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洋:推着瘫痪妻子的乡村行医路

在家中,王世洋细心地为妻子喂饭。(周加相摄)
在为村民郭秀玉检查之后,已至午饭时间。王世洋婉拒了郭秀玉的盛情,赶着回家给“老小孩”做饭喂饭。
悬壶济世 中途“羁绊”
王世洋心中的“老小孩”,就是相濡以沫28年的妻子。
1987年,20岁的王世洋从赣州卫校毕业后,抱着悬壶济世的理想,回到老家,现在是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蟠龙镇田心村的村部开起了一家诊所。
在跋山涉水的行医路上,王世洋结识了邻镇姑娘刘翼卿。1989年,两人结婚生子。此后,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2001年,带着理想,王世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年起,诊所每天要接诊30多名患者,他忙得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家。
丈夫对从医事业的孜孜不倦,身为家庭主妇的刘翼卿看在眼,疼在心。
到2014年,王世洋两个儿子学业有成,先后参加工作。不忍心丈夫起早贪黑,寝食无规律,妻子决定将“家”搬进诊所。
每天的一日三餐,刘翼卿在家做好后,都会准点送到诊所,然后两人一起在诊所寝食。夫妻俩就这样互相陪伴着,坐诊看病。
王世洋全心行医的好景,在2014年7月21日戛然而止。
当晚22时,刘翼卿做好家务后,提着刚刚做好的点心赶赴诊所。一辆摩托车突然从黑夜中窜出,来不及闪躲的她被撞倒在地。
妻子的这一“倒”,也翻倒了王世洋的行医路。
刘翼卿被抢救过来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足足3个月,后转至普通病房,一呆就是200天。
妻子住院期间,王世洋开始了“两边倒”的生活。田心村主任黄集祥介绍,一边给妻子送餐,一边给村民看病,王医生几乎每天都这样跑来跑去,大家看了都心酸。
然而,王世洋的悉心照料并未唤醒久卧病床的妻子。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一笔20多万元的巨债。
2015年“五一”假期,王世洋含泪将医院确诊为脑死亡的妻子接回家中。

王世洋为村民坐诊,妻子坐在轮椅上,默默地“陪伴”在一旁。(周加相摄)
坐诊看病 瘫妻在侧4月30日中午,王世洋随诊归来,做好饭后,将久卧病床的妻子抱上轮椅,小心翼翼地推至自家诊所门口,一边给她喂食饭菜,一边让她晒晒太阳。
这一幕,在邻居们看来,既惋惜又感动。已然坚持两个年头的王世洋,觉得陪在病妻身边,才有家的温馨。
“2015年的这个时候,我把诊所从村部搬到了自己的家里。”王世洋坦承,这样,他才可以一边帮村民看病,一边照顾妻子。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王世洋把诊所装饰一新。药房、诊疗室、医疗器械、病床……其他诊所该有的,他的一样不落。
诊所设在家里后,王世洋多了一个身份:“家庭主妇”。坐诊看病、洗衣做饭、端屎端尿、按摩康复……两年来,他都是家庭工作两不误。
王世洋透露,他每天坚持给妻子做康复训练,一套下来,常常手酸得抬不起来。可到了晚上,他仍不能睡个安稳觉,每晚至少起来3次,为妻子换“尿不湿”。
日复一日,担子虽重,王世洋从未放弃过。村主任黄集祥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找他看病,他都会尽心坐诊。
一天深夜,王世洋为妻子做完护理准备睡觉时,楼下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一名妇女抱着小孩前来求诊。一个小时过后,小孩的高烧退下去了,可他的妻子又醒了。
“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我都见惯不怪了。”王世洋苦笑道,往往妻子刚睡下,太阳就升起来,新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如今,在王世洋的悉心照料下,妻子的意识有所反应,每天还能倚靠拐杖走几步。但不少村民认为,他妻子要彻底“醒”过来,这条路会很艰辛,且很长。
“她已经有意识了,还怕什么!”王世洋信心满满。

帮助妻子喂水、喂饭,背着上下楼、搀扶上厕所,这些已经成为王世洋的日常生活。(周加相摄)
守护村民 不忘初心4月30日午饭过后,王世洋洗好碗筷,准备给妻子洗漱午睡时,村民刘玉美老人又主动上门来问诊。
刘玉美是王世洋诊所健康档案的在册者之一。看到熟悉的面孔,王世洋轻抚了一下妻子的面颊,转身给刘玉美倒上一杯热水,并对自己延误随诊再三抱歉。
很快,王世洋再次把妻子抱上轮椅,并将其推至诊疗室,坐在自己的身旁。望着丈夫倾心为患者量血压,刘翼卿的眼神里满是平静和信任。
王世洋介绍,村委会每年组织全村65岁以上老人先后两次到他诊所进行集中健康体检,他为全村180多位老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
“每每妻子睡了,诊所没有病患时,我就要悄悄地背着药箱出去一会儿。”王世洋说,白天除了日常坐诊,也会“偷”着时间外出随诊那些行动不便或年纪偏大的老人。
在随诊过程中,王世洋只要碰到自己的债主,都会向他们说声感谢或抱歉。两年来,他省吃俭用,为家里还了不少借款。倔强的王世洋说,自己的医生职业,不会成为请求债主宽限的理由。
王世洋的难和坚持,当地干群有目共睹。2016年,王世洋被列为当地的精准帮扶对象。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他悬壶济世的初心未曾受瘫妻的干扰,光顾诊所的村民又多了起来。
在悉心照顾妻子的同时,王世洋一直没有忘记提升医术。从医以来,他从未找理由缺席全镇一月一次的乡村医生培训。“其实有想过不去,但我是党员,不能带这个头。”王世洋说。
王世洋说,两年时间,日日夜夜很长,奉献却觉得很短。不过,他的实际行动已得到当地党员干部纷纷点赞。他的两个儿子,更是把父亲视为行事做人的精神引领。
如今,两鬓渐白的王世洋,依旧坚持着妻子的康复路,但又时时盼望早日把诊所搬回村部,带着悬壶济世之梦,继续守护着一方村民的安康。 原标题:器成天下走——记全国劳动模范王云平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没有比历经艰辛后攻克一个技术难关更为骄傲和欣慰的事了。”当谈起曾经完成的诸多技术攻关及新产品研发等项目时,王云平脸上始终挂着甜甜的笑容。
1994年,王云平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酒钢工作。20多年来,她先后取得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甘肃省评标专家等资格。她全神贯注于轧钢事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担任项目负责人以来,王云平带领技术人员刻苦攻关,终于在转炉-精炼炉-CSP生产线上首次成功试制管线钢X70,突破了长期困扰CSP生产线低压缩比条件致使“落锤撕裂”指标较低的难题,结束了酒钢不能生产高钢级管线钢(X65以上)的历史,填补了酒钢高钢级管线钢X70的生产空白,为酒钢公司拓展品种钢市场,创造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产品和技术支撑。她通过选择不同合金加入及其相互匹配的特点,合理优化组合了各元素之间的匹配,首创国内Q345B钢种Mn含量0.25%的技术方案,达到了CSP包晶钢铸坯纵裂率小于1.0%的国内领先水平。该科技攻关项目2011年荣获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另辟蹊径,策划500MPa级高强车轮钢的工艺方案。通过不断尝试独特的工艺方案和一次次试验对比,成功研制出500MPa级高强车轮钢,使车轮加工开裂率控制在1.0%以内,使酒钢产品首次进入汽车车轮加工制造领域,为酒钢研发系列化汽车车轮钢开辟了新天地。
王云平搜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策划其生产技术方案,并结合市场调查及产品检验结果,初步起草汽车大梁钢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经广泛征求各大钢厂及用户意见后,她再次形成国家标准送审稿,使酒钢公司掌握了轻量化汽车大梁用高强钢技术质量的话语权。
作为“王云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带头人,她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科技创效工作。所研发700MPa汽车大梁用钢,超出了CSP工艺流程设计能够达到的最高强度级别(600MPa),使酒钢挑战CSP设备功能极限取得首次成功。通过对微合金合理选用及其工艺控制过程的细微差别,调整“配方”,开发出石油套管(J55),不仅避免了CSP轧制过程极易出现的混晶难题,而且解决了钢带边部团裂缺陷率较高的瓶颈问题。通过合理调整工艺技术方案,在诸多钢种上实践了科技降成本,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4年,王云平完成科研项目、新技术研究及应用、新产品研制开发等项目20余项,实现增效2800余万元。应用于产品策划及降本增效活动分析,使诸多钢种成本大幅降低,实现年增效2000万元以上。
由于王云平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酒钢集团公司“先进个人”“技术标兵”“劳动模范”称号,并连续两年获得酒钢集团公司“突出贡献技术人员”三等奖,嘉峪关市“五一劳动奖章”“市级领军人才”“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和甘肃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多项荣誉。
(记者 杨亮)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