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安石曾夜游紫金山宝公塔 问道于高僧以宽慰丧子之痛

2016-12-05 14:18:12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 字号: T|T

宝公塔
在今天灵谷寺景区,有座宝公塔,是南朝名僧宝志的墓塔。它原来位于今天明孝陵区域,因明代修建孝陵,迁到今天的位置。北宋王安石再度罢相,又痛丧爱子,寓居南京的他在一个傍晚来到这处名胜,希望问道于高僧,以宽慰自己的痛苦。
【名篇佳句】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主客,道人忘我我忘言。
——《登宝公塔》 北宋·王安石
【渊源典故】
本诗以叙事与写景为主。王安石拄着拐杖,翻过崎岖的山路,童仆和坐骑留在寺门口,把木头拐杖倚靠在大石块上,独自一人走进寺中。江上升起的皓月驱走了黄昏时苍茫的夜色,将黝暗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岭间飘浮的云影加深了暮色的昏暗,像是将暝色分给了黄昏。松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最后一句则写出了王安石的心境:如此静谧开阔的景色令他心旷神怡,深深陶醉,甚至忘记了尘世的烦扰和纷争,如同要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高僧忘记了王安石的存在,王安石也忘记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句就表现了诗人这种物我两忘的感受。
宝公名宝志,栖霞人,是南朝的高僧,南朝宋时他出入钟山,来往京城,披着发光着脚,时显灵迹,到了梁武帝时尤受敬重,俗称他为宝公、志公。梁天监时,96岁的宝志圆寂,葬于紫金山独龙阜,朝廷建塔于上,即名宝公塔。
【今日探访】
今天的志公殿与宝公塔位于中山陵园灵谷寺景区松风阁西侧,志公殿位于宝公塔之南约80米处,两者南北呼应,相映生辉。现在的志公殿与宝公塔均是民国时期重建的,宝公塔为1981年重修的,志公殿始建于1934年,面阔3间,赤柱红墙,屋面覆盖小瓦。殿内正中设神龛,供奉着宝公结伽趺坐的雕像,两侧雕刻有侍奉的金童玉女。志公殿内有一块黑色石碑,因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故称唐贤三绝碑。由于战火毁坏,到清代第三次重刻,碑额上端又增添乾隆手书“净土指南”四字。现存“三绝碑”碑材是民国年间的遗物,而文字则是中山陵园管理局根据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拓片重新刻制的。
编 辑:wangshi 标签:紫金山 王安石 高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