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聊城:三槐家风传千古

2017-09-14 18:31:56来源:聊城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记者 王培源
王姓,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姓。“三槐王氏”是如今王姓人中最大的一支,“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苏轼撰《三槐堂铭》中盛赞“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说的就是王旦和他父亲王祜。
近日,记者获悉,莘县将于10月召开第十三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届时世界各地王氏企业翘楚、社会精英和宗亲代表齐聚莘县,体会“手植三槐立家风,忠恕仁厚传千年”的真正内涵。
忠恕传家远 仁厚继世长
说起以北宋名相王旦为代表的三槐家风,史家几乎是有口皆碑。说是家风,实际上囊括了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对三槐王氏的家风特点,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用了四个字便概括无遗:“忠、恕、仁、厚”。忠,指爱国敬业;恕,指宽宏处世;仁,指爱民为民;厚,指厚德载物。
“纵观王旦的仕宦生涯,为政品性可称守道正直。这和其父王祜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三槐堂王氏研究会秘书长王洪林说。
王祜身处五代乱世,却“少笃志词学,性倜傥而俊”,与一般人性情相异。他以文章谒见后晋宰相桑维翰,获称藻丽而才俊,为桑氏所重。有了宰相的褒奖赞誉,王祜名动京师,藉此步入仕途。
王祜为官正派刚直,对沉冤负屈者往往竭力维护,时人赞有阴德。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以王祜为知制诰,接替重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史书说符彦卿久在大名,“委政牙校刘思遇,思遇贪而黠,招权黩货,军府久不治”,为太祖所忌。太祖让王祜接任,搜罗查访证据。王祜反而替符彦卿辩白叫屈,以五代君臣不相容劝谏太祖:“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他还以自家百口性命,来担保符氏清白。太祖见状只得饶恕符彦卿,转而把怒气撒向王祜,贬其为护国军行军司马,整整七年不召听用。
有人为王祜仕途受挫、未跻身宰辅而叹息,他却不以己悲,自信地说:“祜不做,儿子二郎(王旦)必做。”王祜于门厅旁手植槐树三株,寓意三公之位,常对人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肯定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就是对该家庭或家族历史地位的全面认可 。三槐王氏能够成为影响深远的望族,族中陆续出了王祜、王旦、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震、王伦、王楠等位高爵显的大官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身上都有一种世传不衰的贤良品质。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往往就是由这种品质决定的。
宰相缔太平 美誉四海扬
王旦自幼“好学有文”,23岁便进士及第,文才不让其祖,机会好过乃父,仕途堪称顺利,早在基层任职时就被慧眼识珠的大官赵昌言选为贵婿,32岁便担任了其父53岁才做到的朝中要职知制诰。同僚称他是“栋梁之才,贵不可涯”。王旦果然不负众望,49岁便登上相位,将其父的预言变成了现实。王旦之兄王懿自幼“励志为学”,后来考中进士,官未做大,才气和政声皆为世人称道。王旦之弟王旭虽未考中进士,却因德才兼备受到皇帝的欣赏和朝臣的推荐,最终因王旦避贤而未能进位要职,其才华和品德却为朝野所公认。
研究“三槐堂”达18年之久、莘县原政协副主席、已故学者杨巨源曾说,正是三槐王氏“忠恕仁厚”的家风和“清廉、严谨”的官风,形成了千百年来“三槐文化”的精髓。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王朝,皇帝更换宰相是常有的事。而王旦能辅佐宋真宗达18年之久,并且常被宋真宗称为“致太平者”,着实有他一套独特的官风。王旦以后,王家群贤辈出,仅在宋史中记载的就达11人之多,这说明王旦严谨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孙。作为宰相的王旦,在位时从不推荐亲属担当朝中要职,即便皇帝加封其亲属重要官职,他也千方百计阻拦。这些在史书中均有据可查。
王旦一生清廉,身居相位从不大摆宴席庆寿。他常说,子孙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老辈人多置田宅没有好处,弄不好会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甚至惹出争斗来。因此,王旦一生居住简陋。王旦终生只娶赵氏一妻,从未纳妾。这在封建社会纳妾狎妓成风的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
王旦在留给家人的遗嘱中告诫子弟:王家素有清名,今后要保持这种廉洁勤俭的门风,任何时候都不能奢侈腐化。死后不厚葬,棺木中不装金银珠宝。即便宋真宗赏赐白金5000两,王旦坚持不受并派人送回宫中,真宗强令抬回王旦府。谁知刚到王府门口,王旦咽了最后一口气。作为太平盛世里的千古良相,王旦执权、掌权而不擅权、专权,给后世的宰相作出了良好的表率。
存世“碑墓匾”堂下有阴凉
“目前,‘三槐王’祖先留给莘县三件宝:三槐堂石碑、一代名相王旦之墓和三槐堂匾。这三宝加上正史的明确记载以及各地王氏后裔的一致认同,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是三槐故里确定无疑!”王洪林说。
现在,存放在莘县文管所内的三槐堂石碑,字迹已模糊不清,但隐约能辨出石碑记录了莘县城内三槐堂的建设年月、规模、风格等诸多信息。
在莘县城区东北角的群贤堡村东北方向,记者看到,一个足有2米高的土丘格外显眼,前面的红砖小屋内立着一块墓碑。黑色的墓碑正面清晰地显示“宋相王文正公旦 子明墓”10个阴文字。群贤堡村村委会主任王安泰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北宋一代名相王旦的墓地。北面不远处还有其父王祜及王旦哥哥王懿之墓。王安泰说,正是这座墓地,让五湖四海的三槐王氏后裔魂牵梦绕,不断来此祭拜祖先。
说起以往的王旦墓,群贤堡王学温老人久久不能平静。老人颤巍巍地拿出珍藏多年的手抄本三槐王氏后裔宗谱以及在聊城的分布记录说,“三槐后裔近在莘县诸多村庄、东昌府堂邑、侯营等地,远在上海、浙江、四川等省市,仅在泰国的就有数万人,三槐祖陵该修修了!”在王学温的记忆中,王旦墓前曾有两米高的神遂碑数通及石人、石兽、望柱等,现在都空空如也。
莘县王化村三槐王氏后裔王立申家中的那块仅存的三槐堂牌匾,是旧时莘县城内三槐堂的惟一见证。年届六旬的王立申说,这是其父王虎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牌匾长2.25米,高0.80米,厚0.04米,黑底金字,笔力遒劲,三槐堂三字以木头雕好粘上,外面一层金黄色,据传是欧阳修所写,但无落款。
据王立申回忆,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堂内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祜、王旦等10余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记者在莘县城内三槐堂旧址看到,这里早已没有三槐堂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红色的大楼。
岁月流逝千载,瞬时斗转星移。纵然时间荏苒,但在“三槐王氏”子孙的一代代传承中,“手植三槐立家风,忠恕仁厚传千年”的精神内涵必然历久弥新
编 辑:wangshi 标签:聊城 家风 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