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纪念馆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戬穀”为念留清名

2017-09-01 15:43:28来源: 扬州网-扬州日报

打印 字号: T|T
    ■ 周晗
 
    古城高邮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区西后街的中段,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王氏父子故居”,这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训诂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居住的地方,至今已近400年。1983年,高邮县在王氏父子故居的基础上建成了“王氏纪念馆”,今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一门绝学,两代宗师
 
    在高邮,王氏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   、名门望族、官宦世家。从四世祖王曾禄开始,到五世祖王安国、六世祖王念孙、七世祖王引之,连续四代都是进士,其中三代翰林,两代鼎甲,两代尚书。为什么王氏家族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政声、好成绩?按照许多研究者的说法,高邮王氏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在言传身教中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教育一代,一代为一代作表率。  
 
    训诂,即阐释古书中字词之义,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研究不仅需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还要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敢于批判。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长年束带研经,殚精竭虑 ,几十年如一日始成大家。二人所著《高邮王氏四种》立说严谨、博大精深。由于王氏父子在训诂学、音韵学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梁启超赞誉其为“清学第一流大师、一代所宗”,海内学者称之为“一门绝学,两代宗师”。父子二人不仅在治学上成绩卓著,且在修身、齐家、为官等方面也以他们的勤勉、求真、正直、廉洁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
 
    王氏家学渊源,诗礼传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即便是为官从政,也从未忘记过治学。在父亲王安国的悉心教导下,王念孙10岁读完十三经,接着又通读了《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些奠定了他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王念孙在32岁考中进士后,“里居以著述为事,常谢绝人事,独居湖滨(高邮湖畔)精舍,穷搜博采者四载有余。”《广雅疏证》开始写作后,王念孙以注释《广雅》为日课,每日疏证三字,寒暑无间,十年粗成,后人称之为“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一字之证,博及万卷”。
 
    受家风熏陶和父辈的言传身教,王念孙的儿子王引之也勤于治学。他的《经传释词》,同样是训诂学方面的不朽之作,他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书中之虚字,凡百六十字,分字标目,共十卷。
 
    一生清廉,恪尽职守
 
    在王氏纪念馆门内迎面影壁上有砖雕“戬穀”二字,出自《诗经》。戬,尽也,消除也;穀,善也。意思是除尽自己心中的一切贪欲邪念,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这是王氏祖辈留下的治家宗旨,也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治学、为官中规范约束自己,并终得身后留清名的见证。
 
    嘉庆四年(1799)王念孙奉命巡视淮安、济宁漕务,这是个肥差。当时的官场风气可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尤其是地方官员向过境的官员送上“程仪”,这种公开的秘密行贿,还可以由公共财政支出,一般官员多采取不拿白不拿的态度。但王念孙却未收地方官员所送“程仪”和礼品;自己的盘缠花完了也是派人回高邮请家人帮忙解决。
 
    王念孙为官数十年,从不受请托,是非善恶,至诚判处。其修身、勤政、求实的家风传承,对于为官者和治学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好好地从中汲取营养,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
 
 
 
 
 
编 辑:wangshi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