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王旷综述

王旷,字世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人,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父亲,善隶、行书。历官丹扬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
王旷(274?-310年?)字世弘
王廙(276年—322年11月4日),字世将,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王廙文武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
王彬(278年-336年),字世儒,江州刺史。
(按:王旷三兄弟字里都有“世”字)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三载:“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
王旷任丹阳内吏前后西晋状况:
公元280年,在司马懿的孙子琅邪王司马伷的统领下,西晋大军开进东吴京城建业(今南京),“金陵王气黯然收”,东吴灭亡,三国归一统。第一次作为王朝都城的南京,又跌落为江南的一个普通的县,由丹阳郡管辖,郡属扬州,郡治和州治都设于此(武帝太康二年,281年,迁丹阳郡治所于建邺。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以程普为丹阳都尉,居石城)
太安二年(303年),张昌起兵作乱,陈敏与张昌部将石冰交战,将其打败,陈敏乘胜追击叛军,交战数十次。当时石冰兵力是陈敏的十倍,陈敏以少胜多,每战必胜。陈敏又回军征讨徐州反贼封云,因功升任广陵王丞相。永兴元年(304年),陈敏打败并斩杀石冰,于是扬、徐二州平定。
永兴二年(305年),陈敏因天下互战争夺,便有割据江东的意图。后因父丧离职。是年八月或稍后王旷就任丹阳太守。东海王司马越准备西迎晋惠帝时,起用陈敏为右将军、前锋都督。同年十二月,陈敏举兵反叛,自封都督辽东军事、大司马、楚公等,假称接受诏命,北上迎接晋惠帝。并驱逐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等,尽占吴越之地,这就到了306年。(宝按:王旷任丹杨太守时间是306年前,上限可能在300,斯时王旷约26岁再早恐可能性不大,丹扬太守是个重要职位,因与琅邪王姻亲才可能谋到此职,但306年被陈驱逐没在回任丹阳,也可能在305年底具体时间不准确)
永嘉元年(307年),顾荣等作内应,与征东大将军刘准联合攻打陈敏。顾荣又劝说甘卓背叛陈敏,陈敏率一万多人将与甘卓交战,还未渡河,其部众渍散,陈敏单骑逃到江乘时被杀死,他的母亲、兄弟及妻子儿女全被诛杀。
306年王旷首创南渡之议
当时,西晋的八王自相残杀,造成天下大乱,朝政最后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时在305年左右,司马越全面掌权。追随东海王的第三代琅邪王司马睿正奉命镇守下邳,由于王旷与司马睿是姨兄弟,王旷于305年12月或306年1月,来到了下邳。此时,局面已不可收拾,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南侵,朝廷岌岌可危。王旷给司马睿画策出路:朝廷不稳,北方不保,是时想要有所作为,必谋镇建邺,吾兄导与东海王之司马王衍友善,可从中为王兄通语,再王兄可请徐州刺史裴盾、安东府长史裴邵转请于东海王妃,睿从其计,并使王旷游说王氏精英。东晋人裴启所撰《语林》说:“大将军(敦)、丞相(导)诸人在此时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弘(旷字世弘)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此事当在306年。
为了使西晋王朝能有退步,以备不测,东海王司马越采纳了过江之议,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邺。307年,在王氏诸贤策划下,临沂王氏及其他大族千余人随同琅邪王司马睿携家南渡,来到建业。十年后,西晋被灭,司马睿在南京登基,史称晋元帝。王旷的一句话成就了东晋百年基业,南京在东吴建都之后,又成为东晋、南朝的都城。
王旷似乎没有南渡,而是去当了淮南太守。是年应是307年,当司马睿来到建邺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为亲信王旷谋淮南太守,有兴邦之谋,得王氏兄弟之助,南北望族团结于其周围,正当有大举之际,《晋书•惠帝纪》说:309年,“刘元海遣子(刘)聪及王弥寇上党,围壶关。并州刺史刘琨使兵救之,为聪所败。掌握朝政的司马越派王旷去救壶关(宝按,司马越之遣王旷救上党是谋弱司马睿之计)。310年王旷受司马越派遣率三万军,(其中应有淮南郡5千兵,其余2500兵,不知何所来,施融、曹超所携来乎,未确认)。在壶关南面的长平遭遇刘聪兵,败,超、融死之。王旷却下落不明。
《通鉴》:汉主渊以王弥为侍中、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青州牧,与楚王聪共攻壶关,以石勒为前锋都督。刘琨遣护军黄肃、韩述救之,聪败述于西涧,勒败肃于封田,皆杀之。太傅越遣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将兵拒聪等。旷济河,欲长驱而前,融曰:“彼乘险间出,我虽有数万之众,犹是一军独受敌也。且当阻水为固以量形势,然后图之。”旷怒曰:“君欲沮众邪!”融退,曰:“彼善用兵,旷暗于事势,吾属今必死矣!”旷等逾太行与聪遇,战于长平之间,旷兵大败,融、超皆死。 聪遂破屯留、长子,凡斩获万九千级。上党太守庞淳以壶关降汉。刘琨以都尉张倚领上党太守,据襄垣。
(宝按:《通鉴》所记,是否确实,犹未能定,因为没有更多可靠资料证明王旷战败后是死是降。以王旷之深谋远虑,309年以前地位名望还在王导之上,决不能昏聩至不知时局之险恶,如真是要救上党,也不能远隔数重州郡调淮南兵,且王旷之淮南守,统兵不过5000人。另遣25000兵,计30000弱兵,驱驰数千里与刘聪、石勒战犹如羊入虎口,既使普通平民亦知必败,何用两个手下将军多说,内中隐情难猜。)
又依王旷与司马睿关系之密切,为睿谋帝位之第一功勋,元帝即位,当给予王旷特别优厚待遇,死亦当有厚赏追赠,事实确不如是,另人费解。
王旷失踪多年后,居然有灵柩在北方存在。王羲之叔侄两代完成了王旷灵柩南迁的工作,并且在王羲之母亲去世后,王旷终于夫妻“同穴”。史记不祥,何时,死何时葬皆无确考。另王旷“同穴”夫人姓字亦不祥。
(宝按:王旷兵败下落未明,夫人姓字不祥,或许旷夫人生前有封诰的,后来被人有意处理成不祥,这里边政治因素很多。从310年以战败之后,史籍再不著一字于王旷及夫人,唯羲之于永和十一年誓墓文:“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从中可略窥一二:时羲之已将父母合葬,王旷寻回,母已去世;少时(六岁)父亲已失踪“不蒙过庭之训”指此,因此可推知,羲之六岁后再没见父亲生面。致于浅薄者附会“羲之十二岁得父枕中秘(用笔论),偷窥之,书便大进,云云,无稽之谈,不足辩也。
王旷之一生,虽然未能享受建东晋功,然培养了一个儿子书圣王羲之,足享誉千古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