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一张进士卷,天下大文章

2017-01-15 20:06:29来源:文景刚 王渔洋文化

打印 字号: T|T
    在第五届淄博市文博系统讲解员大赛,王渔洋故里景区讲解员个性化的讲解赢得评委频频点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在点评讲解员文景刚时认为:“这种讲解风格诙谐幽默、独树一帜,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结合,使听众更加容易接受与理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比赛时的风采吧!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上午好!我是来自王渔洋故里景区的文景刚,今天我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的是,馆藏进士卷里的大文章。这是一张清道光时期的进士卷,直观看来,它给予我们的感知是,蝇头小楷工整有力,内容大气磅礴、谈古论今。而从深层次来分析,则是科考制度下文化教育、人才选拔乃至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
    《论语ž子张》篇讲“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一文中提到,中国1300年科考总共录取进士10万余人,一语道破读书的重要和科考之难。新城王氏家族却科甲蝉联,明清296年间考中30名进士,而同期山东省录取不足2100人。真是科考如蜀道,难于上青天。
    科考从童试开始。这里的童生泛指读书人,不是指小朋友,所有读书人在考中秀才之前都称为童生。童试两年举行一次,分为三场,录取人数很少,一个十几万人口的行政县,一次仅录取10人左右。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当时的读书人少,好考。对此,我不敢苟同。同龄读书人虽然少,但考生的基数却非常庞大。为什么?因为没有年龄限制和其他比较好的就业途径,积压了大量复课生,高四、高五、高六,直到高N,生命不息,考试不止。所以说,能考上秀才,现在考个985没问题,含金量是比较高的,能享受一系列待遇。比如说,政治上可以免除兵役、徭役,如果犯了事,检察机关只能备案谈话,而不能立案逮捕。经济上免税,我们的工资,3500以上的还得缴个人所得税呢!生活上好找对象。古代女士选择伴侣时可不是首选帅哥,而是先看智商,只要智商高,长得比较着急也可以商量。当然,如果遇上唐伯虎式的风流才子那就更好了。
    乡试考举人,考中之后政治地位发生质的改变,一般会被安排科局级实职,运气好的放个县长,比如说范进。当时就激动地抽过去了嘛。为什么?期望值是科级,结果放了正处,受不了嘛。当然,这级考试的难度也更大。刘墉学习好吧?考到32岁都没考上。最后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一不小心考了全国第五名,在山东考不上举人的能在全国考第五,说明我们省自古以来学霸多。而新城王氏家族明清四百多年间却考中52名举人,贡生、监生等举人同等学历,也就是大致相当于享受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待遇的有400余人。
    会试录取比例更低,无异于中双色球。这级考试,曾国藩考了三次,用了七年时间。左宗棠一生止步举人,与此无缘。殿试一般不存在筛选,考中者都称为进士。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连中三元是指,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十万进士中仅有17人;而从童试开始到殿试结束,六场考试都是一次通过且场场第一,称为连中“六元”,1300年中只有一人。这个only one就是明代的黄观。
    1905年,科举制废除。但它以考试形式公平选拔人才的原则却被我们发扬光大,国考、省考、教师招考,“逢进必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勤于读书,精研民族历史、文化经典,为复兴国学而奋斗。正如李苦禅先生所言,鸟欲高飞(需)先振翅,人求上进(必)先读书。而读《诗经》有益于我们“兴、观、群、怨”,读《论语》告诫我们“一日三省”,读《资治通鉴》则砥砺我们“鉴古知今”。
国学复兴,是实现中国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丰厚的齐国故地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者,我们应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从而“笃行之”,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这,才是我们从这张进士卷中读出的“大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