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家风传承
□本报记者 杨雅莲 实习生 徐思浩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后代应该如何修身处世;“以古人为鉴,莫先于读书。”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告诉后代读书的重要性。这些家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是中国人美好品质的凝聚。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相关题材图书一直受读者推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良训传家》、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中国方正出版社的《中国家规》,以各自特色充分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发展,用中国家规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
家风正 子孙兴
孔子告诉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清朝宰相张英在家书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告诫家人宽容是一种修养……历史上存在的许多名门望族,子孙兴、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家风正。“毫无疑问,好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今天我们重提家风,就是看到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更是社风民风的基础。”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编著方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夏一鸣说。
《良训传家》责任编辑张龙则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稳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传统家训家风中的优秀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用于我们当今社会。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人格养成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一味强调“知识改变命运”,还应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虽然都以家训、家风为主题,《良训传家》《中国家规》《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却各有特色。张龙介绍,《良训传家》的特点为重视讲故事、揭示共通性、强调以古鉴今。“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和典故,通过讲故事,讲述家训的内涵与传承。流传至今的家训数不胜数,作者在大量阅读各种家训文本的基础上揭示其中的共性,做了很好的总结。当今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家庭教育。作者通过家训内容与具体事例,告诫国人要正确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与身体健康。”
在《中国家规》责任编辑王楚楚看来,《中国家规》之所以受到读者和市场的认可,主要在于起点高。本书源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名牌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此次结集成书,在原栏目内容基础上挑选出50篇,对内容进行了全新的增补删改和编排设计,并约请几十位名家、学者作精彩点评。站位高。《中国家规》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强烈的现实观照,通过讲述历史上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人文魅力。
《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故事均为原创作品,来自于鲜活的现实,从民众中来,又到民众中去。“同时,我们还尝试‘三个元素的结合’,小故事和大道理相结合、文字和插图相结合、当代和传统相结合。”夏一鸣说。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当年王献之跟父亲学习书法,王羲之告诉他:“你能把院子里这18缸水都写完,字才能练出骨架子。”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拿着自己写的字让父亲指点,王羲之看到其中有一个“大”字架子上紧下松,便随手在上面加了一点,变成“太”字。随后,王献之又拿着字让母亲看。书法造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后摇摇头说:“我儿写了千日,只这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仔细一看,原来正是父亲加的那一点,顿觉满脸羞愧。从此,他更加刻苦练习,勤习不怠,终于有所成就。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有深意,苦心教育的父亲、严格要求的母亲、年轻肆意的儿子都一一跃然纸上。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得益于蕴含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承载着前人的生存智慧。“用理智说服人,用情感打动人,而故事就是理智与情感之间最好的桥梁。透过故事,让原本枯燥的说理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情感的共鸣中触动内心深处柔软的角落。《中国家规》用一个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家规家风故事统领全书,让读者在读下去的同时能够读进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一个个故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王楚楚说。
打动人的,不仅有传颂百年、千年的故事,还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有一个高中生沉迷网络,经常半夜翻墙去网吧。有一天深夜他爬到墙头向外一张望,立即回身向宿舍飞奔。同学见他神色异常,问他怎么了,他却什么也不说。从此,他竟戒了网瘾,认真读书,学校里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又问到这件事,他才说出真相:那天,他的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这个故事取自《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夏一鸣介绍,2016年,《故事会》杂志与多家单位联手,共同举办了“中国好家风”故事大型征文活动,好故事层出不穷。《故事会》特地开辟“中国好家风”征文选登栏目,其中的优秀作品被选进《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此外,《故事会》历年来与家风相关的原创文章也被择优收录进书中。
许多家风图书,都沿用讲故事的方式,很受读者认可。夏一鸣认为:“正因为家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同时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故用故事来统领全书,家风之理念可以得到感性的显现。”
立足传统 贴近日常
故事的关键在共鸣,而引发共鸣的关键则在于文化。《中国家规》中的家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不仅仅因为作者会讲故事,更在于这一个个故事的精髓是来源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来源于中华文明的“DNA”——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在这些历经时间洗礼的家规故事中,所触动的往往是中华民族的共情,而这种共情也是最为深厚、稳固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越经典的故事越能打动人的原因。《中国家规》在浩如烟海的传统家规故事中选取那些最为经典的故事并加以精心编撰,呈现给读者。”王楚楚说。
张龙表示,《良训传家》同样强调了文化在家庭教育与家族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韩昇从家族兴起的历史出发,考察历史上著名的家族,包括汉代皇室、弘农杨氏、琅琊王氏等等,他认为能够延续下来的家族,必定发生了重大的转型,那就是转变为文化家族。只有文化才能让家族立起来,而家训则令家族传承下去,文化不绝。“另一方面,作者认为人才教育要重视基本道德的培养,简单讲就是仁、义、礼、智、信,称作‘五德’。它们培养了一个人的团结性、原则性、秩序性与悟性,是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学习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见识的提高和领悟力的增强。看透本质,处理事情的才能便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张龙说。
近年来传统文化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读者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家风题材的图书往往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又贴近读者日常生活,也就自然成为读者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家风题材通常也以经典中国故事为载体,内容积极,受众面广,因此也就格外受到读者的关注。”王楚楚说。
夏一鸣表示,不管是“一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还是人才辈出的曾氏家族,莫不是有一个让人击节赞赏的好家风。是故有“家风正,子孙兴”之说。如果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也许这就是现在读者热衷于读家风题材图书的主要原因。
如果家教是人生的初阶,教会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的礼仪规矩,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体魄和毅力;那么,走出家门就开始了人生充实内涵,提升境界,拓展胸怀,领悟世界的终生学习过程。在这一生中需要有两位至关重要的伴侣,那就是书籍和朋友,它们从内外两个方面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生命的质量。
人类领袖世界并不是靠体力强健,而是因为善于思维,并且将经验教训代代相传,使得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远方。这些经验教训的宝典就是书籍,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应有尽有,还在不断地增长。书籍传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思考,磨砺智慧,增加我们的内在厚度而深沉淡定,提升观察的高度而宽阔长远。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一个不读书的人内心干涸孤苦,而改变命运依靠的是智慧。
——摘自《良训传家》
透过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一幅引人入胜的家族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为之驻足……
这就是郑义门,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时光回到北宋末年的那个瞬间:一抹斜阳映照着祠堂,一位白须飘拂、身穿吉服的老人强撑病体,立下铮铮的誓言:“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这位老人名叫郑绮,被尊为郑氏“同居一世祖”。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瞬间,揭开了郑氏家族尚义一门、十五世同居、共财合食长达360余年的历史帷幕。
为了让这些约定成为族人自觉而持久的行动,郑氏先人从第五世开始,着手制定“以法齐其家”的治家准则,经过几世子孙持续修订补充,形成了168条《郑氏规范》,对郑氏族人作出详细严格的界定。
在《郑氏规范》的168条家规中有3条涉及廉政廉洁,这是专门为出仕当官的子孙制定的。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规则发挥了有效的威力。共居十五世期间,郑家有173人出任七品以上的官员。尽管职位差距巨大,任职地域相隔千里,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
——《中国家规》
这天,我穿过人流来到车站旁边的小卖部。没多久,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过来,要买包5块钱的烟,不料钱包给人偷了。那男人从鞋底下摸到50块钱,没料到找钱的时候,45块一眨眼只有35块!我知道这是老板惯用的把戏,他把其中一张10块对折起来,变成两张。没想到这个男人很细心,当场发现了他的伎俩。
老板是这儿的地头蛇,凶相毕露,小男孩吓得直哆嗦,男人轻轻地推开小男孩的手,对老板说:“把钱还给我,然后道歉!”
“让我道歉?大爷什么时候给人道过歉?”老板狂笑起来。
我掏出10块钱递给男人说:“快走吧。”可男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老板刚要发火,一转眼又有几个人走过来,口气软了下来,塞过来10块钱说:“我服你了,给你钱,快滚吧!”男人接过10块钱,却不动弹,绷着脸说:“你还没道歉呢!”老板差点气死,不过,事情闹大了对自己也没好处,于是勉强笑了笑说:“好好好,老哥,我给你道歉,对不起你了!”
男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领着小男孩儿出门去了。
我想了想,拔腿追了上去,就问男人:“10块钱又不是什么大数字,你为什么不依不饶呢?”男人轻轻说:“钱是小事,可如果我让步了,我在儿子心里的地位就垮了。我必须保住爸爸的尊严。”
这样的人值得敬佩!我友好地拍拍男人的肩膀跟他告别,同时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从他那儿偷来的钱包放回到他的口袋里。
说句实话,我就是那个“该死的小偷”,不过,这一瞬间我决定金盆洗手,因为我也有儿子,在儿子心里,我是天下最棒的爸爸,我不能让儿子把一个贼当成榜样。
——《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后代应该如何修身处世;“以古人为鉴,莫先于读书。”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告诉后代读书的重要性。这些家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是中国人美好品质的凝聚。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相关题材图书一直受读者推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良训传家》、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中国方正出版社的《中国家规》,以各自特色充分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发展,用中国家规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
家风正 子孙兴
孔子告诉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清朝宰相张英在家书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告诫家人宽容是一种修养……历史上存在的许多名门望族,子孙兴、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家风正。“毫无疑问,好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今天我们重提家风,就是看到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更是社风民风的基础。”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编著方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夏一鸣说。
《良训传家》责任编辑张龙则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稳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传统家训家风中的优秀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用于我们当今社会。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人格养成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一味强调“知识改变命运”,还应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虽然都以家训、家风为主题,《良训传家》《中国家规》《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却各有特色。张龙介绍,《良训传家》的特点为重视讲故事、揭示共通性、强调以古鉴今。“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和典故,通过讲故事,讲述家训的内涵与传承。流传至今的家训数不胜数,作者在大量阅读各种家训文本的基础上揭示其中的共性,做了很好的总结。当今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家庭教育。作者通过家训内容与具体事例,告诫国人要正确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与身体健康。”
在《中国家规》责任编辑王楚楚看来,《中国家规》之所以受到读者和市场的认可,主要在于起点高。本书源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名牌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此次结集成书,在原栏目内容基础上挑选出50篇,对内容进行了全新的增补删改和编排设计,并约请几十位名家、学者作精彩点评。站位高。《中国家规》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强烈的现实观照,通过讲述历史上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人文魅力。
《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故事均为原创作品,来自于鲜活的现实,从民众中来,又到民众中去。“同时,我们还尝试‘三个元素的结合’,小故事和大道理相结合、文字和插图相结合、当代和传统相结合。”夏一鸣说。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当年王献之跟父亲学习书法,王羲之告诉他:“你能把院子里这18缸水都写完,字才能练出骨架子。”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拿着自己写的字让父亲指点,王羲之看到其中有一个“大”字架子上紧下松,便随手在上面加了一点,变成“太”字。随后,王献之又拿着字让母亲看。书法造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后摇摇头说:“我儿写了千日,只这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仔细一看,原来正是父亲加的那一点,顿觉满脸羞愧。从此,他更加刻苦练习,勤习不怠,终于有所成就。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有深意,苦心教育的父亲、严格要求的母亲、年轻肆意的儿子都一一跃然纸上。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得益于蕴含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承载着前人的生存智慧。“用理智说服人,用情感打动人,而故事就是理智与情感之间最好的桥梁。透过故事,让原本枯燥的说理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情感的共鸣中触动内心深处柔软的角落。《中国家规》用一个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家规家风故事统领全书,让读者在读下去的同时能够读进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一个个故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王楚楚说。
打动人的,不仅有传颂百年、千年的故事,还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有一个高中生沉迷网络,经常半夜翻墙去网吧。有一天深夜他爬到墙头向外一张望,立即回身向宿舍飞奔。同学见他神色异常,问他怎么了,他却什么也不说。从此,他竟戒了网瘾,认真读书,学校里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又问到这件事,他才说出真相:那天,他的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这个故事取自《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夏一鸣介绍,2016年,《故事会》杂志与多家单位联手,共同举办了“中国好家风”故事大型征文活动,好故事层出不穷。《故事会》特地开辟“中国好家风”征文选登栏目,其中的优秀作品被选进《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此外,《故事会》历年来与家风相关的原创文章也被择优收录进书中。
许多家风图书,都沿用讲故事的方式,很受读者认可。夏一鸣认为:“正因为家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同时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故用故事来统领全书,家风之理念可以得到感性的显现。”
立足传统 贴近日常
故事的关键在共鸣,而引发共鸣的关键则在于文化。《中国家规》中的家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不仅仅因为作者会讲故事,更在于这一个个故事的精髓是来源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来源于中华文明的“DNA”——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在这些历经时间洗礼的家规故事中,所触动的往往是中华民族的共情,而这种共情也是最为深厚、稳固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越经典的故事越能打动人的原因。《中国家规》在浩如烟海的传统家规故事中选取那些最为经典的故事并加以精心编撰,呈现给读者。”王楚楚说。
张龙表示,《良训传家》同样强调了文化在家庭教育与家族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韩昇从家族兴起的历史出发,考察历史上著名的家族,包括汉代皇室、弘农杨氏、琅琊王氏等等,他认为能够延续下来的家族,必定发生了重大的转型,那就是转变为文化家族。只有文化才能让家族立起来,而家训则令家族传承下去,文化不绝。“另一方面,作者认为人才教育要重视基本道德的培养,简单讲就是仁、义、礼、智、信,称作‘五德’。它们培养了一个人的团结性、原则性、秩序性与悟性,是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学习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见识的提高和领悟力的增强。看透本质,处理事情的才能便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张龙说。
近年来传统文化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读者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家风题材的图书往往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又贴近读者日常生活,也就自然成为读者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家风题材通常也以经典中国故事为载体,内容积极,受众面广,因此也就格外受到读者的关注。”王楚楚说。
夏一鸣表示,不管是“一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还是人才辈出的曾氏家族,莫不是有一个让人击节赞赏的好家风。是故有“家风正,子孙兴”之说。如果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也许这就是现在读者热衷于读家风题材图书的主要原因。
入选“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书摘


如果家教是人生的初阶,教会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的礼仪规矩,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体魄和毅力;那么,走出家门就开始了人生充实内涵,提升境界,拓展胸怀,领悟世界的终生学习过程。在这一生中需要有两位至关重要的伴侣,那就是书籍和朋友,它们从内外两个方面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生命的质量。
人类领袖世界并不是靠体力强健,而是因为善于思维,并且将经验教训代代相传,使得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远方。这些经验教训的宝典就是书籍,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应有尽有,还在不断地增长。书籍传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思考,磨砺智慧,增加我们的内在厚度而深沉淡定,提升观察的高度而宽阔长远。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一个不读书的人内心干涸孤苦,而改变命运依靠的是智慧。
——摘自《良训传家》
透过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一幅引人入胜的家族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为之驻足……
这就是郑义门,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时光回到北宋末年的那个瞬间:一抹斜阳映照着祠堂,一位白须飘拂、身穿吉服的老人强撑病体,立下铮铮的誓言:“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这位老人名叫郑绮,被尊为郑氏“同居一世祖”。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瞬间,揭开了郑氏家族尚义一门、十五世同居、共财合食长达360余年的历史帷幕。
为了让这些约定成为族人自觉而持久的行动,郑氏先人从第五世开始,着手制定“以法齐其家”的治家准则,经过几世子孙持续修订补充,形成了168条《郑氏规范》,对郑氏族人作出详细严格的界定。
在《郑氏规范》的168条家规中有3条涉及廉政廉洁,这是专门为出仕当官的子孙制定的。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规则发挥了有效的威力。共居十五世期间,郑家有173人出任七品以上的官员。尽管职位差距巨大,任职地域相隔千里,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
——《中国家规》
这天,我穿过人流来到车站旁边的小卖部。没多久,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过来,要买包5块钱的烟,不料钱包给人偷了。那男人从鞋底下摸到50块钱,没料到找钱的时候,45块一眨眼只有35块!我知道这是老板惯用的把戏,他把其中一张10块对折起来,变成两张。没想到这个男人很细心,当场发现了他的伎俩。
老板是这儿的地头蛇,凶相毕露,小男孩吓得直哆嗦,男人轻轻地推开小男孩的手,对老板说:“把钱还给我,然后道歉!”
“让我道歉?大爷什么时候给人道过歉?”老板狂笑起来。
我掏出10块钱递给男人说:“快走吧。”可男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老板刚要发火,一转眼又有几个人走过来,口气软了下来,塞过来10块钱说:“我服你了,给你钱,快滚吧!”男人接过10块钱,却不动弹,绷着脸说:“你还没道歉呢!”老板差点气死,不过,事情闹大了对自己也没好处,于是勉强笑了笑说:“好好好,老哥,我给你道歉,对不起你了!”
男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领着小男孩儿出门去了。
我想了想,拔腿追了上去,就问男人:“10块钱又不是什么大数字,你为什么不依不饶呢?”男人轻轻说:“钱是小事,可如果我让步了,我在儿子心里的地位就垮了。我必须保住爸爸的尊严。”
这样的人值得敬佩!我友好地拍拍男人的肩膀跟他告别,同时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从他那儿偷来的钱包放回到他的口袋里。
说句实话,我就是那个“该死的小偷”,不过,这一瞬间我决定金盆洗手,因为我也有儿子,在儿子心里,我是天下最棒的爸爸,我不能让儿子把一个贼当成榜样。
——《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