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化】王渔洋是这样与家人相处的!
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也是融化在每个家族成员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每个家族成员骨髓里的品格。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新城王氏家族正是这样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族。

作为明清时期“齐鲁第一进士家族”,新城王氏家族自四世祖王重光始,经五世王之垣、六世王象晋的传承和补充,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家训家规,这些家训家规对其家族良好家风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王渔洋有幸,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里。由于受到良好家风的濡染,他养成了积极进取、勤勉好学的习惯以及温、良、恭、谦、让等诸多美好品德。在日常生活中,他孝老敬亲,友兄恭弟,爱护子女,保证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王渔洋的“家庭圈”,来看看他与家人相处之道。
孝老敬亲,以顺为宗
百善孝为先。王渔洋的孝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孝老敬亲,二是以顺为宗。
先来看看王渔洋如何孝老敬亲。
顺治十年(1653),祖父王象晋生病,王渔洋随父母及诸兄弟日夜侍奉床前,尽心照顾,直到老人故去;考中进士后,王渔洋任扬州推官,赴任时偕父亲至扬州奉养,之后不久又接母亲过来亲自照顾衣食;母亲去世后,王渔洋徙跣奔丧,悲伤之余,为母亲写了《诰封宜人先妣孙太君行述》以致怀念,文章长达2867字,是其家族史撰述中最长的传记,并坚持吃素三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六月,王渔洋奉使祭告南海归来,经过新城,回家探望父亲,见父亲容色面容憔悴,十分担忧,于是产生归养之意,但父亲未允,而是催促其赶紧回京,王渔洋怆然离开,九月,王渔洋复命后便请假归省,回到新城后才知父亲已于十天前去世,徙跣恸哭,悲痛不已。身为朝廷命官,王渔洋纵然有万般无奈,又能如何?因此,每次思及父母的去世,王渔洋都充满了哀痛和自责,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再来说说他的以“顺”为宗。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认真读书学习,二是严格遵从祖训(母训),最终实现祖辈振兴家业的夙愿。
以农立家、以学兴家、以仕发家是历朝历代文化世家的共性,新城王氏家族亦是如此。新城王氏兴起、昌盛于明末,有海内旺族、江北青箱之誉。但在经历了明清鼎革之际的几次灾难性打击后,王家成员损失严重,家族政治地位迅速下降。为延续家族荣光,必须有人挑起家族中兴的担子。而正处于幼年时期的王渔洋在诸兄弟中自然成了不二人选。他好读书且早慧,七八岁时便展露出过人才华,天赋极佳。在王渔洋成长成材的过程中,祖父王象晋和母亲对他影响最大。
新城王氏家族中,六世祖王象晋在整个家族能够安然度过鼎革危机并再度中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谓居功至伟。据载,王象晋辞官归隐之后,“阖门谢客,亲教诸孙,颇及声律之学。”为激励子孙读书上进,曾经拿出自己珍藏的临邑画家邢侗的作品《兰亭序》和《白鹦鹉赋》,许诺诸孙,谁先中举便归谁所有。后来,两幅作品分别被王士禄和王渔洋获得。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中,王渔洋最终官德和学问俱佳,以至赢得了康熙皇帝“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好”的褒扬,等等。
王渔洋母亲孙夫人也是一个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她不仅自觉承担起监督诸子课业的责任,无微不至地关爱、鼓励诸子读书上进,而且深明大义:顺治十七年,王渔洋赴扬州任推官,母亲送之渑水上,临别之际,对他说:“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吾与尔父少尝随侍,今三十年风景犹梦寐见之。孺子行矣,惟尔祖是程!俾扬人谓王公有后,是吾志也!”当王渔洋在扬州判案失事被降职时,母亲却对他说:“人命至重,汝但心存公恕,升沉非所计也。”母亲的鼓励和提点,不仅使王渔洋在官场上行走端正,未越雷池半步,赢得良好官声,而且也使良好的家风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
正是在这种良好家风濡染下,王渔洋形成了通达明敏、老成持重的性格,凭借大雅之才及深厚的家学资源,最终成为“一代正宗”和台阁重臣,完成了家族中兴大业,成为新城王氏家族中的杰出代表。
兄弟情深,堪比“二苏”
王渔洋兄弟四人,他年龄最小,三个兄长中,长兄王士禄(号西樵)“少工文章,清介有守”,呵护诸弟,颇有长兄风范,仲兄王士禧凝重良善,叔兄王士祜则沉潜笃实。兄弟四人幼年时期一起读书东堂,共同学习互相鼓励,入仕之后,虽南北相隔,但是彼此关心,相互关怀,共患难,留下许多佳话。
三个兄长中,王渔洋与长兄西樵感情尤深。
王士禄长王渔洋九岁,渔洋一直尊其为“师”。因渔洋幼年时,西樵即选唐之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韦应物等人的山水之作命他逐家手抄,给予王渔洋几乎奠定其终生为诗方向的关键指导;渔洋初次参加会试也是由长兄携带进京,开始结交文友恐也是西樵之力。当其兄弟相会之时,则约友人结诗文社以相唱和;若分隔在异地,则寄诗相赠答,感情之深非比寻常,故渔洋曾云:“四十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东坡墓志铭》有“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表述)真有如子由所云之者。”

王渔洋故居馆藏《手镜》拓片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者,未见有超过苏轼与苏辙兄弟者,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便是苏轼因怀念弟弟苏辙而做。王渔洋将自己与长兄之情自比“二苏”,可见二人之情深谊厚。他曾感慨道:“当读东坡先生集云,少与子由寓居怀远驿,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嗣是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八九,每秋风起,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所惑……予每循览,怆然不能终卷,然尔时方与诸兄读书家园,肩随跬步,未知此语之可悲也……予以顺治十七年来佐扬州,中间与礼吉一别,与东亭再别,西樵自大梁过广陵,对床一夕,遂别于銮江之上,嗟乎!予兄弟少无宦情,同抱箕颍之志,居常相语,以十年毕婚宦,则耦耕醴泉山中,践青山黄发之约。息壤在彼,得毋笑是食言乎?”此段文字不仅言明了渔洋与长兄的感情深厚,还借用“箕颖之志”表达出与长兄志向相投,用意很深。王渔洋诗友王掞曾撰《神道碑铭》亦云:“与兄西樵子侧皆以诗名当世,而友爱尤至,对床风雨,唱和尤多,如东坡之于颍滨也。”
康熙三年(1664),王士禄以前一年的磨勘案入狱,家人闻讯十分震惊和恐慌,王渔洋远在扬州,非常担忧和焦虑,诗友冒襄写信慰问,他在回信中写道:“家兄平地波澜,魂飞汤火,不啻子瞻湖州诗案,而弟曾不能舍此鸡肋,如昔子由赴阙讼冤,以身请代,而犹且饱食安居,偃仰在床,岂复可靦颜人世乎哉!”表达出恨不能像苏辙一样替兄长到御前辨冤,替兄长受过的强烈意愿。王士禄入狱后,王渔洋频繁寄书信来劝慰兄长,以苏东坡的达观精神激励兄长,使其身陷囹圄却能以达观、淡泊的心境舒解郁结,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后来王士禄案结事白出狱,王渔洋依然不食酒肉,计东《广说铃》云:“甲辰秋冬间,西樵事已渐白,阮亭尚不御酒肉,面有涕泪痕,同人言二王兄弟友爱似眉山二苏,予以语顾茂伦,茂伦曰,此二王诗之源也。”
由上观之,西樵与王渔洋之间,手足相依几十年,是兄弟,更是师生;是诗友,更是知己。对他们二人来说,亲情已上升为对彼此心灵的一种深刻慰藉,精神上的相互勉励和支撑。兄弟二人如此情投意合,较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
综上,王氏兄弟之间守望相助,既是新城王氏家族成员坚守的伦理道德标准之一,也成为其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的源动力,对于保证整个家族的持续兴旺意义深远。
舐犊情深,关爱满满
作为一个好父亲,王渔洋可谓既严且慈,这点可以从他写给儿子的家书《手镜》中体现出来。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王渔洋三子王启汸上任唐山县令。当时的唐山土瘠民贫,百废待兴。对于儿子由一介书生仓促获此任命,王渔洋的心情委实难安。七个月后的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在户部左侍郎任上、时年 65岁的王渔洋于京邸书写家书《手镜》一册,交给了儿子,内容共50条3000余字。

2014年新版线装《手镜》
和普通家书不同的是,这封家书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个人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从为人处事到健康养生,从刑罚宽严到与民休戚,词简义精,既浓缩了王渔洋一生正直为官的经验和自律准则,为儿子行走官场提供了重要的引领和警示作用,同时,也是一本“健康指南”,是一个正直、仁慈而不失严厉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满满的责任、担当和关爱,舐犊之情油然纸上。试举几条:
“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做官自己脚跟须正,持门第不得。”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官僚家庭出身,往往容易依仗优越的身份和权势,瞧不起人,横行霸道,甚至为非作歹。身为朝廷高官的王渔洋,对此屡见不鲜,也最担心儿子犯这此错误,故告诫儿子,绝不能以出身高官望族傲慢待人。
“春秋课农,须身亲劝谕鼓舞之。尤须减驺从,自备饮食,令民间不惊扰。”农忙季节,督促农耕必须亲历亲为以示鼓励,尤其要减少侍从,自带饮食,不能扰民。
“勿用重刑,勿滥刑。至于夹棍,尤万万不可轻用”“加派一事最碍官声,最为民害”“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类,皆当照市价平买,不可有官价名色。”不可滥用刑,不贪不义之财,不变相摊派,减轻老百姓的额外负担,不能因是官家籴买就压价,损害百姓利益。
“地方万一有水旱之灾,即当极力申诤,为民请命;不可如山左向年以报灾为讳,贻民间之害”,地方上万一有水灾、旱灾,就应当极力如实向上级申报,为民请命;不能像山东往年那样以报告灾害为忌讳,给老百姓遗留下祸害。

既为家书,《手镜》自然体现出了一位慈父对儿子日常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体贴和关心,如“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须照管,令其无缺”,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要善待服务人员;“宴会当早赴早散,不可夜饮”“雾天早起当使饱,若枵腹则恐致疾,行路尤不可也。暑天有汗亦不可在有风处脱衣帽,寒天又不必言”,雾天早起时要吃饱饭,走路也不能空腹,否则会体力不支或生病;身上出了汗也不能在有风时脱衣帽,等等。
看到这些,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父形象?可以想象,身为“官二代”的王启汸,对父亲手书的这本“人生指南”必会非常重视,严格恪守。
王渔洋一生有子五个,即启涑、启浑、启汸、启沂、启沐(汧),其中,启浑17岁早亡,启沂3岁夭折,不到一年时间二子夭亡,王渔洋的悲痛心情可想而知!他夜不成寐,哭作亡儿诗数首,以表达悲痛之情。作为诗人父亲,王渔洋作诗怀念亡儿,其拳拳爱子之心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包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