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纪委推出100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2017-07-14 11:23:12来源:山西农民报(太原)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中纪委推出100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中纪委推出100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我省六地名人上榜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5月22日到2017年7月4日两年多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已整整发布了100期,这100期里面有多少山西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经典家规家训呢?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廷敬 (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一生为官五十余载,担任过左都御史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字典》总纂官,更是康熙皇帝颇为倚重的股肱大臣。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皇城相府位于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皇城相府即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
  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闻喜裴氏:《家训》润无声《家戒》醒后人
发祥于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据 《裴氏世谱》等历史资料记载,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两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世不乏人”。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颇为少见!
  裴氏家族的祖居地是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先祖裴晔汉顺帝时官居并州刺史、度辽将军。汉永建初年,裴晔返回闻喜时途经高阳里,只见此处山水相依、古柏参天、良田千顷,于是将全家搬迁于此,以裴姓为首,以柏树为名,由此诞生了“裴柏村”。追溯天下裴氏谱系源流,皆出于此,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而裴柏村也日渐成了享誉华夏的“宰相村”。
  现存的裴氏家规最终修订于清末民初,有 《河东裴氏家训》和《河东裴氏家戒》两大部分,内容十分广泛。《河东裴氏家训》共12条432字,包括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敦睦邻里、立身谨厚、居家勤俭、严教子孙、读书明德、淳厚戚朋、慎重言语、讲求公德等方面内容。《河东裴氏家戒》共10条637字,它连立10个“毋”,要求子孙后代毋忤尊亲、毋辱祖先、毋重男轻女、毋事赌博、毋为盗窃、毋贪色淫、毋吸烟毒、毋酗酒好斗、毋忘本崇洋、毋入帮派。可以说,《家训》是要求裴氏子弟“必须怎么做”,而《家戒》则是要求裴氏子弟“不能怎么做”。
  灵石王家大院:规圆矩方正品立身
晋中市灵石县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 (今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望族。静升王氏家族鼎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嘉年间,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4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101人,还有两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王家大院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 “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
  静升王氏家训主要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的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教育后世子孙注意一言一行,律己修身,以忠信为本,从善如流。
  此外,静升王氏家训还包括王家大院里楹联、匾额上的一些格言、警句,如“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等等。
  吕梁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清俭家风传世
于成龙 (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人。
  明崇祯十二年 (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考取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知县。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 (今重庆合川区)知州。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后历任代理武昌知府、黄州知府、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卒于南京两江总督府。去世后,被追封太子太保,赠谥号“清端”。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家族故居位于方山县北武当山西麓来堡村,据考证,由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祖屋、于成龙的兄长于化龙故居和于成龙故居三个院落组成。这三个院落都靠山而建,窑洞形制。其中于时煌祖屋在最东面,正屋九间,坐西向东三间。祖屋高程要比于成龙、于化龙兄弟的故居高三米左右。祖屋建于明末清初,其中最东三间有雨檐廊柱。于化龙故居正屋五间,建于清代早期,东西厢房分别是豆腐坊、油坊醋坊。于成龙故居在最西面,正坊五间为于氏后人后来新建,坐西向东五间,是遗存清早期建筑。
  康熙四十六年,于成龙长孙于准秉承先祖遗风,在整理编纂 《于清端公政书》的基础上,总结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风家训,历时四年,续修《于氏宗谱》,编订《于氏族规》22条,《于氏家训》41条。
  于氏族规家训以“勤耕读、尚节俭,循法礼、孝乡里,廉仕吏、存仁德”等为核心要义,涵盖“勤、俭、学、善、廉”等朴素道理,既是对于氏先祖良好品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对后人行为规范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
  祁县乔家大院:兴商重信义治家“六不准”
山西祁县乔家堡乔氏是清末民初闻名全国的商业家族,是晋商的代表。乔氏家族最早可考的始祖是乔守纪,历经繁衍生息,传承至今已历15世,代表人物有:乔贵发:乔氏发迹始祖,幼年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乔致庸(1818-1907年):乔贵发的孙子,字仲登,早年饱读诗书,立志仕途,但兄长早亡,他挑起家业重担。因儒学功底深厚,治商有方,秉持“首重信,次重义,三为利”的原则,以“戒懒、戒骄、戒贪”的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将其商业和金融字号扩展至平、津、东北,直到长江流域。极盛时期,国内各通都大邑几乎都有他的字号。乔映霞:乔致庸的孙子,字锦堂,为人精明强干,敢作敢为,19岁就从乔致庸手里接过乔家的家业。
  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晋商乔氏家族的祖宅,由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和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24000余平方米,现已开发建设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其中在中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保存完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空中俯视,整座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
  乔家家规始立于乔氏发家始祖乔贵发,完善于乔家成就最大者乔致庸,为乔氏族内口口相传,历代子孙铭记于心的“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
  乔家家训还体现在乔家大院的楹联、匾额中,如:“厥德惟修”“为善最乐”“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等,要求家人真诚、厚道、诚信、守规矩,不巧言辞令,蒙混别人。
  夏县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20岁中进士,历仕四朝。荣升京官后,先后任知谏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司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便是历经十九年编纂而成的《资治通鉴》。
  司马温公祠位于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北峨眉岭上,包括温公神道碑堂、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祖茔五大部分。
  温公神道碑堂内藏宋苏轼撰文并书石、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因原碑发掘于杏花树下,俗称“杏花碑”,因而该堂亦被称作杏花碑厅。
  司马光家规包括 《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两册。《训俭示康》共千余字,是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的家训。全文以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紧紧围绕“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阐明道理。《温公家范》则是洋洋数万言,全书10卷共19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伦理关系、治家方法、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编 辑:wangshi 标签:家规 中纪委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