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静静的孝河——白沙埠镇孝友村行走纪实

2018-06-22 18:03:29来源:高自宝

打印 字号: T|T
   
   行走时间:地点:兰山区白沙埠镇东、西孝友村
   诸葛城西南三四里,是东、西孝友村;孝友村的村名,人们习惯上称作“双湖村”,而双湖村的原名曾经叫“王家双湖”。
   其实呢,王家双湖的村名在古时叫“南仁里”,“南仁里”才是双湖村的本名。
   孝友村前是孝河,孝河过去叫做孝感河,也叫做王祥河,据说她的古名叫“瓮河”。
   “南仁里”——“王家双湖”——“孝友村”;
   “瓮河”——“孝感河”——“王祥河”——“孝河”;
    历史的风雨中,这每一个变迁了的名字,都有着大山一样的沉重的分量;每一个名字,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清亮的浪花;每一个名字,都在历史云烟里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悠悠的王祥河
   孝河水丰,即使是干燥的初夏,河里也是满满的河水;出生于孝河岸上的王祥、王览兄弟俩的一生,留给世间的,是无尽的精神宝藏。
   由于有“王祥卧鱼”千秋传颂的历史故事,加之历朝历代图以示人的教化影像,人们印象中的王祥,一般是一个乡村农夫的形象。
   受各种图文故事影响,我一直以来也是认为,王祥是一个乡村野夫罢了。
   其实呢,王祥、王览的家世是很能让大家称叹的;他们的祖上素为汉代大儒、经学大家,他们的爷爷是青州刺史。
   “东汉十三州”,东汉青州,是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督查机构之设;州刺史,可是一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省长的孙子,这可是标准的“官三代”啊!
   至于王祥、王览的父亲没有出去做官,历史书上有载,人家是被官府“屡次征召”,请他出去做官,他就是“不应召”。看来,王祥父亲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官位权势面前,他是有自己的考量和主张的。
   王祥的一生,更是让你吃惊,他五六十岁了才出去做官,最后的官位是“太尉”、“太保”,被封“睢陵公”、“万岁亭侯”。
   “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这可是除了皇帝之外,最高的官位了。
   王祥一生,《晋史》、《通鉴》等各籍都有记载。别以为他仅仅是以孝闻名、受用一生的官家大员,他的举世大儒的本性和躬身力行的品行才是成就他一生荣耀的根源。
   有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非凡,其一是曹魏间他应召当了徐州刺史吕虔的副手时,当时天下大乱,徐州一带匪贼横行,他带着州中一部兵士,纵横剿匪,各个击破,竟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得徐州一境海晏河清。以至于民谣赞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曹魏朝司马昭专权时,王祥官职已经是朝廷“太常”“三老”,皇帝曹髦忍无可忍“反了司马昭”,被司马昭杀死。当满朝文武看到皇帝被杀时,一个个被司马昭的威炎烈势惊吓得大气也不敢喘。而大庭广众之下,老臣王祥悲戚地大哭一声“老臣无状啊!”,哭声里带着对皇帝愤死的悲痛,也有着对司马昭狼子野心的无奈和呵责,还有着对于自己辅佐皇室没有尽到责任的自责。
   王祥这一哭,哭出了忠臣的节烈,哭出了对乱臣的愤恨,也哭出了黎民百姓对天下大乱的担忧。
   但是,司马昭也拿他没有办法。其实呢,这个时候,一只半脚已经踏上皇位的司马昭也想遮掩,他从王祥“老臣无状”的哭声里,听出来的是“皇帝死了,都是皇帝无状、王祥没有辅佐好”的担责之音;他需要这种老臣哭诉的情景,为他篡夺天下的昭然若揭的“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扯上一块遮羞布!
   还有一次是司马昭“被封晋王”,成为宰相的时候,位列三公的荀顗拉着王祥去见司马昭,一路上荀顗就嘱咐王祥:“眼看司马昭就要夺得天下,见了他要跪叩行见皇上的大礼”;但是,王祥却坚决不跪,当荀顗跪叩行礼时,王祥仅仅是作了一个“长揖”。
   三公与王、相级别相等,长揖施礼,这是本分,王祥坚守本分,不向权贵低头!
   这样的节操行为,没有举世大儒的本性是做不出来的;这样的节烈操守,难道不为儒家治国的天下臣人士子所敬仰吗!“南仁里巷”何处寻
    年的时候,当地一村民,在东孝友村南二里许的南岭上,曾经发现了一块“南仁里”字样的铭文砖,后又经文物部门勘探,发现那里确实是一处老村落遗址,因此,天下琅琊王氏族谱上“祖居临沂都乡南仁里”的记载也有了一个确切的归址。
   读过《晋史》或者蔡东藩《两晋演义》的朋友可能都记得,那段历史上频繁出现的名字是王祥、王衍、王敦、王导等王氏家族的人名。
   别的先不说,单说王导;王导现在是被祭供在孝友村“王祥庙”里的人物。
   晋史说“王与马共天下”,强调的似乎是王导曾经与司马睿共同坐天下的那段历史;而我看到的是王导与司马睿共同打下天下的非凡业绩。
   当司马睿参入司马家族的那场惨烈无道的“八王之乱”的时候,还在洛阳当着一个“秘书郎”小官的王导就成了司马睿的好朋友。在世事纷杂的天下争夺中,司马睿这个心向帝位的“牛家后代”,有了“近王导则诚、近王导则成”的体验和依赖;正是依靠王导的引领,依靠王导的排除万难,司马睿才偏安江东,成了东晋的开国皇帝。
   大家一定还记得司马睿就位皇帝时的一幕情景,司马睿升御床坐龙椅,非要拉着王导一块儿坐,而王导丞相肃然正色地说,“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王导不愿逾越臣子的本分,这是一个儒学世家的修养决定的。
   “王与马共天下”,岂止是共天下,当时王导主内、王敦主外,兄弟俩一个主政、一个统兵,东晋司马氏的天下,王导顺手拿来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是,王导绝不这么干,而且当王敦因事起兵逼近南京的时候,王导却坚决与王敦作战,并且力排众议,坚决维护司马氏帝位。
   这种取舍,其中深含的儒家忠君思想教义真是我等吃瓜群众所难以理解的,不过,我倒认为,王导不愿意走上皇位争夺、奇货可居的处境的想法和考量,应该是有着个人生存、家族生存的深奥的处世哲学的。
   经历了东晋百年和南北朝惨烈的抗争,王氏家族一直是南朝政权中不可或缺的依靠,而王氏家族也在历史的风尘里,添丁壮口,户族繁盛,繁衍了出了浩浩荡荡、泱泱壮观的“琅琊王氏”族众。
   这壮观的家族气象,难道不是王祥、王览、王导等王氏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吗?
   这浩荡壮观的王氏大军,星光灿烂,群星闪耀,其中站出来一个王羲之,就让世人顶礼膜拜千万年!
   说起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那可不是偶然滴!坦腹东床自己用功那是内因,只他的叔父王导,不但是个政治大家,同样也是个书法大家。王导有《省示帖》留世,你看王导的书法,现在那些所谓的中国书协的注水书法大师们看到了,就赶紧羞得找个麻绳“自挂东南枝”算了个球的吧!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建立在深厚的家学基础和奔放的魏晋风骨之上的!
   据说,现在全国、全世界琅琊王氏一族,族众总人口多达五六千万,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家族的繁盛呢?
   还记得吕虔那口宝刀吗?当年,王祥跟着吕虔做官,吕虔把一口只有位列三公的人才能佩受的宝刀给了王祥,而王祥以他优秀绝伦的品质接受了宝刀,并且把宝刀传给了王览,此后代代相传,成就了泱泱华夏非凡鼎盛的望族大姓。
   这口宝刀还在吗?
   那天在“王祥庙”里,我看到了一通“王氏家训”的碑刻,王氏家训言:“夫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这王氏家训是王祥八十五岁临终时的遗言。
   翻译成白话那就是说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信、德、孝、悌、让”,以信立身,以德修心,孝悌处世,临财相让,其中包含着多少处世的智慧和哲学啊!
   研究国学的朋友们可能看出来了,王氏家训里为什么没有传统的“忠”的表述?这正是王祥的高明之处,其实呢,他是“寓忠于孝、寓忠于信”了;也许在王祥看来,那些对于封建皇帝的“愚忠”不是一个好德行。
   或许,那口吕虔相赠的有形的宝刀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这无往而不胜的“王氏家训”,难道不就是一口世人皆可相受的无形的安身立命的宝刀吗?!&;诸葛城与南仁里
   凭着感觉,笔者以为“南仁里”的得名应该和诸葛城有关。
   风水堪舆家们早就说了,诸葛城、孝友村乃至于整个临沂城都是以茶芽山为镇山、以沂河水为魂魄的,山水凝结,孕育了临沂之灵气。
   当王祥祖上来南仁里安家的时候,一定是依恃了诸葛城的存在。南仁里所在方位,正好处在诸葛城顺河南去的八字山侧。孔子说“里仁为美”,经学世家的王氏祖先把自己所住的村庄取名“南仁里”,不是一个顺其自然很好理解的事吗?!
   忽然发现王祥和诸葛亮是同龄人,诸葛亮是年出生,王祥是年出生,两个人年龄相差仅仅三岁。
   诸葛亮和王祥在当时应该是互相认识的,最起码应该都听说过对方。这后来的 宋体; ;>两个 宋体; ;>“圣人”,一个在阳都城,一个在诸葛城南仁里,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做着“泰山郡丞”,王祥祖父做着“青州刺史”,都是官僚大家出身。
   所不同的是,诸葛亮岁时就躲避战乱南下了,而王祥到了四五十岁才伺奉后母、偕同弟弟到了安徽一带避乱。
   琅琊王氏,世出“南仁里”;王祥、王览兄弟二人南迁定居并成为名门望族,因此才使琅琊王氏大量的后裔子孙分布于南京、浙江、两湖、广东、广西乃至于台湾、海南岛、四川等地;南仁里是琅琊王氏的根脉水源。
   从诸葛亮、王祥王览那个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是一千七八百年。
   可能大家都有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和王祥等那时都纷纷南迁了呢?
   一千七八百年以前,我大美临沂之地连同北方的青州、冀州等地,饱受了刘汉末年的战乱和曹魏政权的匆匆,还有司马氏一家的“八王之乱”,经受了随后而来的“五胡十六国”的残酷屠杀和掠夺,北地乃至于中原大地的人口,都成了胡人、匈奴、羌、鲜卑等族的猎物,谁家有子女舍得让胡人欺凌屠杀?只有纷纷到南方躲避这一条去路啊!
   曹魏至西晋一段,我大美临沂一地看来是有着短暂的安定的。十几年以前,我在沂南蒙河北岸的凤凰山下,捡拾了一块铭文砖,砖上有着“泰始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的文字;泰始年,是西晋司马炎建立晋朝的年号。据说,铭文砖是凤凰山侧一个高坟大墓里出的;我见到的砖,是垒在一个用古墓大砖建设的猪圈墙上,当时类似的铭文砖不少;以后几次又去看,最后去看时,那个猪圈拆了,古砖也不知哪里去了。
   这个铭文砖和高坟大墓的存在,正好说明了那时社会还是安定的。而古墓的主人,我估计不是阳都城官员的,就是诸葛城、临沂城等官员的。因为那个古墓所在的武家庄子村处在阳都故城的西南十几里、诸葛城的北偏西三十多里处。
   而东晋时的历史遗留,我大美临沂一带就几乎不见了。胡人占据着这里,他们除了杀人占女,是不会有什么文化存在的。
   忽然又发现王祥的临终遗言和诸葛亮的临终遗言几乎是同出一辙的。诸葛亮去世早,他临终遗言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并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王祥的临终遗言是:“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之理,我已经八十五岁了,死而无恨。在我气绝后只洗手足,不必沐浴,不要以布帛缠身,根据季节,穿平时洗过的旧衣服。陛下所赐的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等,都不要带入坟墓。西芒山土质本来坚硬,不必用砖石砌,不要起坟垄。墓穴挖二丈深,椁只容棺即可。。”
   真是“圣人所见略同!”都是提倡薄葬,都是不慕财富;高风亮节,成为世范!
   临沂城北以孝友村为中心一带,是王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在我大美沂南,我在许多村里行走,遇到的王姓人家,一般也都是说“双湖王”或者说是“孝王”,都说老祖是从临沂双湖王祥老家来的。
   琅琊王氏,这一绵延几千年的豪门望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源泉。朋友们可以想想看,即使你是别的姓氏、不姓王,那么你的老少亲戚中也一定有姓王的。
   琅琊王氏望族文化,更是中华文化中的奇葩,其中的“信、德、孝、悌、让”道德观念,已经浸透进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液。
   
   我的行走是从白沙埠孝河南的广场开始的。
   
   广场中心的雕塑是“双鱼化龙”,显然是以孝文化为主题的。
   
   
   孝河水丰,这个季节里难得。
   
   
   满河的荷叶,孝河藕是名产,这个大家都知道;孝河河底是特有的淤泥,生长的藕荷比别的地方的藕多了一个孔,传说是因了王祥的孝心,这多了的一个眼,就是“孝心眼”。
   据说这里的藕清脆甜润,吃起来不留渣。
   当然,孝河的藕一般人吃不到,每当腊月抽水挖藕时,挖出来的藕随即被人抢购一空,多用于送人礼物。偶有剩余到集市上卖,这带着孝河淤泥的鲜藕,每市斤四五块钱;而别处的藕一般一二元钱。
   
   河边上有挖出的淤泥,我看这淤泥,似乎是砂质,就是很细很细的河沙淤积而成。
   历史上有沂河在诸葛城西的洪水冲决改道,曾经夺孝河河道绕弯柳青河入沂;估计这厚厚的砂质淤泥形成,和沂河改道有关。
   
   孝河北岸就是孝友村
   
   清早的孝河寂静无声,历史的云烟似乎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回声。
   
   孝河南岸有土地祠,南仁里土地神在此居住。
   
   透着清晨阳光的荷叶,见证着孝河的变迁。
   
   
   孝河南的田野道路,一例是砂质土。(这个照片压缩时有损伤)
   
   横过孝河的土坝,兼有着道路和水坝的双重作用。
   
   
   
   孝河北岸村庄道路上,是忙忙碌碌的村里人。
   
   隔河南望
   
   东孝友村村口
   
   东孝友村村碑
   
   村碑文字曰:东孝友村位于白沙埠镇东北公里。系王祥、王览故里,因地处管子湖和涝子湖之间,曾名王家双湖;明万历年间,命村名孝友村,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定为今名。
   (明万历年间,嘉靖皇帝为这个村改的名。)
   
   村碑西侧有三圣堂,是供奉土地、山神、牛王三神的。
   
   这碑文书写相当漂亮,让人眼前一亮,似非乡间所作;转念一想,人家这里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家,书法书写自然是漂亮而不同凡响了!
   
   
   
   早上的村路上很繁忙
   
   
   村前的土地油沙土
   
   
   村庄房屋皆二层以上楼房,平房院落已经不多。
   
   
   
   
   
   村头巷尾到处都是车辆,村庄经济看来不孬。
   
   建设新房
   
   
   从东孝友村东部南去,我想去看看南仁里旧址和八字山。
   
   
   村南的田野显然是沂河冲积而成的沙质土壤小平原。
   
   孝河河道在这里就十分狭窄,而且没有了丰沛的水面。
   
   沙丘上栽植了桃树
   
   
   这里是南仁里老村故址
   
   
   此处南行不远的位于小姜庄和官庄之间的地方,据说曾是王祥墓所在,过去是非常高大的六七个大土墩;文革时期破四旧扒墓,其中一个墓里扒出了金缕玉衣,但没有尸骨;人们猜测,这可能是王祥在老家土地上的衣冠冢。
   
   新修的通往镇上和沂河岸居住小区的道路,正好穿过这片遗址。
   
   遗址东南,曾有“八字山”,也有叫成“八垛山”的,现在已经推平;据说这八字山是一道沙岭的模样,不高,但是岭地下是红色的岩石,过去村里盖房子起石头逐渐平掉了。
   
   
   
   
   村前公路
   
   村庄东南角
   
   东去还有邵家双湖
   
   东孝友村中大街
   
   村中老碾
   
   村庄北部片区皆二层楼院落。
   
   老屋遗留,老屋看来也不很老,应该是八九十年代的。
   
   
   
   
   村民委员会大院
   
   在村庄里行走,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很热情,无论是问路或者拉呱,都是和颜悦色、彬彬有礼,不愧是孝圣、书圣的老家人。
   据说,孝友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姓王。
   
   
   老人们感叹现在的生活好,夸赞共产党领导的好。
   这个老人说,整个孝友村,曾经只有三辆自行车,如今几乎家家都有汽车、电动车,年轻人二十多岁的几乎是人人都有小汽车。
   
   
   
   
   走到东孝友村与西孝友村中间,两个村只隔着很小的空地,这片空地据说是一条老河道,现在,河道几乎消失。
   
   西孝友村的村容村貌几乎和东孝友村一样。
   
   
   老房遗留
   
   
   这里的巨大的石头墙房子,据说是老粮站的库房。
   
   
   宽阔的张南公路从村中穿过
   
   
   公路西侧还有大片村区。
   
   
   张南公路孝河大桥
   
   从孝河大桥北头沿着孝河边西去,是王祥庙。
   
   王祥庙保护碑文字说,王祥庙是南朝梁武帝时琅琊王氏后人所建。
   里面据说曾有古老的银杏树还有许多碑刻,毁于文革时期。
   
   这是重修的王祥庙。
   
   
   
   庙院西边有碑林,是修建庙宇和祭祀大典时,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各地王氏族人慎终追远、认祖归宗、捐款捐物等记事、纪念碑。
   
   小岭村的
   
   河东桃园村的
   
   
   五里堡的
   
   赣榆、蒙阴等地三槐王氏的
   
   蒙阴县的
   
   二十里堡的
   
   碑林里有块画像石,据说是在王祥墓古墓里出土的。魏晋近汉,汉画像石墓也还很常见。
   
   庙里的两位老者
   
   王孝俊先生对琅琊王氏望族文化研究很深,对各地的琅琊王氏人口分布说起来是如数家珍。
   
   
   庙宇正殿前有《王氏家训》碑,“王氏家训”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祭元公贞公文》碑
   
   殿前的荷花正艳
   
   
   王祥庙前就是水丰荷满的王祥河
   
   
   
   河里有亭,好像是“王祥卧冰求鲤处”,可惜过不去,那里是否是冬季不结冰的地方呢?
   
   河堤上有很多人在捞鱼,闹闹嚷嚷的,怎么感觉有点“泗水捞鼎”般的场景呢?!
   
   
   
   悠悠的孝河水,养育出了名垂千古的旷世圣人,养育出了浩浩荡荡的琅琊王氏族人和不朽的孝悌文化。这里,是一方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