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家训文化浅谈
王家大院的王氏家族,自元代迁居静升以来,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期间鼎盛八代,历时500余年,其家族以独特的宗族文化和姓族特点著称于世。
我静升王家始祖兄弟四人,分别为王忠、王信、王诚、王实。理解为:尽“忠”家国,守“信”为上,以“诚”待人,务“实”求真。特别提到老四王实,字诚斋。于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从沟营村迁入静升村,尊为灵石静升王的始祖。传承二十八世,现有后裔近万人,分布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还有的走出国门。
七百年来,王家人一直秉承着一世祖的名讳“忠信诚实”作为做人的理念。也可谓家训、家规。王家由农及商、以商贾兴家,以耕读入仕,而后人丁兴旺,家业渐大,在士、农、工、商诸方面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清乾隆年间,王氏十六世贡生王廷璋结合自家的行为规范,最终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该家训以怎样说话、如何行事,到怎样衣着、如何走路;以为人心态、谋事动议,到品性养成、对待善恶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要求。
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治家训规,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作为王氏后裔,我们处世立身,都要言出有据,行出有果。静升王家作为灵石的名门望族,我们深为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感到骄傲,这些家训家规是我们享受不尽的做人做事的巨大财富。
王家人以农兴商,以信取利,以义助民,以忠报国,做事先做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信赖。追溯王家七百年的发展史,每一页都写着忠信诚实。
从方志•族谱上可以看出,王家人凡是公益善事都竭力倡导,做出表率,从不怠慢。
始:办义学、建义仓、立义冢、修桥梁、筑道路、设客栈、兴水利、焚借劵、济贫困,样样走在前面,都有实人实事。
如:“十五世王寅德,曾与一位朋友合作生意,不幸朋友意外病亡,他丝毫没有动念要将所收红利暗地占为己有,而是几经辗转找到其家属遗孤,按照契约条例,纤毫不差如数奉还,他见朋友孩子年幼,便资助其读书,并抚养长大。如此信义之举,赢得生意伙伴的尊重,也留下了数百年的光彩。”
王家人深知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被世人广为流传的王家十五世王梦鹏开设的“四义”善举,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义学,王家开设了四座义学:(“养正书塾”、“端本书屋”、“启蒙义学”、“女子学校”)不仅王家的后代能在这里上学,外姓旁人同样可以免费上学,特别是贫穷人家的孩子,义学从不拒绝。还在村中参与修建了文笔塔、文昌宫、魁星楼、静升文庙等。
义店,旧时的灵沁古道,是打通晋阳盆地与上党盆地的一条交通要道,但必须要路经一个叫墕上的高寒山区。王家人在高寒地两头各开设一个义店,行人路经,有茶、饭提供,并备有若干皮袄,供行人来往此地穿戴。值得一提的是:来往寒地的行人会走过寒地后,不约而同将皮袄放在另一个义店,方便以后过往寒地的人穿。
义冢,王梦鹏他损地九亩于村西设立男、女义冢,其四子中极又损地三亩,碑楼楹联为:“不忍亡魂悲暴露;聊输隙壤慰孤灵。”妥善安葬无主亡魂。
义仓,每遇旱涝灾荒年月,王家就花钱买田粮食,放入义仓,免费给灾区百姓发放。据史料记载,王氏第十七世的王汝聪一年就花了四千八百两白银购粮到义仓。
除四义之外,王家在村中修桥梁(锁浪桥、王公桥、通济桥、镇波桥),筑道路(静马傍道、后悔沟山道、灵沁古道),设客栈(五道茶亭、三官茶亭、祁家茔茶亭、墕上客栈),兴水利(购地二十三亩挖圪洞堰、开马头渠灌溉千亩良田),焚借劵、济贫困,样样走到前面。
修桥梁:
其一:村南小水河上有座石拱桥,旁有碑亭一座,上书“王公桥”。其楹联曰:“两岸翠屏山色秀,一条碧玉水光寒”。捐资人有:王谦和、王显祚、王梦鹏、王中极、王中堂、王迪彝等。
其二:在静升村西,东沟、西沟水南出观音庙下“汇泽”瓮门,“观浪”小水河,有石拱桥一座名曰“通济桥”为十三世王佐才清初所建。之后其子孙砌石筑排洪渠道,护路、护桥、护庙基。
其三:在富足沟口,有“锁浪桥”一座,为十四世王立极所建。嘉庆三年其孙辈王顺天、王敬天等又砌石加固。
其四:村东杨树沟口“镇波桥”石桥,其为王奋志、王如玉、王肯为、王肯任、王世泰等于乾隆二十七年修建,道光、同治两次重修有十八世王维藩参与。灵石知县侯荣圭曾给王氏赠两块匾为:“环桥伟望”,“修桥济众”。
筑道路:
第一条:以静升村中街王氏祠堂大门开始过桥南三条河水,经马和乡,入后悔沟,登山通往沁源、上党一带。是清乾隆间十五世王梦鹏和子王中极出资凿修的。
第二条:以王氏祠堂往北经道左沟、十三沟,通往北山可达介休,王氏于道路左侧,砌石碹砖筑成七十余丈的排洪暗渠,且于其上建宅修庙,历经数百年,仍通畅无阻。乾隆三十七年王中极、王尔敏修建(1772年)
第三条:也从王氏祠堂始,沿街东行,入十字瓮门沟,顺寺坡北行,达北山鸣凤塬上,与千里陉古道通。为防洪水涌入民宅,筑有防洪堤坝二十余丈。
设客栈修茶房方便民众,乾隆、嘉庆主要由十六世王中极出资分设墕上的左右客栈无偿提供皮袄。
兴水利:清雍正四年(1762)十五世王麟趾在静升村东南捐地二十亩,掘土成塘,砌石筑坝,蓄水满池,植树堤堰。使静升、尹方、苏溪、南浦等沿河各村千亩良田得以灌溉,称之为“圪洞堰”。之后麟趾之子王奋志把紧邻“圪洞堰”的三亩地捐出也掘成水塘,以扩大水源,人们称其为“小圪洞堰”,一大一小占地二十三亩。
当时,静升村从“圪洞堰”引水的干渠叫马头渠,沿渠共分十八甲。常被洪水冲断。十六世王奋志损资筑堤,疏通渠道,把旱地改成水地。
麟趾一家,祖孙数世好善乐施,多有义举。知县龙应时及县绅乡邻给其赠匾曰“膏泽吾民”,“义隆乡井”“义高三世”。
王家的近代人:
王廷仪,二十世。外号王麻只,麻三爷。光绪年间为北京“恒源当”学徒。因诚信有志,好学上进。深得老掌柜与东家信任与器重,提拔为二掌柜。后经老掌柜举荐,应聘为山东卞财东设在天津租界地的“松茂当”“德昌当”“裕生当”等五家当铺的大掌柜。领周转金大洋十八万元。一年内五家当铺全部赢利,又还在保定等地设立了分号,麻三爷一时名扬京津。
他对能够孝顺父母之人极为器重。某年终,当铺给伙计们分红,麻三爷对众人发问:“你们说说,领到钱后最先要办什么事?”有的说买件体面的衣裳,有的要看场名角好戏,有的说要下顿馆子,其中一位伙计却说,他领到钱后全部寄回家中,让寡母过个好年。麻三爷听后,甚为感动,他立即吩咐账房先生,为此人加发大洋十元。众人记起他曾多次说过的话:求忠臣于孝子门内,是因为至孝者方能至忠。
他腾达于京津、接济于乡里,他每次回家探亲对族内、村内贫困者多有周济。有人因吸鸦片把孩子卖到外村,他拿钱赎回来,长大后又带到天津谋生。
有一年静升东街“崇发厚”粮店亏损严重,濒临倒闭,他向店主说道:你可写这样一张告示,贴到粮店门前,“本店代王廷仪收购粮食,半年后付款。”果然,告示一出,卖粮者纷至沓来,都认为麻三爷有钱不会亏人。“崇发厚”粮店有了粮食周转很快起死回生。其长孙为天津国棉二厂的厂长,长孙女为天津日报高级记者,二孙女为留学前苏联回国后分配到七机部高级工程师,在上海安居。
王贵珍二十一世,十二岁便父母双亡,是族叔人称麻三爷的王迁仪将其带到天津学了买卖。这中间,因为他老实勤快,曾有人要他去衙门里做事,他却说他从来不会喝喊老百姓,不干。后来买卖做到南京,他开了“五福杂货商店”也还曾兴旺了些年。何以兴旺呢?靠的四个字——和气生财。也成了他教育后辈人常常说到的一句话。
他心地善良,宽怀厚道,乐于助人。邻居同行,陌生顾客每遇到难处他都全力帮助并心甘情愿。就是叫花子来到门前也是有好的不给烂的。所以人们叫他老实人,老好人。
一天他上街买鱼,卖鱼的乡下人也不知是有意捉弄,还是忙乱中失误,反正是多收了钱,少给了鱼。可他有一个习惯只要选准的东西,从来不讨价还价,他总以为买卖人都跟他一样心肠,公平交易为起码道德,决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全没想到一个乡下人还会捉弄他,所以他付了钱提上鱼就走。可是被等着买鱼的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便和卖鱼人嚷起来,都评论不该挣昧良心的钱,更不该哄骗王贵珍这样的老实人,并将住处告给卖鱼人,一定要给如数补够送上门去。卖鱼人自知理亏,又怕今后在这一带买卖不好做,等把买鱼人们打发走后就去寻王贵珍去了。
见面后,卖鱼人说明来意,王贵珍哈哈一笑,说:“忙乱中出点差错,这是常事,况且只是一条鱼的小事,算啦,算啦,不必在心。”紧接着点烟递茶,更还留其吃饭。卖鱼人看到王贵珍如此实在,这样的人交成朋友不后悔。从此俩人成了要好的朋友,逢时过年或隔三差五卖鱼人还要给王贵珍送上几条鲜鱼和其它水产。更有意思的是把村里的土特产互利互惠地发给“五福”店里,并鼓吹本村,邻村的朋友每每进城只要“五福”店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就照顾一下。果然收到仁者还仁,善者得善,以德报德。
日本人占领南京后,“五福”店被抢劫一空,大屠杀其间不得不回到静升老家。迫于生计挑起杂货担子,走乡串村小卖,不时还要到日本鬼子占领的县城进货。大家喊他老好人,就连日本鬼子也说他是大大的良民。静升一带的抗日军民,利用他的好名声,把一些必须要带的东西从城里带出带进,好几次把最容易暴露身份的传单和秘密文件等藏在他货郎担底层,前后几人照应。提心吊胆,惊险异常,每次都出一身冷汗,好在每次都顺利完成了任务。为此,当地军政领导曾要给他奖励,他却嘿嘿一笑,“抗日是中国人大家的事情,奖什么!要不是日本鬼子,我怎能由买卖人变成小货郎呢!”
二十一世王饮让,人称花甲子,虽家道殷实,却生性俭朴,常常素衣淡食,以至背后讲他“小气”。然对于族中、村中公益之事却不“小气”。无不竭力为之。他代为族中十余家子弟延师课读,才华平庸者送入自己商号学习生意,衣食住行分外照顾。民国十六年(1927)荒旱无雨,他捐洋壹仟贰佰元赈灾。这年村民种麦无籽,他又买麦种三百石,发放村中种田之家。第二年增收二百石。民国二十三年(1932)灵石编修县志,他捐三百大洋赞助,县长李凯朋呈请给予“急公好义”之匾旌表。村民为之悬匾“热心村政”。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侄辈大多学业有成,为社会贤达。长子修履、次子修培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有留学日本,修履获硕士研究生学位,曾参与民国十六年《灵石县志》修纂,就职四川银行。建国后,修培为武汉市机器制造学校教学教员,三子修应工作于四川成都市煤业公司。侄修坊民国初毕业于山西政法专门学校,修齐则办学于家乡,任启蒙小学校长。修身,又名省三。北平高等师范学校高材生,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先任教陕西,后转山西大学任教务长,他终身事教,无论是民国间的山西总督阎锡山,还是建国后的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都对他敬重有加。
民国间王氏出色人物还有王俊乂,任山西教育厅科员。王文元曾在民国间任四川綦江县、宜宾、三台、自贡等县市中央银行经理之职,并兼任中央信托公司经理。在四川工作期间,对中元造纸厂的内迁,驼峰航线,宜宾飞机场的扩建等,事关国计民生,支援抗日的大事上,他都在财政资金上给以有力的支持。他任山西在四川同乡会会长时,帮助内迁逃难到四川的老乡共度难关,等等。
王家的现代人:
二十三世王玉玺,原马和乡骨伤医院院长,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骨伤科主治大夫。玉玺对人平易随和,医德高尚。马和乡村民张宝贵,家庭经济拮据,不幸摔断胳膊。玉玺及时组织抢救,从止血敷药,到X光拍照、接骨、夹板固定等,一系列环节,都一丝不苟,且不收分文。
在他的领导下,医院全体的共同努力,一九九四年十月经地区卫生局审评验收,马和骨伤医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医院。
二十二世王儒玺,上世纪七十年代,静升公社保送他上“大寨农学院,”毕业后分配他到灵石种籽厂工作,但他依“生产队给我补上公分上大学,大学毕业了我还没有给集体做贡献,就这样走了,对不起社员们”为由,所以留到农村,给集体培育种籽好几年,直到分地到户止。
二十二世王华荣,高级工程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科技人才,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其参加完成“自贡市抗震防灾规划”,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四川盆地咸西地区岩盐矿床勘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一等奖。为我国地矿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二十二世王兴林,他大学毕业后,任山西省女子自行车队一级教练,在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五年的第一、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山西女子自行车获六项冠军。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在印度尼西亚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一项冠军,这是我国女子自行车项目首次参加国际大赛。同年山西女子自行车队又获全国比赛的十三项冠军。在他执教期间,山西女子自行车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达十五年之久。
二十四世王春祺,天津大学机械系教授,是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七年清华大学机械系高材生。一九七九——一九八一年赴瑞典皇家工业学院冶金系进修,为访问学者。在铸铁学科领域内,终身从事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完成科研项目共七项,获得两项专利,发表论文专著十五篇(部)其《铸铁孕育理论与实践》一书,获天津市优秀图书奖。“新型可锻铸铁孕育剂”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三十六届布鲁塞尔
“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银质奖。
二十四世王春祥,一九六一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机械系。天津汽车公司转向器厂高级工程师。在近四十年制造机械工作中,其研制发明的“微应力高强度冷拔钢材及其制造方法”获国家专利,并投入生产。并著有“防止渗碳件表面磨削开裂的技术措施”等十余篇专业论文。一九八六年承担天津大发汽车转向器总成项目,获天津市优秀新产品奖,并被评为天津市工艺管理先进工作者。任天津静海华丰锻件厂技术总监。还有好多有建树的王氏后裔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二十二世王惠君当代全国劳动模范。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家训家规给了王家人久盛不衰的法宝。
王家的家规训导是分散到每家每户居住的建筑物上门楣、匾额、挂落、墙壁、家什上,使族人抬头见规则,行走受熏染,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儒家道德文化的陶冶和教育。
如司马第内扇形石雕“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敬业堂养正书塾墙壁上有木刻“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勤则有功,俭则足用,恭则不悔,恕则不怨”。敬业堂后院仅门内悬匾“为善最乐”,缥缃居大厅悬匾“澡身浴德”,恒贞堡门楼花板上木雕“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积德无远司马训,观光常抱士龙才”“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谦吉居二门石雕门联更是直截了当写出了“立德仁义礼智信,处事天地君亲师。”在存厚堂书院有清代文学家、书法家翁方纲所题写的一幅匾额“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意为国家条律规则制度制定执行的好,有如和风甘雨滋润万物,出现了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值得一提的是书家在“矩”字上多加了一点,告诉族人,规矩多一点,麻烦少一点。
当代著名学者王鲁湘先生考察王家大院后评价:“王家大院是中国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家训文化的绝佳体现;是中国明清晋派建筑的一个标兵;是中国耕读文化和官商文化的结合体。”
王氏家族七百年间,长期聚族而居,贫富相济,贤愚相亲是“规矩”在维系着这个大家族的久盛不衰的法宝。家训家规仍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准则。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