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临沂这个世家望族缘何登上中纪委网站?

2017-06-20 17:58:57来源: 临沂圈子

打印 字号: T|T
临沂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从西汉至隋唐年间,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后世宰相的官职。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表了题为《山东临沂琅琊王氏:
600余名士92宰相 50字家规成就“中古第一望族”》的文章。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充满传奇的名门望族
风流不衰、冠冕不绝,92位宰相600多人名垂青史
代表人物
  王吉(?-前84年),字子阳,西汉时期经学家,始家皋虞(今山东即墨市),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是有史可考的琅琊王氏家族始祖。其子王俊、其孙王崇均位至三公。经王吉祖孙三代努力,为琅琊王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王祥(185-269年),王吉六世孙,字休徵,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其人以孝闻名于世,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主人翁,有“孝圣”之称。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为王氏家族立下家训。
  王戎(234-305年),王祥从兄王雄之孙,字濬冲,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著称。
  王导(276-339年),王祥弟弟王览之孙,字茂弘,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于平定叛乱、稳定朝局建功尤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他也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王羲之(303-361年),王览曾孙、王导之侄,字逸少,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故居
  王献之(344-386年),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融(467-493年),王导六世孙,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文学史上“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新体诗“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
  王褒(约513-576年),王导八世孙,字子渊,南北朝文学家。萧梁时任太子舍人,梁元帝继位后拜为侍中,后迁吏部尚书、右仆射,此后历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小司空。《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分别著录王褒集21卷、30卷、20卷,但均已散佚,现存诗歌47首,以边塞诗最佳。
“卧冰求鲤”,孝圣王祥留下孝友文化和50字家训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这是传诵1800多年的琅琊王氏家训,也是琅琊王氏奠基人之一王祥临终前留给子孙的遗嘱。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无论王氏后裔身处何境,这50个字的家训,都未曾有过改动。   
  在临沂市兰山区孝友村,王氏家训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准则、为人处世的规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王氏族人身体力行,将之传承至今。
  孝友传家,历来是王氏家族的传统。其中,王祥以“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幕”等孝行闻名,堪称典范。
  王祥在父母生病时,顾不上休息,亲尝汤药、衣不解带地日夜伺候。腊九寒天,河水都结上了厚厚的冰,为了让母亲吃上鱼,王祥躺在冰冻的河水之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来捕鱼。这段故事甚至被收录在《晋书》中,作为历史佳话流传下来。

王祥卧冰处
  王祥的弟弟王览通情达理,一生爱护兄长,以友爱著称。两人的孝友文化,为王氏子孙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
为官识见深远,东晋名相王导将家族地位推向巅峰
  在孝友家风影响下,琅琊王氏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成为名臣显宦。到了东晋时期,王览之孙,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更是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王导为官识见深远,于军旅未息之际便率先意识到了教化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主张设庠序,以正人伦风化之本,通过学校教育让大家做到父祥、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从而规范社会秩序,让老百姓知耻有礼。他还首建东晋史官制度,使朝廷事务有故例可循。
王羲之、王献之……琅琊王氏为何几乎每一代都有书法家
“孝友恭恪”
  当时的大族世代相承,旁支甚多,如何协调家族内的尊卑亲疏关系呢?重要的办法便是让族中子弟依礼法行事。琅琊王氏之家教与家学也重视礼学。
  琅琊王氏兴自汉代,西汉时的王吉便是一位精通《五经》的大儒,《汉书》本传称其“少好学明经”,“兼通《五经》,能为《吕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琅琊王氏之家学奠基于王吉,有深厚的儒学文化背景,可谓礼法世家。魏晋之际的王祥,其行事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家风。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并在临终前遗令诸子,世代遵守“信德孝悌让”。王祥之弟王览“教友恭恪,名亚于祥”,晋武帝称其“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由此可见,魏晋之际王氏以礼法训诫子孙,“子孙皆奉而行之”,以“孝友”传家。

孝友祠碑林
  东晋之初,王导针对士风放诞的局面,主张兴复学校,重视儒学教育,以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他力劝晋元帝兴复礼教:“礼乐征,翼成中兴。”琅琊王氏重视礼法,不仅有益于其宗族的传衍,而且培养起了重视实务与事功的家风。可以说琅琊王氏是一个礼法世家,他们在宗族内讲求儒家伦理道德,尤重孝道,以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形成长盛不衰的局面。
兼容的文化取向
  作为两晋南朝时期杰出的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除儒学之外,对玄、释、道也兼采不废。这不仅使王氏家族在文化上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有利于其子弟在心态上适应不同的情况。
  东晋南朝的王氏子孙从王祥、王览那里继承了儒学的因子,从王戎、王衍那里因袭了玄学的细胞,以儒学为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以玄学取得名士的声誉、地位,达到儒玄双修。
  两晋以降,佛教对世族思想、生活影响日著,琅琊王氏吸收借鉴其中有益思想。比如王羲之与名僧支道林等交往甚密,支道林是一位高僧,他以佛理释《庄子·逍遥游》,新义迭出,对王羲之启益甚多:“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书圣阁
  另外,琅琊王氏也吸收道家文化思想。《晋书·王羲之传》明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天师道对王氏家族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者,莫过于促进王氏之好书法。书法艺术在东汉后期日渐摆脱一味实用的束缚,不断雅化、艺术化,受到士人的重视,名家辈出。但在东晋南朝,书艺最盛、贡献最大的无疑是琅琊王氏,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样的大家。翻开六朝及唐人的任何一部书法史著作,他们统计的书家都以王氏为最多。王氏几乎无人不能书。何以如此呢?除了一般的社会文化原因外,王氏之重书法,与宗教的熏陶有密切关联。琅琊王氏家族的文学艺术不断从宗教思想与信仰中获取灵感,提升境界。
  从以上考论可见,在崇儒之外,琅琊王氏对当时主要的文化思想、宗教及诸“杂艺”等,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王氏之家族文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弹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促成了家族文化的繁荣。对这一家族文化传统,琅琊王氏子弟十分珍惜,直到南朝末王褒训诫后人还说:“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这段话是对王氏家学兼容风尚一个很好的概括,由王氏子弟自己说出来,真是再妥帖不过了。
“信、德、孝、悌、让”
被琅琊王氏奉为之治家圭臬,
千百年来,
一代又一代王氏族人身体力行,
将之传颂至今!
那么这几个字有着怎样的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