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70后的他是王国维的重孙 国学大师留下的家风家训原来是这样

2017-04-05 11:05:48来源:海宁日报

打印 字号: T|T
报姐经常会把咱们海宁的名人王国维挂在嘴边
因为他的三重境界完全适用于任何事情
可以让人沉浸在国学里。
而他的一个重孙
继承了王国维的“祖业”
静静地待在复旦大学
做着有关古典文献研究的学问
46岁的王亮,他是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重孙,王国维次子王高明的三子王庆山的儿子,可以说是王家中为数不多继承了祖上衣钵的子孙。
受曾祖父的影响,从小喜欢国学的种子就在王亮的心里种下,并开花结果。

△王国维
这些年来,能甘于“寂寞”,治学严谨的态度,让王亮在追逐王国维的学术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他用“文学+文献”的素养滋养着自己的人生。
王亮个人简介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兼任教师、海宁王国维研究会顾问、中山学社社员。
近年著述:《全宋词审稿笔记》整理者之一(2009年);《王国维先生的藏书与遗文》(2011年);《致曲知全 执全知曲——评新版〈王国维全集〉》(2011年);《王乃誉光绪乙丙间〈娱庐随笔〉日记册》(2013年);为《王乃誉日记》副主编(2014年);《王国维先生写录唐写本〈切韵〉三种残卷事迹钩沈》(2014年);《名词编译馆时期的严复与与王国维》(2014年);整理点校《传书堂藏书志》三册(2014年);《王国维佚著〈教授法〉述略》(2015年)等。
立志继承 “祖业”
王亮出生于1971年,年少时随父亲在新疆乌鲁木齐读书。
王国维在学术上成就非凡,却不想子承父业,并按照从事实务的理念安排子女的未来。或多或少受这样的思想影响,在王亮这一辈中,出了很多博士、硕士,有学医、学理工的,学文的却很少。
其实,不知不觉中,王家的“文化基因”早已深入骨髓。
王亮的祖父王高明曾听从父命进入上海邮局,但他最爱古籍与诗词,有钱就买书,即便是在晚年“烧饼加开水”的逆境之下,竟然还完成了百万字的学术著作。王亮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长大的。
王亮读初中时,居住在上海的六叔公王登明给家中寄了一套上海古籍书店影印的王国维全集。至此,他开始接触其曾祖父的学问,继承祖辈学问事业的志向由此埋下了种子。
在父亲王庆山的眼里,王亮是个嗜书如命的孩子,尤其喜欢读王国维的史学著作。初中3年里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寒暑假到上海、北京等地探亲,博物馆、旧书市场是他必到之处,回家时总带回新的、旧的一大摞书。
1989年秋,王亮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终于与史学、国学沾上了边。然而,在毕业之后,他在上海一家公司当办公室秘书。这并不是他想要做的工作,1998年,他重新考研,再入复旦大学文学研究院,专研古典文献专业。
三年又三年,王亮又从硕士成为博士生,他投奔著名古典文献学教授吴格的门下,主攻古典版本目录学,研究课题是《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文献解题目录。由于此书全稿迟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全部影印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王亮就此课题作了论文。
精耕 “王学”研究
在盐官古城的江边,一线潮来时,犹如千万匹骏马,势如排山倒海。
在盐官古城的城墙外,一座坐北朝南、粉墙瓦黛的建筑就是王国维故居,门前有王国维中年的雕像,瓜皮帽、宽边眼镜,长衫马褂,很有老学者的味道。
王亮自学龄前起曾多次返回故里。2003年的春天,王亮再次回到海宁,寻找曾祖父的足迹。
在电话连线中,王亮告诉记者,之前对曾祖父的认识,都是从其所著的书里读来的,那次寻访后,他带着浓厚的情感写了一篇颇为满意的论文。
次年,在王亮32岁的时候,他与复旦大学签下协议,决定留在复旦大学图书馆,专业从事古典文献的研究。
在吴格看来,王亮是沉稳、自信又不乏灵活的好学生。在他攻读博士的三年里,总能看见这个学生埋头苦读的身影,这里有他为了继承祖辈学问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2007年,王亮应邀去美国耶鲁大学,帮助整理馆藏的中国古籍。在哈佛,他亲眼见到了有王国维亲笔墨迹和收藏过的书,这令他感慨万分。
“和曾祖父的学问相差太多,现在我只是做一些收集先辈相关史料研究的活。”电话那头,声音儒雅,话语谦逊,做学问的素养渗透在一字一句中。
如果把王国维研究比作田地,这些年来,王亮做的就是开垦未被精耕细作的田地,甚至是不毛之地的活。
王亮曾到北京图书馆调查其曾祖父的往来书信。他发现,王国维写给别人的书信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海内外学人和友朋致王国维的信则少有人做调查。为此,王亮花了很多时间前往图书馆调查、抄录,陆续整理出来,成为供学界研究的珍贵史实。他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很多与先人相关的乡邦人物与文献,先后撰写了20余篇专题论文。
△王国维致长子潜明家书。(王亮提供)
2011年秋,堂伯王庆襄将《娱庐随笔》第十九册从美国寄返国内,嘱咐王亮研究整理。《娱庐随笔》为王国维父亲王乃誉的日记和杂稿,上海图书馆入藏了另外18册。末册由王氏后人保存,尚未为世人知。
王亮整理时发现,日记末册所记述时段,王国维居苏州授教,同时从事词学创作与哲学研究,接近其学术成熟时期,王乃誉是手稿《静安文集》最早的读者之一,日记中提及的内容也便成了王国维生平研究重要的材料。
家训“藏”在学问里
前段时间,王亮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拿回家了一份作业,就是要整理自家的家风家训。虽然,出生于名家之后,但是,这份作业还真把王亮难住了。他还坦言,他们家并没有那种口口相传的家风家训,先辈的很多品德就在学问中,是王家后代学习追求的目标。
王国维曾写道:“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亮说:“做学问还得有曾祖父说的三种境界。”他一直把“境界说”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吧。
“又比如,曾祖父可以跳出自己的境遇,以超脱的状态观察人生,甚至把人生境遇升华为哲学、美学。”王亮连连感叹,自己离这样的境界还太远,有时会被生活琐事“打扰”,但他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而在身边人看来,王亮待在校园里,一门心思做着学问,教书育人,在学习上力求完美,作风正派,生活朴实的风格,就是王家守先待后、一脉相承的好传统。
当然,王家家风也有“变异”的地方。王亮透露,高祖父王乃誉对教育孩子很严格,但是到了他祖父这里,就逐渐开始实行“宽松”政策了。如今,王亮也很少在功课方面给女儿“施压”,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还得以培养对知识的兴趣为第一义。
作为一个父亲,他会给女儿推荐一些有助于提升修养、开阔眼界的书目,与女儿一起阅读,品味书中精彩,也鼓励她学习书法、古琴等传统才艺。
编 辑:wangshi 标签:王国维 重孙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