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兰山孝友祠里诵家训被大众日报点赞
大众日报2月24日县域版报道孝友祠里诵家训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王伟勋
2月16日,大年初一,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一大早,位于孝河岸畔的孝友祠里喜气洋洋、人气爆棚,鞭炮声不绝于耳,大门上的大红灯笼随风摇摆,“南仁故里、东晋世家”的火红春联格外醒目。“各位宗亲,琅琊王氏春节祭祖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下面先请50世及以上的族人上台来……”上午10时,随着主持人王孝俊洪亮的声音响起,祭祖仪式正式开始。“仪式进行第一项,祭奠先祖。”祠堂正厅里,琅琊王氏先祖王祥、王览、王导和王羲之的塑像前,早已摆好了各类供品,王氏后人陆续上前虔诚祭奠。“仪式进行第二项,宣读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在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孝敬的领读下,前来祭拜的王氏后裔齐声跟诵。1700多年前,历史上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临终前告诫子孙的遗言,口耳相传,正穿越了历史的沧桑,响彻在王氏后人的心底深处,仍然历久弥新,成为其家族为人处世的精神标杆。鉴于此,宣读家训也成为琅琊王氏每年春节祭祖的传统固有内容。为了更好地传承家风家训,王氏后人还把家训刻在了石碑上,永久传承。“王氏家训虽短短50字,可谓字字珠玑,凝聚了信、德、孝、悌、让的深刻内涵,蕴含着立身处世、持家治业、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的内容,成为王氏后人训教子孙的生动教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王氏传人。”王览51世后人、今年85岁高龄的孝友祠看护人王友礼说。“仪式进行第三项,礼拜先祖。”一拜一跪一叩间,人们用最传统朴实的方式延续着对先祖的敬仰和崇敬,传承着孝老爱亲、友爱他人的村风、民风和家风。如今,重建的孝友祠翻过了千年风尘下的沧桑面容,关于孝行、友爱的精神寄寓填充着一座祠堂的故事,聆听着一座祠堂关于孝、友传统文化的美丽传说。

本报通讯员 王伟勋
2月16日,大年初一,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一大早,位于孝河岸畔的孝友祠里喜气洋洋、人气爆棚,鞭炮声不绝于耳,大门上的大红灯笼随风摇摆,“南仁故里、东晋世家”的火红春联格外醒目。“各位宗亲,琅琊王氏春节祭祖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下面先请50世及以上的族人上台来……”上午10时,随着主持人王孝俊洪亮的声音响起,祭祖仪式正式开始。“仪式进行第一项,祭奠先祖。”祠堂正厅里,琅琊王氏先祖王祥、王览、王导和王羲之的塑像前,早已摆好了各类供品,王氏后人陆续上前虔诚祭奠。“仪式进行第二项,宣读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在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孝敬的领读下,前来祭拜的王氏后裔齐声跟诵。1700多年前,历史上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临终前告诫子孙的遗言,口耳相传,正穿越了历史的沧桑,响彻在王氏后人的心底深处,仍然历久弥新,成为其家族为人处世的精神标杆。鉴于此,宣读家训也成为琅琊王氏每年春节祭祖的传统固有内容。为了更好地传承家风家训,王氏后人还把家训刻在了石碑上,永久传承。“王氏家训虽短短50字,可谓字字珠玑,凝聚了信、德、孝、悌、让的深刻内涵,蕴含着立身处世、持家治业、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的内容,成为王氏后人训教子孙的生动教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王氏传人。”王览51世后人、今年85岁高龄的孝友祠看护人王友礼说。“仪式进行第三项,礼拜先祖。”一拜一跪一叩间,人们用最传统朴实的方式延续着对先祖的敬仰和崇敬,传承着孝老爱亲、友爱他人的村风、民风和家风。如今,重建的孝友祠翻过了千年风尘下的沧桑面容,关于孝行、友爱的精神寄寓填充着一座祠堂的故事,聆听着一座祠堂关于孝、友传统文化的美丽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