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世王公司应邀考察德化王氏并会晤永安会长

2017-09-12 23:48:08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网福建省讯(王培景 陈丽娟)9月12日,本网总编与海南省王佐研究会会长兼广东世王会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业聪,由德化县王审知研究会监事长王培景亲自驾车到安溪迎接,于中午11点抵达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县的金珠陶瓷有限公司,受到该公司创始人、德化縣王審知研究會会长王金堆一家子和研究会秘书长王金镭等有关成员的热烈欢迎。



陪同参观了公司产品展厅和德化县知名陶瓷生产厂家

同时实地考察了德化县王审知研究会筹建中的闽王庙。
   据了解,福建的德化縣,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制瓷歷史長達3500年,是世界陶瓷史上“馬可波羅瓷”和“中國白”的原產地,在國內是首個正式命名的“中國瓷都”,更是全球唯一一個“世界陶瓷之都”。說起這個世界瓷都,還與唐末“閩王”開發福建密不可分。
   “閩王”,姓王名審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詳卿,河南光州固始人,好騎白馬,人稱“白馬三郎”。在閩南一帶又有“朝天聖侯”和“大使公”之稱,祭拜歷史達千年之久。自唐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40年,統一全境,鼎建閩國,輕徭薄賦,其治下營造了當時的亂世桃源,百姓愛戴有加,紛紛以從王姓為榮耀,去世之後立廟紀念他。
   德化作為“閩王”在885年從南安撤退沙縣、從沙縣殺回泉州時兩次駐紮過境之地,當地民眾深感“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愛民如子,祭拜信仰開福建先河,已達1080年之久。德化歷代祭祀的宮觀寺廟場所多達99座,歷來有“九十九使”之稱。“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後裔分居臺灣以及東南亞各地,歷代人才輩出,立下不朽功勳。由於政權更迭加上城市建設拆遷,德化城內許多“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祭祀場所被拆,導致海外遊子回鄉尋根謁祖拜祭無門。今海內外德化王氏子孫集資上百萬,選址福建省德化縣潯中鎮樂陶村一組九鐘林(“閩王”後裔歷代祖居地),由法人社團組織“德化縣王審知研究會”牽頭重建“德化閩王庙”,為海內外王氏提供“靈魂的棲息地”。
  德化開“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祭祀先河。“閩王”在瓷都德化又稱為“大使公”、“朝天聖侯”,自938年在德化城內下市建立寺廟祭祀至今,可以說是福建省最早供奉“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的地方,幾乎與德化縣建縣歷史同樣悠久。目前德化縣王氏戶籍人口中6000人,族譜可證絕大部分為“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後裔。位於德化縣鳳池街的龍鳳殿(攀龍宮、下市宮),閩建文三年(938年)便開始供奉“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比福州祭祀歷史還早8年;位於德化屏障的“金城寨”,在北宋時開始供奉“王二大使”(王潮、王審知)。據尤溪縣史料記載,1949年前,福建省內尚存十多處“閩王廟”,如福州的閩侯縣、莆田的仙遊縣、泉州的永春縣等地,德化縣“闽王庙”就是其中的一处,每隔三年有到尤溪縣“閩王廟”祖殿拈香請火的习俗。
“閩王”兩度駐紮德化。唐朝後期885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兩次駐紮德化、選定地方領導人顏仁鬱的王審知,史稱“閩王”、“八閩人祖”。886—897年在位的王潮為泉州刺史、福建觀察使、福州威武軍節度使、廣武王,894—904年在位的王審邽為泉州刺史、福州威武軍節度使副使、武肅王,897—925年在位的王審知為福州刺史、福建道觀察副使、福建道觀察使、福州威武軍節度使、閩王、忠懿王。“閩王”治閩,廣施德政,保境安民,治發閩疆。歸德場場長顏仁鬱的選定任命,成為閩國官員的榜樣。德化縣的設立,成為“閩王”治國理念在唐代郡縣管理中的體現,瓷都雛形開始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泉州港、福州港,更是由於德化陶瓷出口製品的加入,呈現一派繁榮景象,世稱“海濱鄒魯”。
“以德化民”體現“閩王”的治國思想。在陶瓷業和農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歸德場”具備了設縣的條件。“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王審知子王延鈞在933年正式稱帝,建立“閩國”。在這一年間,即閩國龍啟元年、後唐長興四年,取“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歷來宣導的“以德化民”理念,正式下旨建立德化縣,這也是“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主政思想在郡縣名稱上的充分體現。也正因為這一年德化縣的設立,比起江西省德化縣(現為九江縣)早6年,之後經歷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兩縣同名近千年(975年)之久,在民國三年(1914年)全國取消同名縣份的改革中,作為“千年瓷都”的福建德化縣被時任總統袁世凱批准保留,從而才有了“千年古縣”的榮譽稱號。
  德化窯成就“海上陶瓷之路”。“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任命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曾孫顏仁鬱為德化前身歸德場場長,“一年繈負至,二年田萊辟,三年民用足”,成為五代閩國的典型。顏仁鬱的詩句“東家西家地碓聲”形象的刻畫了德化陶瓷業在此期間的發展狀況;顏仁鬱侄子顏化彩(864—933年)寫出了中國第一部陶瓷專著《陶業法》。《德化泗濱顏氏族譜》記載其“著《陶業法》,繪《梅嶺圖》”,顏化彩設計繪製了歷史上著名瓷村泗濱的梅嶺窯場規劃圖。其總結經驗,著書立說,開中國陶瓷文化先河。“閩王”主導的海外通商貿易政策,正是推動他編著《陶業法》的最大動力。德化陶瓷就此成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商品,開始了“千年瓷都”的輝煌歷程。德化作為世界陶瓷史上影響巨大的“馬可波羅瓷”和“中國白”的原產地,2003年成為首個正式命名的“中國瓷都”,2015年成為聯合國命名的全球唯一一個“世界陶瓷之都”。
  德化唐詩堪稱“閩國”史詩。陶瓷業的發展又促進了當地經濟與文化的繁榮。顏仁鬱就任歸德場場長後,給歸德場的鄉村帶來喜悅與豐收,出現了社會局部的穩定與繁榮。顏仁鬱《贊神曲》:“前年谷與金同價,家家啼哭伐桑柘;豈知還複有今年,酒肉如山祭春社”,以及“一年繈負至,二年田萊辟,三年民用足”,描寫“閩王”入閩初期(886—888年)的福建從亂到治的生動情景。家學淵博的顏仁鬱為晚唐時期的五代十國留下堪稱“詩史”的百篇佳作,人們稱其為“顏長官詩”,並傳至京師。其中的《農家》“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穀自生”入選《唐詩三百首》而流芳百世,千百年來為海內外所傳頌。另外一首《農家》“夏日炎炎如火鑽,野田禾秀半枯乾;皇天不雨農家望,何恨龍神不我看”,在數百年後演變為《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吟唱的著名詩句。
   寫就“臺灣風土百科”的王必昌。“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後裔、德化邑人王必昌(1704—1788年),雍正举人,乾隆進士,史乘善本清乾隆版《臺灣縣誌》、《德化縣誌》主纂者。他付出的心血與勞動,為中華民族、為臺灣人民與德化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乾隆十四年(1749年),德化知縣魯鼎梅改任臺灣縣知事,欲修《臺灣縣誌》。遂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延聘王必昌去臺灣,擔任《臺灣縣誌》的編纂工作。王必昌到台後,費時八個月,完成《臺灣縣誌》並付刻。這部志書共十五卷,詳細地記載了臺灣的疆域、山川、建置、賦役、學校、祠宇、禮儀、武衛、職官、選舉、人物、風土、藝文、雜記等方面的內容,還繪有《臺灣縣境圖》、《城池圖》、《澎湖輿圖》以及臺灣八勝景圖,為研究臺灣的歷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王必昌的《臺灣賦》、《澎湖賦》對臺灣風物的呈現、對臺灣風土資料的整理,“詞華富麗,為臺灣風物佳作,足為史乘取資”,堪稱“十八世紀的臺灣風土百科”,更被推薦為臺灣國文教材。
   德化三兄弟成為臺灣“海陸空三中將”。“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後裔三兄弟成為臺灣海陸空三中將,也算罕見。王翰(王世和,1913-1980年),德化縣人,畢業于福州海軍講武堂陸軍軍官學校十六期,1946年遷居臺灣新竹市,曾任海軍艦隊司令,海軍中將;王亞穎(王世昌,1917-2004年),德化縣人,畢業於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三期步兵隊,陸軍大學參謀班第四期學員,1946年遷居臺灣臺北市,曾任國防部第三組組長,陸軍中將;王湘(王世飛,1923-2007年),德化縣人,畢業於空軍軍官學校十九期,1946年遷居臺灣臺北市,曾任空軍大隊長,空軍中將。
   成為緬甸“僑領”的王觀民。“閩王”(大使公、朝天聖侯)後裔王觀民(王思華,1924年--1998年),德化名進士王必昌、名舉人王光張裔孫。1947年赴緬甸仰光定居,任華僑南洋中學教師、《中華商報》、緬甸《中國人民日報》總編輯,兼《中國新聞社》駐緬記者、緬甸華商商會總幹事、緬甸華僑圖書館館長。兩次回國上天安門觀禮,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8年2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讚揚他為“中華民族好兒子,海外華僑好榜樣”。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鄧穎超、李鵬、錢其琛、王漢斌等國家領導人訪問緬甸或途經緬甸時,他和華僑代表一起受到接見並合影留念。
   近40年“閩王”祭祀宗祠被拆毀。建於唐末西元938年的德化“閩王廟”,現稱“龍鳳殿”,位於德化縣潯中鎮鳳池街,原名攀龍宮,也稱下市宮。原址在德化縣城內鳳池街圖南書院地(現為財政局駐地),供奉“閩王” (“大使公”“朝天聖侯”王審知);德化於西元933年建縣,不久便建攀龍宮;1957年遷到縣政府後山上;1994年冬重新擴建,改名“龍鳳殿”;2017年,“龍鳳殿”等整片建築列入拆遷範圍;“龍鳳殿”旁的“閩王”後裔“繼述堂”七派多處祭祀宗祠,也於2017年確定為拆遷範圍。主修《臺灣縣誌》的進士王必昌宗祠“甲園衙”,位於德化縣城西門,始建於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建有書院兩座;1977-1983年間,先後因征建德化縣醫藥公司倉庫而全部拆除;2010年該地改建為“翰林府邸”商品房。“閩王”後裔臺灣“海陸空三中將”宗祠“明月堂”,位於德化縣與尤溪縣的交界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由於歷史種種原因,於1965年被全部拆除。緬甸僑領王觀民宗祠“英魁堂”,為位於德化縣城西敦,原系德化“王厝山”舉人、“閩王”後裔王雍故居,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萬曆宰相李廷機曾常住此研學,清末賣與西門“閩王”後裔舉人王光張,2008年拆除,改建為“舉賢大廈”商品房。德化樂陶村“閩王”後裔從族譜記載是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從泉州府遷居該地名叫“土城”的“上樂陶”地方,數百年來與當地居民融洽相處,建窯燒瓷,共同締造“世界陶瓷之都”的輝煌;其後裔分居海內外,所到之處,均在祠堂供奉“閩王”塑像;可惜的是,樂陶村整體列入德化新城建設規劃,已經和正在實施拆遷。由於現有拆遷方案中均無宗祠保留或重建規劃,致使德化縣城內的“王厝山”、“翰林府邸”、“舉賢大廈”等幾處著名“閩王”後裔宗祠在40年間被拆除殆盡,至今未提供任何安置地重建,拜祭場所喪失無存,致使客居世界各地的“閩王”後裔認祖歸宗無門,祭祀“閩王”連個像樣的場所都沒有,嚴重傷害海外臺胞、僑胞的心情。
  “德化閩王庙”選址樂陶村。德化縣潯中鎮樂陶村自古就供奉“閩王”,在德化“九十九使”祭拜場所中就占了幾處,堪稱“閩王”信仰發源地之一。所供奉的“朝天聖侯”,尊稱“大使公”,號“白馬三郎”,即王審知,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生於唐懿宗鹹通三年三月初九日(862年),羽化于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壽年64歲。王審知於885年與大哥王潮、二哥王審邽率部隊進入福建,五代十國時被封為“閩王”。德化縣潯中鎮樂陶村的先民們歷來傳說:“閩王”(朝天聖侯、大使公)是唐末“飛爐入境”于樂陶村六車對面長圳壁上。德化先民深受“閩王”恩佑,在樂陶村“土城”堡、“閩王”後裔宗祠、龍圖宮等塑王審知神像,尊為“朝天聖侯”奉祀香火,以緬懷其施仁政,積公德而惠澤人民。樂陶村一組九鐘林,歷來是德化縣樂陶村“閩王”後裔先民管轄地帶。選址重建“德化閩王庙”,就是為了給海内外德化“閩王”兩岸後裔遊子提供一個“靈魂的棲息地”,為其他隨“閩王”入閩的姓氏提供一個拜祭場所,更為“一帶一路”兩岸雙方互動投資、經貿發展提供一個綜合服務平臺,以祈早日實現“中國夢”。
  下午7点,永安市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青水畬族鄉龙吴村书记王宏住获悉本网总编尚在德化考察,特与监事长一起驱车200公里赶来欢聚。




   并就9月28日,台湾宗亲组织文化考察团来龙吴村拜谒王审知母亲河间夫人梅花落地陵墓,研究成立民俗文化馆,合作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以及邀请世联会议有关社团领导参加9月30日每年一度的海内外开闽王氏后裔祭拜徐氏太祖母墓活动等事项,作了全面的介绍,也得到世联会议会长全力支持的答复,王宏住会长等带着满腔的喜悦连夜踏上归程,准备向各级领导呈送两岸王氏宗亲倡議整修墓園的連署倡議書
   敬愛的各級領導:
   改革開放後,經濟起飛,文化建設,如影隨之,福建開閩三王陵寢,均已整修完畢,足供後人景仰及追思,除全國百姓蒞臨謁陵外,海外華僑及裔孫也回國觀陵及謁祖,堪稱為一大盛事。
    今福建省三明市轄之永安市青水畬族鄉地方領導正倡議將這個畬族自然保護區發展成一個以農業及觀光為首善的地區,首重自然生態,固有的文化資源已展開保護及修建,尤其青水鄉地處海拔七、八百公尺,四面環山圍繞,最高峰1600公尺,是一自然的雲霧環繞之鄉,空氣清新、雨水充沛,農產品清翠拔挺,漢、畬兩族相處和睦,除政府正將遺留下來的畬族古建築修繕、佈點外,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亦不容忽視,漢族在龍吳村也正規畫一個村辦公室企圖將四周的古建築連成一個網狀觀光資源以及將羅兜王氏宗祠規畫成一個以觀光、祭祀為首的風景區來共相輝映、相輔相成。
  唐末王審知三兄弟由河南領軍南下福建,曾在三明地區進行停補、盤整,審知母親徐氏因老弱無法負擔長途跋涉,病死在永安。審知事母至孝,因軍正王緒視隨軍婦孺拖垮軍隊行程欲殺之,審知三兄弟諫言,導致軍人反叛推翻王緒,推王家兄弟為領導人的著名典故。
    今徐母墓一片芳煙蔓草,除前被移作茶園,梅花烙的墓園更是崩落一角。每年農曆8月11日來此祭掃的宗親高達2000多人,台灣方面金門宗親會前議長王再生、桃園王姓宗親會總幹事王義輝、理事長王瑞結及台中王姓宗親會總幹事王伯宗均曾帶團來此謁陵。
    誠摯地要求政府相關單位本著文化復興,振興文化產業,幫忙在地的王姓族人,整修徐氏墓園,讓它成為一個適合觀光謁陵的好所在,為本鄉觀光事業再增一個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