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88岁王孟法:中国最早农村文化大院创办者

王孟法老人为记者介绍自己的农村文化大院楹联故事和含义。记者 孙文华 赵宗锋 摄
“二爷爷是俺们村里的宝!”在位于莘县燕店镇东孙庄村、由原外交部长李肇星题写村名的牌楼下,致富带头人、莘县宏源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王俊国对记者说。在这座牌楼旁边,就是王俊国投资数百万建起的现代化蔬菜大棚,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东孙村“绿色长廊”——一个投资不菲的蔬菜批发流通市场。
这个在外人眼里十分像一个小镇的农村,是如今聊城蓬勃发展的新农村的先行者。新的产业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先进的营销手段、急剧扩张的财富规模,让农村变得和小城镇并无两样。
“农村富了之后,新的村民关系、农村文明的建设,是乡村面临的新问题,很挠头。多亏了村里有俺二爷爷。”
王俊国口中的二爷爷,就是从工作岗位退休后,在村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王孟法。
记者 孙文华 赵宗锋
三个农家小院大变身,这个农村文化大院中国最早
9月24日上午,阳光洒进88岁的王孟法老人居住的小院。
屋里屋外,随处可见的是花草、对联和牌匾。花草葱茏,对联和牌匾,则多与养生和人生哲理有关。
记者跟随老人依然矫健的脚步,遍历这个农家院落,听老人不时讲起其中一个对联或牌匾,详细说明其背后的含义和故事。
在他居所东面和前面的两个小院里,同样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在前院,院子里多了乒乓球台、台球桌,屋子里摆放着书籍和麻将桌。在东院,老人精心养护的九层雪松和绿化植被墙,是他引以为豪的“园林”景致。
前后三个院子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小天地。
就是这方小天地,从1984年开始,几乎每天都有邻村甚至十里八乡的老人在这里玩儿。也是从那时开始,逐渐形成了名动一方的老年文化大院。
按照百度搜索的资料“百科词条”所说,中国的文化大院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从吉林省个别农村开始零散出现。那么,王孟法老人的农村文化大院,则比之更早了10年。
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的农村文化大院的创办者。但退休近30年,他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又不仅限于此。
办了这个文化大院之后,他说帮助都是相互的
对老人们来说,叶落归根是不变的情愫。
对王孟法老人来说,退休返乡,可以做的事情却有很多。
1984年,还没有完全退下来的时候,王孟法就开始张罗着修整院子,增加了活动器材,并对村里的老人们开放。大家可以在这里打台球、乒乓球、羽毛球,还可以看书、唱戏。
在此之前,老人上了岁数,除了围坐在一起晒太阳,没别的地方可去。所以,王孟法的文化大院一开放,立刻吸引了周围十里八乡老年人的目光。
每天都有老人来到这里,打球习武、读书阅报,讨论农耕,或交流养生之道。夜幕降临,他们就在这里吹拉弹唱。院子里总是回荡着欢声笑语。
退休之后,王孟法的时间更多了,每天黎明即起,他洒扫门庭,笑迎来客。有时和大家一起玩儿,到了每天的读书时间,则会回到后院读书、写文摘。和前院里的老人一样,自得其乐。
村民王兴德说,大家在这里真是玩得不亦乐乎,如果没有这个文化大院,这些年,本村和周边村民的文化生活,可能就不会这么丰富多彩了。
“办了这个文化大院之后,不断听到老人们说,要不是你帮助,我们到哪里玩啊。”王孟法说,每次有人这样说,他就告诉对方,谈不上是谁帮助谁,要不是大家伙在这里活动,他跟谁打乒乓球、打台球啊。“大家在这里活动,我是照样劳动、照样学习、照样读书。我的问题解决了,大家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不是互相帮助吗?所以说,帮助别人不是单方的。”王孟法说。
在不少人看来,这里的文化大院虽然没有奢华装饰和高档器材,和一般农舍相比,也不过是多了些花草、松柏、翠竹,但和很多其他地方乡村文化大院少人造访相比,这里更多的是一些热热闹闹、愉悦欢快、友善关爱的氛围。
处理大事小情,他是村里的“明白人”
严格说来,兴办中国最早的农村文化大院,还只是王孟法退休生活的一小部分。
有20多年,他每月的26日奔波于莘县和冠县两地,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义务理发,风雨无阻;每天固定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他读书看报,并认真做摘抄,如今已经积累了150多万字的摘抄作品;在他70岁那年,有一次钓鱼的时候还曾下水救起一名16岁的少年;同样是在70岁那年,他开始拜师,短短三年,从未摸过乐器的他硬是学会了二胡、长箫、木琴,能吹拉弹唱30余个戏曲选段。
在给村里老人们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之外,他更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素养,充当了为村里排忧解难的“明白人”和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的“润滑剂”。
“村里有些人家里发生了矛盾,心里不痛快了,总会到我这里来聊一聊。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从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角度出发,引导对方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王孟法说。
几年前,村里的一位老王头找到王孟法,气呼呼地说:“我和老婆子吵架了,我没想到,自己的一条命还不如地里的花生值钱。”
王孟法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老王头体弱多病,当天下雨,老伴儿冒雨去地里刨花生,结果赶上家里的羊圈坏了,养的山羊往外跑,老王头拖着病体去追羊的时候摔了一下。为此,老王头埋怨老伴儿不该撇下他一人去地里干活。
了解到情况后,王孟法就说:“你换个角度想一想,谁不愿意在家里歇着,老伴儿这么大岁数了,为了给你改善生活,还要冒雨去地里干活,她这么做,又是为了谁啊?”
“当时他听我这么一说,就说对啊,是这个理儿,看来老伴儿对我还真是挺好的。”王孟法说。
还有一次,一位经常来文化大院玩儿的老人向王孟法诉苦说,他的大儿子已经一年没上门了。王孟法就告诉那位老人,出现这种情况,别光生闷气,要了解一下原因,是不是因为儿子平时太忙了?或者是不是有其他原因?“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农村,儿子和父亲坐下来拉呱的毕竟不是很多,我就告诉他,要体谅孩子,也要学着开导自己。自己又不是病得下不来床了,干吗非得让孩子经常来看呢?”王孟法说,他还开导那位老友,活到一定岁数,就是要看得惯、想得开、忘得快。
几十年来,类似村里的大事小情,他不知道处理了有多少,有时只是简单地几句话,有时是苦口婆心地耐心劝导,王孟法以自己的见识和对人生的感悟,为村民开解烦恼,化解矛盾。村干部王俊国说,如今真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村里有位王孟法这样的老人,是一大幸事。
王孟法多次提到他的朴素心愿。他说,自己希望达成的心愿就是“四张相片一座楼”。四张相片,即在古稀、米寿(88岁)、人瑞(100岁)、茶寿(108岁)时,留下四张自己的照片。一座楼,则是希望在农村老家自费建成农村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在冠县城区再创办一个“文化楼”,免费供老年人使用。
王孟法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来源于一个最为朴素的信念:活着就是要多做点事儿,争取给子孙后代多留点正能量。(聊城新闻网)

相关文章