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良训传家,用祖辈智慧的结晶育人

2017-08-13 18:12:38来源:城市快报(天津)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良训传家,用祖辈智慧的结晶育人(图))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重视家法与国法、和睦乡里与宗族、孝敬父母、诗礼传家、修身齐家等观念,均在家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家训在个人、家族、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国古代著名家族的家训和家族成员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成与败。复旦大学教授韩昇的《良训传家》一书,就是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后代的遗训、汉武帝时权臣霍光家族的覆灭、“关西孔子”杨震的家族兴盛、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百年传承等。全书立足传世家训,又不拘泥于某一家训,通过作者自己的历史研究展示诸家家训的精髓,给读者以启示。正如韩昇所说:“家训是从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把伦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为规矩和礼仪,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来成效显著,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乃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价值与族群认同的凝聚力。”
读家训,不以功利之心,不要拘泥形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片面地强调知识,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等话语,全社会对于知识灌输几乎到了病态,小学入学,不懂得几百个汉字,讲一口英语,甚至运算加减乘除,就会被好学校拒之门外。
小学入学的竞争激烈,以至于我认识的好多家庭,孩子从两岁就开始学习,有的学汉字,数以百计;有的学英语,开口便讲;有的学算术,运算飞快,乃至天文地理,不一而足。大家熟知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到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句话,几乎人人会背,耳熟能详,但是,大多数人有意无意把第一句给漏掉了,那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明白怎么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该不会是孔子讲错了吧。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下《史记》,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他自称是“年十岁则诵古文”,大约也是十多岁才读书学习的。看来,十多岁才正式读书是古人的通例。放眼世界,当今文明发达的国家,好多个立法规定不得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知识灌输。从长大成才的比例来看,这些国家占据了世界人才的高端,而他们并不急于让儿童学习知识。我们今天的心太急了,口中念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反而是经常抢跑,可是,在成才的终点上,我们赢了吗?
这是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反省,还需要静下心来理解古代教育的精髓。中外成功的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幼年时期的品质教育,而此时最有效果的便是家教。
家教不但是人生的起点,而且伴随一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常常听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不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吗?
主导行为规矩的背后是为人处世的理念。儒家特别强调“仁”与“礼”,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形态,并且被广大的中国人所认同,共同遵守,成为悠久的文化传统,而家训则是从这些优良传统提炼而成的。家训不是用来对外吹嘘和自我标榜的东西,它们属于传家秘籍,只在家族内部传承,付诸实践。
我们无法想象祖辈会用虚伪的东西教育子孙,因此,家训首先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特点,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人才观。因为家训是经验之谈,所以,它不同于一般说教的书籍,读起来觉得亲切,而且踏实可靠,融合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家族的处世经验,其中不少是秘不示人的独家心得。
其次,家训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家训用来切切实实地调教子孙,因此,它必须把美好的道德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并且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小做起,毫不含糊,最终成为生活习惯,无须刻意却能自然而然地遵守。家训特别重视日常的行为规范,这些规矩的背后要给孩子树立的第一个观念是懂得长幼有序,尊重父母。中国古代讲“孝”,它最朴实的含义是善待父母,在家有孝,在外才会敬业。第二是培养协作精神,要懂得关心别人。第三是学习分享与自律。
再次,家训还具备有效性,它经过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从来引领潮流,不曾落伍。像古代的弘农杨氏,自从东汉出现了号称“关西孔子”的杨震以来,严谨持家,诗书耕读,代代出人物,绵延数百年,为世人敬重。近代如曾国藩、梁启超等家族,是我们能够亲眼见到的实例。曾家自曾国藩兄弟以下,190多年间,涌现了240多位有名望的人才,没有纨绔子弟或者败家子。梁启超本人是近代承前启后开风气的大学者,九位儿女,有三位院士,另外几位也是著名的学者专家,成为众人交口称赞的家庭。从古到今的历史证明,我们的家训家教是非常有效的。
把这些家训故事收集整理,抽取对于当代仍有启示、必须发扬的部分,编写成书,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和人生修养,吸取培育少年儿童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一本小书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更多地选取今日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盲点,以及在快节奏的功利社会需要特别加强的地方,都属于做人和家教最基本的方面,尽量展开来深入讲解,结合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希望把其中的要义真谛说透彻。
阅读家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用功利之心读家训,以为既然是家族内部秘而不宣的训示,一定有什么高明的绝招,特别是那些历经磨难后成功的大人物,肯定有终南捷径和驭人之术传给子孙。那些渴望快速成功的人,恐怕要大大失望了。就说一位大家都知道的人,创建汉朝的刘邦,鄙视文化,善于驭人,临终留给儿子的遗书,最应该是政治权谋的锦囊妙计吧,然而,这封遗书非常简练,告诫儿子好好读书,本分做人。这封遗书应该让许多耽迷于功利的人有所清醒。
第二是不要拘泥于形式。古人主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起早睡。因此,家训中不乏要子弟天亮即起的规矩,晚起会被长辈训斥为懒惰。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工作到深夜,早上迟起成为常态。要把古代家训严格套用在今日,恐怕有不少年轻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例很多,古今生活习俗变化甚大,不能样样以古律今。我们应该掌握家训背后的精神实质,而无须墨守成规。
家训是智慧的结晶,它通过讲透事理,循循善诱,令人由衷向往,通过学习,身体力行,见识广了,人也越发谦和有礼,与人为善,以往不顺的事情、矛盾的人事关系都变得和谐顺畅。这是什么道理呢?你想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美好的生活,从这里开始。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家训的智慧吧。
文| 韩昇王立美和王氏家规
老人喜欢动手制作
自助割草机
做木工活
【核心提示】
“教子孙文武双全,守祖宗清白二字”,这两句话来自仪征市华兴新村75岁老人王立美为儿孙们所立的家训。虽然这句家训对仗并不工整,但这么多年来,王立美一直勤勉努力,做事认真,与人为善,是华兴新村有名的“好人爷爷”。昨天,记者特地赶往仪征,采访了王立美老人。
勤于动手
退休老人经常变废为宝
一进王立美的家,仿佛到了一个小型仓库,木匠用的刨子、铁匠用的锤子以及电工用螺丝刀……应有尽有。王立美说,这些都是他这么多年一点点积攒起来的。
王立美祖籍宿迁,因工作落户仪征。退休前,他当过兵,后来做过工程预结算员、技术员、教师,多是与文字和书本打交道,可他在工作之余,就喜欢摆弄这些东西,搞些小发明。
不久前,他用废弃的旧自来水管、捡来的旧磨光机、长刀片、电线等物件,经过反复研究和制作,做成一个自助割草机。记者看到,这个自助割草机很方便,只要通上电,用手扶着杆子慢慢往前推,就可以将脚下的草除去一大片。由于创意独特,操作简易,自助割草机还获得江苏省环境保护部门的荣誉证书。
此外,王立美在家中随便找找,就能找出一件经过改造的旧物件,而这些旧物件大都来自别人扔在垃圾箱的废弃物。比如不少人家常备的人字梯。“别人是金属制的,我的是木头做的。”王立美介绍,他家的人字梯是用别人丢弃在垃圾箱里两个旧木梯改制的。他还装了一个活动的搭扣,以便人字梯可以安全地收放。
能动手干正活,就是王立美所列家训的“能文能武”中的“武”字。“到多大岁数,只要能动,都要发挥点余热。”
乐于助人
自种水果无偿送居民路人
在小区里,不少居民知道王立美的“抠门”,有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找他修理。看着破坏的东西又能派上用场,他也乐此不疲,闲着有空时,还主动去社区,帮忙修理破损的桌椅,大家都很感谢他。
而最让小区居民感动的,要数王立美的小果园里时常捧出的水果了。王立美闲不住,在家前屋后种了樱桃、梨、枇杷、柿子、无花果等多株果树,一年四季精心侍弄,除草施肥捉虫子。
每当树上果实累累可以吃的时候,王立美就会一下采摘下来,洗干净,放进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挂在树干上。居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为了打消路人的顾虑,王爷爷会在上面贴张纸条,写着‘请品尝,已洗净直接放心吃!’”吃了桶里的果实,总有有心人时不时地会在桶里留张纸条,“果子特别甜,谢谢您!”
每当看到这样的纸条,王立美总是会心一笑。他说:“人生在世,最起码的要求是清白做人,另外也不能总想着自己,力所能及地付出一点点,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不图回报
以身作则,立下近200字家训
其实,更多的事情,王立美是不求回报的。比如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化的建议数十次,经常有慕名而来的朋友或辗转找上门的陌生人,请他帮忙打官司。他基本是有求必应,义务帮忙。
“我有文化,有经历,但是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不十分清楚,所以要经常去新华书店查各种法律书籍,诉讼法、合同法等等。”王立美说。
尽可能通晓各个领域的知识,在他的心中,这就是“文武双全”中的“文”。他要求子孙做到,自己年近八旬,也仍在孜孜所求中。正因为有他这样的父亲和祖父,王立美的三个孩子,三个孙子、孙女,都很优秀。小孙女矜晶在作文里这样描述爷爷——“爷爷的退休金虽少,但都会用来做孙子、孙女的奖学金,我们堂兄妹三个人都拿过奖学金,爷爷很开心。他常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教育我们要德才兼备,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为了让“文武双全”“守祖宗清白”成为家风留下来,王立美写了近200字的三字言“王氏家规”,反复修改后定稿,连同家训一起张贴上墙,并一一发给子孙。
通讯员 秀珍 记者 张庆萍 文/图
编 辑:wangshi 标签:祖辈 结晶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