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宫灯出自洛阳王家

2017-02-10 09:50:06来源:洛阳网-洛阳晚报

打印 字号: T|T
 

一有空,王建水就会看看自家的宫灯
  这几日,家住老城区鼎新路4号院的王建水比往常更忙,他家手工制作的洛阳宫灯被选中参加河南省四地名灯联展。20盏洛阳宫灯,王建水早起晚睡,做了近两个月。看着儿子认认真真地做灯,瘫痪在床一年多的王福信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这门绝活儿终于后继有人了。
  忙完联展,王建水想为父亲做一盏“子母灯”,这是父亲的心愿。
  纯手工制作宫灯,洛阳就他们一家
  十字街是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方,在其附近鼎新路4号院一栋昏暗的老房子里,王建水正埋头削手中的灯笼篾。
  他身旁,小煤炉小火熬着胶水;墙壁上,挂着的木钻子已经用了100多年;屋顶上,穿梁而过的长竹竿上挂满了宫灯。大大小小的宫灯虽然颜色不同,却是古时灯笼式样。白色蛋圆形的是唐朝样式,就是常见的挂在家宅门前写“张”或“王”姓的那种;红色长圆形的是清代样式,乔家大院里挂的就是这种。至于书桌上的那盏黄色桌灯,王建水说:“它跟乾隆用的一模一样。”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创自东汉,盛于隋唐。王家世代做宫灯,已有200多年历史。
  今年68岁的王建水是王家洛阳宫灯第六代传人。作为家中长子,7岁就开始学做灯的王建水,和父亲王福信一样,做一手好活儿。说起父亲,王建水颇为自豪,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宫灯就出自他父亲之手。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成立了宫灯厂,王福信制作的宫灯被陆续送往北京天安门和故宫。
  王建水说:“父亲从15岁起就在这间屋子里做灯,屋子里的竹刀、木钻子、锤子,他不知道摸过多少遍。六妹在加拿大经商,多次提出要把父亲接过去,但他舍不得灯笼,始终没同意。如今,手工制作宫灯,洛阳就仅剩我们王家,父亲很怕他一走,这门绝活儿就失传了。”
  一个灯笼72道工序,父亲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5厘米宽的竹条,经竹刀反复打磨,一根中间略宽、两头为长方形薄片的灯笼篾就出现在王建水手上,这个步骤看起来简单,却是做灯的关键。制成的灯笼篾最终要插进一侧有凹槽的灯座中,灯座两头各一个,并用铁丝穿起来,成了完整的洛阳宫灯骨架。
  洛阳宫灯“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用时可撑开,不用时可合上,伸缩自如,收藏方便。这对灯笼篾的厚薄要求很严,因为灯笼篾太薄,做出来的宫灯容易变形;灯笼篾太厚,制成的宫灯不够美观。王建水7岁学做灯时,第一步要学的就是削灯笼篾,这个步骤一练就是两年。
  做灯的手艺要从小练就,宫灯的用料也极其讲究。灯架只有用洛宁一个地方的竹子适合,柔韧性刚好,年久也不生虫;灯笼身上的绸子,要从杭州买来,还得是上等桑蚕丝,晶莹透亮,放上几十年依旧通透;粘的胶是自己熬制的,火候要到,不然就容易开裂。
  王家做宫灯有72道工序,王福信不允许子女有丝毫差错。为这,王建水没少挨训。做得烦了,王建水也跟父亲发过牢骚:“手工制作没有市场。做这个太费工夫,远没有机械做得快。”
  不管王建水说啥,王福信始终不愿用机械。“在父亲看来,那样做出来的灯,没有了竹子的清冽和蚕丝的温润,终究失去了几分灵气。”王建水说。
  为完成父亲心愿,他要把这门绝活儿传下去
  2008年,王福信成为洛阳宫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时本来要申报国家级的,因为无人愿意继承,只好作罢。
  王建水说,他们兄弟姐妹都有了工作,生活无忧,没人愿意做这种出力不挣钱的事儿。父亲虽然一直希望王家洛阳宫灯后继有人,却也不愿意勉强孩子们,只是自己一直坚持做灯。
  2015年8月,86岁的王福信突发脑梗。病愈后,他瘫痪在床,不能再做灯了。
  王建水说,从那以后,父亲总是闷闷不乐,他就坐在父亲床边做灯,逗父亲开心。一来二去,他常想起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做灯的场景,父亲常说是靠做灯把他们7个孩子拉扯大的。
  最终,王建水下定决心,要挑起传承王家洛阳宫灯的重担。为了不让父亲失望,他还做儿子、侄子、侄女们的工作,让小一辈们也把这门绝活儿传下去。
  联展结束后,王建水想为父亲做一盏“子母灯”。那是一种古老的宫灯,在六角形的木质灯架上,每一面都雕刻着花纹,洛阳宫灯悬挂于六角,一共三层。他说,这是父亲的心愿,他想让父亲再看看“子母灯”的俏模样。(洛阳晚报记者 李雨璐 实习生 李然 通讯员 石智卫 /文 记者 张斌/图)

王建水拿着自己做的宫灯给父亲看

用竹刀削灯笼篾

撑起灯笼,瞧瞧骨架是否稳固
编 辑:wangshi 标签:天安门城楼 宫灯 洛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