是中国实现创新发展依靠的中坚力量,工程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重要引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科技创新的能力,取决于工程科技人才这一创新主体的质量。以此提出的加速培育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介书生铁肩担负振兴中华使命的那种分量犹如铁锤落地般沉重而响亮。
    2016年9月16日,王孙禺受温州市市政府邀请来家乡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他这次回温还有一件要事是回平阳鳌江参加“王理孚诞辰140周年的纪念活动”。
    谈起王氏家族和其祖父王理孚,从言语间分明让人感到他的那份敬仰之意:“王家历来低调,但祖父和父辈所做的革新、公益、教育等,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至今也有传承意义”。采访中,他告知王氏家族有一本《王理孚家谱》,首页是祖父留给后辈的家训:“家庭不以勤俭自励,不自艰难处着想,未有不败者……特望尔曹各作端正之人,自强不息……。”他说:“所以‘勤俭自励,敏而好学’这样的家风一直在王家传承和延续。”
    怀有一份深深乡情的王孙禺,一直关注着家乡的教育事业,和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常有交流,他认为温州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也大有空间,如何培育一大批直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秀毕业生,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
与《平阳王氏》编委会常务副主编、办公室主任王泽伟先生合影
    从左至右边:王忠勉、王孙旦、王孙禺、王孙成、王孙威
    “平阳地灵 王氏人杰”是王孙旦在2008年为《平阳王氏》一书作的题词,灵秀洒脱的笔势,典雅稳重的结构,俨然是功夫到家的书法名家的作品。王孙旦也是王理孚十六名孙子中的亮点人物。
    他是王氏四房王载友的儿子,1942年出生,1964年同济大学毕业后,被挑选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6年担任研究院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晋升为文职少将,担任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2008年王孙旦受家乡邀请,回平阳参加《平阳王氏》一书发行仪式。在会上,他热情洋溢地说:平阳县濒临东海,有优良的港口、丰富的海产、肥沃的土地、著名的矿山,自然资源丰富,可谓“地灵”;平阳更有勤劳聪慧的人民。过去我们曾经为有苏步青这样的科学家而骄傲,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才辈出,中青年人才在伟大的变革中茁壮成长,人才资源丰富,可谓“人杰”。今天发行《平阳王氏》正是从这一姓氏分支反映出平阳人才的现状,为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做了很好的基础性工作。
    王孙安是王小同的儿子,1957年在上海出生,跟着从上海交大转调到西安交大的父亲,他在西安古城成长。1989年在西安交大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孙安的科研特色是注重将理论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主持完成多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应用型科研任务:与航空部611所、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合作,完成了我国新机型试验系统的研制;与中国电力科学院合作,承担国家973课题;与美国仑塞勒工学院(RPI)合作,完成舰艇多效压缩机故障诊断研究;与铁道部宝鸡桥梁厂合作,完成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加工的程序设计;与兰州炼油厂合作,完成炼油设备的计算机智能监测与控制;与首都安全消费公司合作,完成了三峡电站主发电机房的火灾监控系统等等。
    自从接受筹建西安交大的工程训练中心重任后,王孙安以拼搏创新精神投入工作,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具有西安交大特色的工程训练体系。该培训中心每年向交大13个院校计200多个班级的6000余学生开展教学。
    在王孙安含辛茹苦的经营下,西安交大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国内领先地位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为目标的工程培养中心,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桃李满天下。至今王孙安指导的博士、硕士分布在国内外多地,在他们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来棣在王氏八名孙女中排行第三,是王载彤的女儿。她聪明、美丽、开朗,在读初中时,就是永嘉中学(温州二中前身)抗日爱国剧社“永中剧团”的副团长。在温二中校史册中记叙:王来棣因为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国活动,引起学校训导处注意,差点被开除。是几位老师的仗义执言,才让她免遭停学。
    高中毕业后,王来棣在浙江大学外语系求学,后转史地系。1947年在浙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她的上级许良英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建立感情,喜结良缘。新中国成立,王来棣任浙江大学党总支书记。在三叔王栻的影响下,她也走上史学研究之路,专门从事中共党史的研究,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以访谈中共创始人的方式研究中共建党历史的学者。
    1957年,丈夫许良英被打成“右派”,王来棣受牵连,被开除党籍,并被剥夺研究中共党史的资格。直到1978年,王来棣才重新拿起笔,回到她挚爱的党史研究工作之中。王来棣参与编写《中国近代史稿》第三卷,发表《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剖析》《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几个问题》等论文。后来,又与许良英合著《民主的历史》。
    在身患绝症时,王来棣还是强忍病痛,笔耕不辍。2008年,经过几多波折,王来棣的《中共创始人访谈录》终于得到出版。作品问世后,社会反响良好。
    2015年,许良英王来棣夫妇合著的《民主的历史》得以出版,书一上市,一月不到,全部告罄。
    2012年许良英王来棣相继去世,为革命理想奋斗一生的患难夫妻留下共同遗言: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作医学研究。
    “敏而好学”是潜伏在王氏后裔血脉中的特质,“自强不息”是祖上留给他们的谆谆教诲。这种特质,这种教诲,让他们在不同职业、不同职务上释放出具有创新精神、使命意识的共同能量,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如第三代中的王孙仑、王孙奂、王孙囧、王孙威、王孙召、王孙淮、王孙成等。
    在王氏的第四代中更是人才济济,硕士、博士无数。其成功,其影响力,令人敬仰。
    王来棣的两个儿子儿媳及孙女许蒙(王氏第五代)都获博士学位,人称“一门五博士”。
王蕾在美国工作照
    王蕾系王孙召的女儿,1996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妇产科工作,是该院著名的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王蕾还只五岁时,在军事通讯研究单位工作的父亲突然病逝,养家育女的重任落在母亲屈秀环的身上。懂事的王蕾一直非常理解母亲的艰难,她发奋自强,求学期间品学兼优,她要以最好的成绩报答母亲。
    作为青年的学者,王蕾致力于妇科内分泌疾病及妇科肿瘤的研究,发表医学论文2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是美国MERCER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她还担任浙江省计划生育与生长医学分会专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诸多社会职务,为人类的健康、为人类的繁殖而致力探索研究。
王理孚的曾长孙王康行在南麂岛
    现为华安证券南京分公司总监的王康行是王理孚曾长孙。2016年在纪念王理孚诞辰140周年大会上,他代表王氏第四代在大会上发言。他说,这次回到故乡,我们有机会听到家乡亲人们讲述太爷爷王理孚和我们前辈种种感人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参观太爷爷修建的码头、道路、桥梁,参观太爷爷兴建的学校、寺庙、商号,感触很深,对王氏的家风家训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个优秀的家族文化是具有向心力的,是包容的,是不断完善的。我们这一辈能从父辈的手中,继承王氏家族的历史,是自豪的,快乐的。如今我们也为人父母,我相信我们这一辈也会继续以包容的、不断完善的态度将优秀的家族文化传承下去。
编 辑:wangshi 标签:王氏 家风 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